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差是古今异义词吗 参差的古今异义是什么? 参差古代意思
“参差”一词的古今含义既有延续又有演变,下面内容从古籍文献和现代用法两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
一、古代含义
-
指代乐器(排箫)
- 先秦时期,“参差”特指一种竹制排箫,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形似凤翼。《楚辞·九歌·湘君’里面“吹参差兮谁思”即描述吹奏此乐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十三管排箫实物印证了这一含义。
-
形容事物不齐整
- 《诗经·周南·关雎》以“参差荇菜”描绘水草长短错落;汉代张衡《西京赋》用“冈峦参差”形容山势高低起伏。此义延续至今,但古代更强调天然形态的多样性。
-
表达矛盾或分歧
- 《庄子·秋水’里面“与道参差”指想法与规律相悖;《儒林外史》第八回提到“彼此参差着”则表现意见不合。这一用法现代已较少见。
-
引申为“错过”或“蹉跎”
- 唐代李白《送梁四归东平’里面“参差老谢安”暗含人生际遇的错失;清代纳兰性德词中“幽期细数却参差”则指约定未遂。
二、现代含义
-
描述不制度的形态
- 核心含义仍为“长短、高低不齐”,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面“参差的斑驳黑影”,或用于形容牙齿、建筑等具体事物的不齐整。
-
抽象化的“不一致”
- 扩展至描述抽象概念的差异,如“水平参差不齐”“见解参差”,强调X体或事物的多样性。
-
文学修辞中的婉转表达
- 在诗歌或散文中,“参差”可营造朦胧意境,如“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现代仍保留此类艺术化用法。
三、古今异义对比
类别 | 古代含义 | 现代含义 |
---|---|---|
核心义项 | 乐器(排箫)、形态不齐、矛盾、错过 | 形态不齐、抽象差异 |
使用场景 | 文学、哲学、日常生活 | 文学、口语、社会学分析 |
文化关联 | 与礼乐、天然观紧密相关 | 弱化乐器义,侧重形态与抽象差异 |
四、演变缘故
- 乐器功能的消亡:排箫逐渐退出主流乐器行列,导致“参差”的乐器义被遗忘。
- 语言简化动向:联绵词“参差”的复杂引申义(如矛盾、蹉跎)因表意模糊而弱化。
- 社会需求变化:现代更需描述X体差异或抽象概念,推动词义向“不一致”扩展。
“参差”的古今异义体现了语言随文化、社会变迁的动态进步,其核心从具象的乐器与天然形态,转向更广泛的形态与抽象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