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犯人流放的宁古塔在哪里? 宁古塔是什么地方?为什么清朝犯罪的人要被发配宁古塔?

网友提问:

清朝灭亡之后,宁古塔的犯人去哪了?

优质回答:

在许多清宫剧中,对那些“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重刑犯,皇上经常会将他们发放至宁古塔,终生不得回京。那么宁古塔到底是哪里呢?真如电视剧中所演的是令人恐惧至极的极远、极寒之地吗?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在满语里,宁安就是宁古塔的意思。

宁宁古塔为何会成为重刑犯的流放之地?为什么有些犯人一听说自己要被流放宁古塔,就宁可先行自我了断,也不愿去那苦寒之地呢?

在唐朝、宋朝时期,罪犯一般都往南方发配,如广东、贵州、福建等地,因为那时候这些地方人烟稀少、尚未开发,是不毛之地,将他们发配去是进行改造,多吃点苦头,多受点罪。而到了清朝,南方那些城市都已经发展的很好,自然要为犯罪之人另选个地方流放,就选中了距京城十分遥远,又是苦寒之地的宁古塔。

其实宁古塔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山高密林、资源丰富,就是冷了点,也不至于让人一听就想寻死。主要还是因为流放宁古塔的途中,路途十分遥远,条件艰苦,一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磨难。大部分人在半路就会丧命,不是被豺狼虎豹吃掉,就是被饿极的人类分而食之,总之能活着到宁古塔的人不多。就算命大,侥幸到了宁古塔,还要被要求做各种苦力:修路、筑桥、开荒、种地,甚至沦为家奴,为当地人做牛做马,要知道能被发放至此地的犯人多少还是有些身世背景的,受这些屈辱对他们来说简直比死还难受。

到了清朝末年,犯人们也不再发放至宁古塔了,而是流放至X。

其他网友回答

清朝灭亡之后,宁古塔的犯人去哪了,都死了,只能去地下了。并非耸人听闻,而是正常现象。

宁古塔披甲人的福利与期限

自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X号大清开始,多数开国功勋随其入关,都享受起了繁华之地的荣华富贵。但是宁古塔作为大清的龙兴之地,又必须要有人去镇守与建设。所以,朝廷便将犯有重罪的犯人流放到宁古塔给镇守苦寒之地的披甲人为奴。其实,这也是一个变相的福利,用于安抚和奖励这些镇守黑龙江、吉林等苦寒地区的将士。

当然,这样的福利不可能是无限期。

对于国家来说,这些开国功勋能有个一二代人享受这样的福利,也算他们有了交代。

随着国家实际的发展需要,犯人一直流放宁古塔的策略也自然会随之改变。

经过一二代犯人,近百年对宁古塔之地的建设,已有了明显的成效,所以同样没有必要再流放犯人再去进行建设。

大清国策发生重大调整,已重新设立犯人的流放之地

据《三流道里表》、《五军道里表》、《清代X流放研究》、《X条例说略》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公元1759年,自乾隆皇帝彻底平定X,设立伊利将军,统辖X天山南北两路的军政事务,一直到清朝灭亡,除去同光之时的民变以及阿古柏的侵扰之外,大清对X一直进行着有效的管理与治理。因此,西北一直被列为大清的经略重点,而甘肃、X两地也成为了朝廷遣犯的重点流放去处。同时,乾隆又将西南贵州的毕节县、兴义府安南县,云南曲靖府的南宁县、沾益州、陆凉州、平彝县;巴藏、两广等地也设为犯人的流放之地。也就是说,在乾隆彻底平定X之前,多数犯人都会流放到宁古塔,但是之后便变为甘肃、X、贵州、云南等地。但是,X、甘肃依旧为朝廷犯人的重点流放之地。

《三流道里表》X部分中规定,甘肃镇西厅、直隶迪化州、直隶哈密州为三等流犯应流地方等。同时,《五军道里表》X部分中更是对附近、近边、边远、极边、烟瘴等流放地点及路程做了详细的说明。

期间,大清为了平定厄鲁特蒙古在伊犁地区建立的准噶尔X,造成当地人口锐减,千里无人烟的局面。为了巩固国防,开发X,解决人口稀少的问题。因此,乾隆制定了“移民实塞”的政治策略。目的,既给了死罪犯一条生路,也可以解决守土军队的粮食问题,还可缓解内地土地贫瘠,人多地少的弊端。同时,为了解决因男多女少,而容易引发X或逃亡的事件,朝廷便将农民X失败被俘的将士妻女以及其它罪犯女子等,由地方官媒出面,将这些女子配给安分守己的犯人。到了清末光绪年间,经过百年的繁衍生息,这里的人X增了数十倍之多。

例如:备受乾隆器重的“铁齿铜牙”纪晓岚,在他45岁那年(公元1768年)时,因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一案受到牵连,后被流放X。当时,由于两淮地区盐税一年亏空高达1000万两白银,而已经退休的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却被御史举报有贪污嫌疑。但是,当乾隆派人到卢家搜脏时,其家中却仅有少量财宝,因此他怀疑有人曾为其通风报信。

不久,书生李容向朝廷举报,说自己亲眼看到卢见曾的家人提早将钱财转移它处,而通风报信者便是翰林院的侍读学士纪晓岚。之所以纪晓岚甘冒风险,是因为两家有姻亲关系,即:纪晓岚大女儿嫁卢见曾孙子卢荫文。因此,乾隆一怒之下,将纪晓岚流放X进行赎罪。纪晓岚到了X后,备受提督温福器重,他经常请其修改奏章或代笔书写奏章。当温福离开时,还将一名叫“夏荷”的婢女赏赐给纪晓岚,后来该女子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并留在了吉木萨尔县。

同时,道光年间,1841年6月28日,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曾被朝廷革去四品卿街,“从重发往X伊犁,效力赎罪。”此外,在1900年,慈禧太后还将光绪皇帝堂兄,辅国将军,晋辅国公载澜,流放到X迪化(X)、绥来两地居住。

所以说,从1759年乾隆平定X开始,到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历时长达153年。在此期间,犯人基本都不再流放到宁古塔,而是X等,所以当153年后清朝灭亡,之前发配到宁古塔的犯人岂不基本上已经老死他乡。

图片来源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平时在看一些清宫剧时,里面有人犯错,或者皇帝不喜欢某个人,大概率会将其发往宁古塔,被发配的人,一听说以后也是畏惧如虎,其实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的名字,那里也没有什么塔,而是一个地方,与岭南、海南岛这些热门的流放地一样,宁古塔因为环境差的缘故,所以成为清朝专门流放犯人的地方,因为当时中原大地已经开发的差不多了,但海南、广东这些地方的生存条件,已经达不到流放地的资格。

宁古塔位于如今黑龙江一带,虽然是满人的老家,但那里气候条件对比温暖的中原,更加的寒冷,可以说是十足的苦寒之地,许多人一听说自己被流放宁古塔,直接就自杀,或者半路上跑了,其实宁古塔的可怕之处,不在于那里的生存条件,毕竟东北在七八十年代,还是我国的大粮仓,像什么土地肥的流油也不是空穴来风,虽然没有课本上说的那么夸张,但宁古塔也不至于什么都没有。

犯人们主要是怕路上不安全,以及到了宁古塔后的待遇,首先古代交通又不发达,遇上豺狼虎豹的概率会很大,同时流放不是让你去享福,每天还要定时劳动,至于待遇全看当地官员的脸色,再说了,宁古塔虽然在北方,但距离北京城很远,属于X管地带,就算死几个人,也掀不起什么波澜,这才是许多人畏惧的原因,在宁古塔生活简直生不如死。

不过清朝的几百年国祚,最终被袁世凯所X,那么宁古塔的犯人们的下场,又是如何呢?其实那些曾经被流放宁古塔的人,大多数在那里生儿育女,全家人已经习惯了当地生活,就算大清灭亡了,他们只是摆脱了罪犯的名声,头顶上还是有压榨的人,有一小部分的宁古塔犯人,会选择回到自己的故乡,毕竟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

当然了也有想走走不掉的,那些本是爱新觉罗X,在宁古塔还是有人在看管,这些看管人从一开始的清朝人,变成袁世凯的手下,他们仍旧在奴役犯人们,不过袁世凯X以后,这些人也算是X了。其实在宁古塔的犯人们很苦,每天要开荒种地,种出来的粮食也不是你的,同时在X还让他们铺路修桥,把这些当做自己的政绩。

犯人们为当地有权势的人当牛做马,为的就是让自己活下来,大清灭亡以后,中国并没有一下子进入文明社会,那些犯人的下场,其实也算不上很好,绝大部分人死在了宁古塔,只有少部分人能回中原故乡罢了。不过到了清朝后期,宁古塔的开发已经很不错了,犯人的生活环境已经改善许多,因此朝廷又开辟出一条流放之路,就是发配去X。

像在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就是被流放去了X,后面还有一大批知名清朝官员。在大清灭亡以后,中国马上进入军阀混战时代,这些犯人若是回乡,其实也免不了被杀或饿死的命运,这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之处,X王朝的灭亡,并不能拯救百姓,许多平民还是在战争中死亡,与宁古塔的犯人们一样,他们同样是被剥削的命运。

其他网友回答

清朝灭亡之后,宁古塔犯人去那里了?

宁古塔是清朝流放犯人的重要地点,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当地人烟稀少、到处都是森林、草甸,住着清军八旗后备力量——披甲人X体。这些披甲人,前身就是清军入关时,留守在东北的八旗军,以索伦部落为主(也就是今天的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X)。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多数是犯罪的官员和因X受牵连的读书人,这些人往往是举家发配,而且在发配文书中总带有一句:给披甲人为奴,遇赦不赦。意思就是让这些流放者在披甲人监督下,终生戊守北疆,永世不得回家。

其实他们的生活并不艰难,由于文化水平高、而且有过做官的经历,在宁古塔,这些犯人颇受尊重,往往成为当地索伦部落的人参、貂皮经销商(披甲人只会打猎、不会经商)和当地满族官员的家庭教师。《剑桥晚清史》一书中,对这些发配到东北的犯人(大多数是官员文人)的生活是这样描述的:“在边远的满洲……这些以前的官吏丧失了官位和权势,同老百姓并无二致。但在事实上,他们通过经商,或者就任满族官员的西席,很快就改善了自己的命运。为满族官员的孩子授课还带来别的机会,因为虽遭放逐,那些官员的旧影响还如影随身,所以满人的上层社会还引为同类,乐与过从”。

如,詹事府詹事方拱乾因江南科场案X,1659年举家被流放宁古塔。到宁古塔后,X分给他们一家糊口的田地,并给以黄牛和种子,他有时“呼牛驾短犁”,“辍谷且种蔬”;有时于雨后在草甸散步,有时还打打狍子和野猪。在宁古塔的沃野,方拱乾写出了《绝域纪略》和《何陋居集、域外集》两本书,吟出了“荒哉饱饭六十年,白头才知辨麦菽”(《力田行》)及“素餐六十年,白头乃食力”(《摘蔬》)的诗句。 可以说日子过得充实而逍遥。

清朝前期,东北地区一直实行封禁,普通汉人是不能进入的。因而,宁古塔在汉人心目中就好比俄国人心目中的西伯利亚,是荒凉的极边地区(其实远非如此)。清朝后期,为抵御俄国和日本的入侵,清朝开放了对东北的封禁。1907年,设立东三省,鼓励汉人闯关东,山东、直隶流民“闻风踵至”“终年联属于道”,东北由荒凉的极边地区变成移民开发的活土。到清朝灭亡时的宣统四年(1912年),东北人口已达1841万人,其中约1000万人是山东、河北等地自发迁入的流民,当然也包括宁古塔的犯人。清朝灭亡之后,由于是举家流放,宁古塔的犯人大多留在当地,成为最早的一批东北拓荒者。今天的东北人中,有很多人都是这些当年流放者的后代。

其他网友回答

宁古塔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既不是塔,而为何又称为“塔”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兄弟6个,曾居住于此。满语谓为“宁古”,个为塔,古称“宁古塔”。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清朝时,那就是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显示祖上的荣耀。清朝灭亡了,这些罪犯基本都留在那里娶妻生子,生息在那块土地上了。宣统元年(1909),绥芬厅升为府,迁驻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宁安府。1913年改为县。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县治所在地。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