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和东晋的关系 西晋和东晋? 西晋东晋的区别
一、西晋和东晋?
两者的时刻不同,都城不同,东晋是西晋的延续。
东汉末年,X雄四起,三国鼎立,由司马家族的司马炎消灭了三国,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定都洛阳,取国号为晋。
然而,司马家由于内部继承人发生了难题,司马炎死后,很快引发了八王之乱。司马家的八个王爷起兵反叛,争夺王位,导致黄河流域赤地千里,人口大量的流失。
北方的胡族看到中原的混乱,大举入侵,开始了五胡乱华。胡人攻入了晋国的都城洛阳,几乎杀光了司马家的王爷。
司马家的旁支司马睿在北方士族的保护下,逃到南方,在建康(现在的南京)建都,延续晋朝的X。
史学家为了区分这两段历史,将之前定都洛阳的晋朝称为西晋,将之后定都在建康的晋朝称为东晋。
二、诗经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用于宗庙祭祀的诗叫《颂》。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X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颂》共有40篇。对于《颂》的释义,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据阮元《研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
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
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三、东晋和西晋区别?
西晋是司马炎篡魏后建立的晋朝,东晋是由于八王之乱异族入侵后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X范围由于中原陆沉,形成独特的X形式。因少数X内迁,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X,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即晋元帝,史称东晋。
四、西晋和东晋诗人?
左思(约250年—305年),字泰冲(《晋书》作太冲,考当时并无太字字形,当以墓碑为正,详见下文“相关争议”一节),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另外,其《咏史诗》《娇女诗》也很有名。其诗文语言质朴凝练。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X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辉煌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五、陶渊明西晋还是东晋?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X,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X)。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六、修宗庙,重祭祀出自哪?
修宗庙,重祭祀出自诗经《国风·召南·采蘩》—诸侯修宗庙,夫人敬祭祀。
《国风·召南·采蘩》
先秦:佚名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译文
哪里采白蘩,沼泽旁边沙洲上。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
哪里采白蘩,采来白蘩溪中洗。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宫祭祀用。
差来专为采白蘩,没日没夜为公侯。差来采蘩人数多,不要轻言回家去。
七、诗经中宗庙祭祀是哪个?
诗经中宗庙祭祀是《颂》。
《颂》是《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合称“三颂”。
《周颂》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的祭祀乐章,也有迟至昭王时的作品。《鲁颂》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颂歌。
《商颂》是春秋时期宋人追述祖业(宋为殷商后裔)之作。对于《颂》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诗集传》说:“颂”与“容”古字通用。
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
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
八、为什么有西晋,东晋?
一、缘故:
1、西晋和东晋都是后人用来区分这两个朝代而做的称呼,它们自己本身在历史上,都是叫“晋代”。然而由于西晋灭亡后,其后裔才在南方又建立了新的“晋”X,为了研究和称呼的方便,以致不会引起歧义和混淆,因此用“西”和“东”做了区分。历史上的西汉、东汉;北宋、南宋都是这种情况。
2、西晋和东晋是按它们都城所处的位置来划分的,而不是按俗语的“物品”来随便定义的。西晋的都城在洛阳,西晋灭亡后,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X,都城在建康(今天的南京),由于洛阳相对于南京位置在西方,因此称为“西晋”,而后来建立的定都南京的晋朝则被史家称为“东晋”。西汉、东汉;北宋、南宋同样也是这样的情况。
二、西晋简介:
西晋(公元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X王朝。西晋为时仅51年,如果从灭吴开始算起,则仅立朝37年。共5帝。
司马炎于266年取代曹魏X而建立,国号晋,定都洛阳,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X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被前赵所灭,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晋帝位,改元建武,中原的西晋王朝宣告结束,东晋开始。
三、东晋简介:
东晋(317年-4X),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X,X范围由于中原陆沉,少数X内迁,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覆亡,史称东晋。顺带提一嘴,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X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4X,宋公刘裕废除晋安帝,建立刘宋,进入南北朝时期。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终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83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
公元4X,刘裕篡夺帝位,取代东晋。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至此,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东晋十六国则成为了旧时代的代名词。
九、西晋到东晋的演变?
西晋到东晋演变经过:
西晋经过八王之战,国力大衰弱,这是周边的小数X乘机崛起,在公元316年,洛阳被被匈奴人攻破,西晋朝灭亡。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是为晋元帝,重建晋朝,时为东晋,一直延续到公元4X。
十、东晋和西晋的区别?
X不同,时刻先后不同,疆域大致不同,都城不同。
1,时刻点先后不同。
西晋建立于公元265年,东晋建立于公元318年,东晋晚于西晋。
2,疆域大致不同。
西晋是大一统王朝,疆域和东汉王朝全盛时期差不多,地域广大。
东晋只有江南半壁江山,疆域大为缩小。
3,都城不同。
西晋都城是洛阳。
东晋都城是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