明英宗后悔杀于谦吗 如何评价明英宗杀了于谦一事

网友提问:

历史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于谦?

优质回答:

在古代,忠君爱国是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而在很多时候,忠君与爱国又是两个概念,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在于谦身上就能看到,这种“君与国”不一致的矛盾,导致他身首异处。

君与国的选择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于谦如果忠君,大明就完了;于谦要救大明,就要拥立新君,那就是对明英宗的不忠。

当时朝廷人心涣散,许多人甚至主张南迁。于谦坚决反对南迁,声色俱厉地说道:“言南迁者,可斩也!”于谦认为,京城是天下的根本,一旦贸然迁都,就会失去大势。

面对危局,于谦拥立明代宗主持朝政,稳定人心,同时迅速调集各地勤王之师驰援京城,抵抗蒙古。

蒙古以明英宗为要挟,X于谦谈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由,完全不顾明英宗生死,坚决拒绝合作。正是在于谦等人的坚守下,又延续大明国祚近两百年。

蒙古要是像金国对宋徽宗那样,一直扣留着明英宗,那于谦的行为在当时就不会引起很大争议。坏就坏在,蒙古将明英宗放回大明了。

明英宗回来,而明代宗又不让位,同时存在两个君,到底谁是正统,这就是一个现实问题,于谦选择了忠于明代宗。

站在大明的立场,于谦功不可没;站在明英宗的立场,你于谦害得我好惨啊,我堂堂天子回到大明,竟然成了“高级囚犯”,日后东山再起,有你好果子吃。

明英宗复辟的牺牲品

于谦一心报国,长期守边,家徒四壁。但他为人耿直,明代宗在位时,用谁不用谁,都会去征询于谦的意见。因此,有些人得不到重用,就对于谦恨之入骨。

1457年,明代宗病重。明英宗的心腹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一看机会来了,发动“夺门之变”,拥戴明英宗复位,并马上逮捕于谦。

为了彻底X于谦,石亨制造不利于他的舆论,说于谦想拥立襄王为新君。石亨咬定这个说法,请求明英宗处死于谦。

明英宗刚开始还有一点犹豫,认为于谦是有功劳的,估计当时也只是想出口恶气,X就算了,他也不想落得一个杀功臣的名声。

徐有贞又在明英宗的痛处撒上一把盐,说于谦不死,皇帝复辟就是出师无名。这下就戳到明英宗最大的痛点了,没有哪个皇帝不关注自己的合法性问题。于是,明英宗下定决心要处死于谦。

据说,于谦死时,天空中有墨黑色的云将太阳完全遮蔽,老百姓说天都觉得于谦被冤枉了。锦衣卫奉命抄家,发现于谦家里没有任何财产,都忍不住流泪。于谦之死,是继岳飞之后最大的冤案,他死后,也和岳飞一样葬在西湖边。

直到明宪宗继位,于谦才沉冤得雪:

“卿以俊伟之器,经济之才,历事先朝,茂着劳绩。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而自持,为机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明史》”

于谦被害的根本原因,是他触碰了皇家最大的禁忌,也就是皇位继承问题。虽然粉身碎骨,终留清白在人间。

其他网友回答

赖有于岳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这句诗的意思很浅白,也很真实。西湖因为有了岳飞和于谦,世间才觉得西湖的美丽。而于谦的遭遇告诉我们,在X社会,当官有没有功不重要,有没有能力不重要,X坐在哪里比什么都重要 ,比什么都重要!从这件事里也看的出来,当年赵构的作法是多么的正确。站在皇帝的角度去考量这个问题。于谦是必杀无疑的。

于谦让大明续命二百年,却在天下人都知道他冤枉的情况下被杀。就在1457年明英宗复位以后立即把于谦入狱。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史载:天下冤之!遂溪的教谕吾豫(最X的就是这样的小人)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刑部坚持原判这才停止了。如果说”徐有贞执意要杀于谦是泄私愤的话,明英宗这个扣门天子要杀于谦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换言之,只要明英宗登基。于谦的结果就只有死,有没有徐有贞,他都得死,因为他威胁到了皇帝的地位,这就是中国的传统X政治的必然结果。 于谦缺乏政治头脑。最大的错就是不应该接回X的扣门天子明英宗朱祁镇回朝。明英宗X,那么景帝呢?一丘之貉罢了,就凭那句”景帝闻钟鼓声,大惊,问左右曰:「于谦耶?」既知为上皇,连声曰:「好,好。」”可以说,假以时日,于谦早晚也得死在皇帝手里。大明王朝皇帝杀功臣从朱元璋就是根。对于徐有贞,石亨等人来说,他们和于谦有着“深仇大恨”他们是绝对不会允许朱见深继位的,虽然这样明英宗朱祁镇个人的政治环境彻底转变,但他们将永远成为罪人,成为历史的恶人,必须也只有让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他们才能制于谦于死地,而这一点和明英宗的个人目的完全契合,只有自己复位才有可能洗刷自己被俘7年。扣门天子的丑恶行径。朱祁镇是中国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亲自做X的皇帝。他也许不懈知道,如果没有于谦,说不定大明立朝81年便成南明了。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像遂溪的教谕吾豫这样的小人,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样的人远远比徐有贞,石亨更可恶。天下既然觉得有冤、必然也就有恨,恨谁,恨的就是徐有贞,石亨这些乱臣贼子。而朱祁镇一个皇帝亲自喊话让自己的臣子卖国,实在也是一代奇君!对比一下朱由检自杀殉国,实在是太同情他了。扣门天子实在是对他最好的“赞赏”!朱祁镇复辟之后给太师也先在京城修庙祈福,屠戮大明子民无数的瓦剌太师也先,居然能在京师立庙,也是千古奇观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还给太监王振祀之智华寺,赐祠曰精忠。天下最滑稽的也莫过于此了。而于谦这样的人,忠于的绝对不是大明天子,而是家国天下,社稷为重君为轻。是于谦这样的人准则。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华夏的脊梁。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朱祁镇杀于谦的原因就是他关心的只是他的那条命。他的皇帝之位,他的身后之名。朱祁镇是十分标准的X,但只要当皇帝,昏不昏的没有关系,我俘虏都当7年了,谁当皇帝还能昏过我,现在已经无所谓了。“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和朱祁镇无关。后主刘禅虽然“乐不思蜀”,但也没有扣门招降。就这样一个X皇帝,居然也能够善终。真是老天无眼啊。一个经历坎坷的皇帝,他的智商和能力都应该有所提高。可偏偏这位朱祁镇是一位“只磨练不成长”X、。用最简单的话话说。于谦是X体制下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最后再温故一下于大人的石灰吟吧:

石灰吟 于谦(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大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夺门之变”爆发,石亨、曹吉祥、徐有贞密谋迎太上皇朱祁镇复位,事情进展的十分顺利,半夜谋事,天亮英宗就坐上龙椅接受百官朝拜,而当天晚上,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就被抓捕并判处死刑。

奏折上去,英宗尚犹豫,他说道:”于谦实有功。”X策划者徐有贞说道:”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这一番对答,决定了一代名臣于谦的命运,八年前他临危不惧,拥护代宗登上大位,死守北京,维系了明室江山,仅仅八年,就沦为阶下囚,最终连性命也丢了,实在是冤屈。

但在当时,他的确是非死不可,即便不死,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

英宗之所以急吼吼的被推X,是因为代宗皇帝身体不好,且没有子嗣(太子朱见济夭折),京城中流传吏部尚书王文打算推举襄王的儿子继承大统。先不说这事是真是假,于情于理都是不被大臣接受的。在众人心目中,代宗不过是皇位上的临时工,英宗皇帝才是正统,既然英宗已经回来了,你就应该主动让位,但代宗皇帝不但不让位,还打算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继承人,明显不符合皇位继承规则,而朱见济夭折后,又想着请藩王的儿子做继承人,要知道此时英宗才三十多岁,英宗的儿子宪宗朱见深也活的好好的,怎么也轮不到藩王的儿子来插一杠子。

这种情形下,作为当朝最有权势的大臣,于谦不仅不阻止,竟然还是传言中的谋划者,自然为大家所不能接受。按照这个逻辑推算,无论是谁X,于谦必然是托孤大臣,权倾天下。对于刚刚从王振X中逃脱出来的X臣来说,不愿意看到这种场景,而于谦为官清廉、铁面无情的X风格也为X臣所不喜。X讲究规矩,于谦破坏了这种规矩,这就把私人的感情上升到了制度和文化层面,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英宗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复辟,而于谦被赐死也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弹,因为大家都明白,杀了于谦的确冤枉,不杀于谦问题更多。

从历史记载来看,英宗不能算是X,人品上更是非常不错,不然也不会在杀伐决断的关头说出”于谦实有功”这种话语,但即便如此,他也对于谦有所不满。当年英宗被俘以后被当做人质来攻打北京城,于谦说出个“社稷为重,君为轻”,告诉守城的将领只管守城,不要顾忌英宗死活,这话放在当时的环境没有问题,但对英宗个人来说心里总是个疙瘩。而英宗回到北京后被X多年,作为权臣于谦毫无表示。代宗废掉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于谦也没有说话,诸多事情累计,在英宗那里,于谦好与不好都与自己无关,于谦越好,对自己越不利,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是自己的东西好与不好有什么意义?

而与于谦有私人恩怨的徐有贞十分明白这个道理,他也说的很有分寸: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名就是复辟的借口,复辟是不合常理的权力交接,既然不合常理,就必须有不合常理的理由和不合常理的责任人,这个责任人只能是于谦。

许多人把于谦的死归结为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三人的诬陷,这明显是低估了当时的环境,作为手握重兵的兵部侍郎,于谦可以轻松调兵平息这场半吊子复辟,但他没有做,因为他知道复辟看似不合理,其实是一种不合理的纠错,于理不合,于情有利。他的自尊和信仰不允许他这样做,但他却不阻止别人做。这正是他名节高贵的地方,而那些参与“夺门之变”的大臣们,也不能都归结为自私自利,如藩王之子继位这种谣言能够快速发酵,必然有特定的土壤,那些年老成精的X老油条,哪能看不透这背后的玄机,但他们听之任之,却也是各人打各人的主意,任由石亨、曹吉祥、徐有贞摆布不过是顺水推舟。

比如和徐有贞一起参与X的杨善和王骥,一个早年毁家纾难,变卖家产X圣旨带回英宗皇帝,一个七十多岁带着儿孙一起参与“夺门之变”,他们年事已高,功勋卓著,看中的不是英宗复辟后的功名利禄,而是他们所忠于的信仰,那就是皇位继承权的合法性,而作为这种制度的破坏者,于谦纵然有功,也必须受到惩罚。

如此这般,于谦就非死不可了,与其说他是死于阴谋,不如说是一场阳谋,这场阳谋的始作俑者就是X社会的低下的政治伦理,胜者王侯败者寇,输了就的死。

至于后来宪宗皇帝为于谦X,更像是另外一种纠错,那就是于谦所为于皇帝不利,于社稷有利,既然先帝已经不在了,自然当以社稷为重。从这个角度来说,于谦的死是为朱家宫斗背了黑锅。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们认识于谦此人,大多是由于这首高风亮节的《石灰吟》。其实于谦除了是位品德高尚的人,更是一位有大功于社稷的忠臣、能臣,挽大厦于将倾,为大明续国祚两百年。如此功臣、能臣,明英宗又为何要杀他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二。

对明朝历史有兴趣或有了解的,应该都听过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瓦刺大举进犯,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率二十万大军亲征,最终伤亡过半,精锐几乎耗尽,明英宗朱祁镇也屈辱被俘。就在这社稷危亡之际,于谦挺身而出,以其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能力指挥了京师保卫战,成功打退了瓦刺大军。怎奈X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复辟,于谦最终被判处死刑,《明史》中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之一死,天下冤之。

首先,一山不容二虎,一国更不可有二君。在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于谦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拥立郕王朱祁钰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代宗。若是后来明英宗朱祁镇没回来倒也罢了,偏偏他回来了。所以哪怕于谦是一心为公,却也依旧被卷入了一场权力斗争之中。原先的皇帝回了国,可朝堂上已有了新的皇帝,如此尴尬的局面,新旧两位皇帝内心都有忌惮,并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

除了他们两人外,四周还有无数想要投机的大臣。后来明代宗病重,夺门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可他们此次发动的夺门之变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正如徐有贞所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所以他们要诬陷于谦意欲策划拥立襄王之子,再加之于谦十分受明代宗朱祁钰器重,所以这便是明英宗决心要杀于谦的主要原因了。

其次,于谦为人过于刚直,自身高洁,所以常常遭人记恨。于谦本身性情高洁自爱,又一心为国为民、个性刚直、朴素简约。他在京师保卫战中又表现出极强的才能。将其比作一面镜子的话,君子看到这面镜子,或许只会自惭形秽,再自省己身。若是小人看见这面镜子,便只能照见自己的丑恶嘴脸,心生嫉妒,便想着要毁了他。所以徐有贞、石亨一流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为了心中那份嫉妒恨意,自然是极力想要致于谦于死地,大肆捏造于谦的罪证,在明英宗面前进献谗言。

最后,恐怕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内心深处对于谦也颇有怨言了。于谦在他被俘后,便拥立他的弟弟朱祁钰为帝。虽然是无奈之举,可他难免会有所芥蒂。在朱祁镇被俘期间,他曾多次成为议和的筹码,可却被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名所拒绝。并且,双方交战之时,作为指挥官的于谦,明知明英宗朱祁镇在对方大军中,却依旧毫无顾忌的使用大炮作战。对此,明英宗恐怕也是耿耿于怀。

可以说,于谦的死有多方面的原因,最为主要的原因,自然是权力斗争。他之一死,天下冤之,甚至明英宗后来也后悔了。不管如何说,于谦高风亮节,且德才兼备,他身上的品质值得后世之人敬仰与学习。

其他网友回答

明英宗朱祁镇本来可以像他的前辈和后辈一样老老实实度过一生,但偏偏天要多事,人要找茬,他的一生也算是波澜壮阔了。且不说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在杀于谦一事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确实有点公私不分。

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对明朝堪称是有再造之功,如果没有他,明朝可能早早地被称为“南明”,又或者早就被X了。所以,在当时来说,于谦主张另立新君以主持社稷,避免X龙无首又避免瓦剌以朱祁镇为条件威胁明朝是对国家有利的。如果当时瓦剌认为朱祁镇没什么用了,将他就地解决,于谦的名声可能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好——俗话说“不打是好盆,死了是好人”啊,以江山社稷为重的于谦最终竟然冤死了,这就让他的声望直逼抗金将领岳飞。

明英宗给于谦定的罪名只有八个字——“谋为不轨,迎立外藩”,意思就是“出卖我的爱,你背了良心债”,当年我对你也不错啊,你竟然背叛我!从这件事来看,朱祁镇确实有点小心眼了,再怎么说于谦对明朝也是有巨大贡献的,没有他的话朱祁镇别说复辟了,连命都捡不回来呢。于谦杀身成仁了,你朱祁镇可也是要上史书的啊!

不过这件事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讨论过德和才到底哪个更重要,他认为有才无德的人是最危险的。对于朱祁镇来说,于谦就是有才无德之人——对我不忠诚啊!一个有才能又有威望却对我不忠心的人(最起码曾经不忠)如果留在身边而不除掉,那还能睡个安稳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