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1500字(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400字)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1500字(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400字)

文学要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一创作理念在当下儿童文学创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20X,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人为少年儿童奉献了一批让他们能够理解和感受当下现实的文学作品,交出了高分答卷。同时,作家们对题材的开拓和艺术的探索也在继续,小说、童话、童诗等各门类都涌现出独具创新的作品,可谓百舸争流千帆竞,同心协力攀高峰。

全民抗疫,儿童文学不缺席

这场与新冠肺炎的较量中,困难近距离地来到孩子们身边。在这对成年人来说都很艰难的突发事件中,如何帮助孩子们渡过难关,用文学的方式X他们的心灵,给他们以精神成长的力量,是儿童文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儿童文学作家们面对疫情没有畏难退缩,而是积极创作,短期内即推出了一批抗疫题材作品,其中一些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赵菱文、黄利利绘的图画书《爷爷的14个游戏》是我见到的最早一批面市的抗疫题材图画书作品之一。作者讲述了一个医生爸爸和护士妈妈上了抗疫前线的小女孩,在爷爷用爱心和智慧创造的14个角色扮演游戏的陪伴下,顺利战胜了最初的惊慌和不安,同时也从孩子的视角写出了坚守抗疫前线的医护工作者和为保障人民生活平稳有序而坚持在各行各业的普通人X像。左昡文、苏童绘的《我想知道你的名字》用情感饱满又优美的诗句,谱写了一曲为抗击疫情默默奉献、辛劳付出的当代英雄的赞歌。徐鲁的散文《一枝一叶总关情》书写作者在武汉亲历的抗疫故事,为孩子们留下宝贵的文字记忆。黄春华也是武汉抗疫的亲历者,他的小说《我和小素》以儿童视角展现了身处疫情中心的武汉人在突发的灾难和病痛之下顽强斗争的精神气质。小说的两位小主人公在经历了付出与牺牲后,走出恐慌与焦虑,得到精神成长,他们的故事也为小读者们带来成长的力量。许诺晨的小说《逆行天使》把抗疫故事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让孩子们既体会到抗疫战斗中“最美逆行者”们的勇气与担当,也感受到现实社会里这才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榜样。

主题创作,儿童文学在行动

近年来陆续出现了一些讲述脱贫道路上儿童的故事的作品,20X可谓集中涌现。舒辉波的《逐光的孩子》、余闲的《三十六只蜂箱》、北辰的《一个孩子的学校》、陈浠墨的《哥哥的心愿》都是以扶贫、支教为主题的作品。这些小说从孩子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近那些过着贫困生活的人们,看到他们为摆脱贫困、追求美好生活的种种努力,让我们叹喟人生的艰难,也感受到只要心中有希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就会离梦想越来越近。

20X有三部以“时代楷模”为书写对象的报告文学比较突出。《你的眼睛能看多远》的作者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X甲、萧雨林,他们凭借多年对书写对象的采访、思考,着重表现科学家的成长过程,结合科普知识,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毛芦芦的《深山点灯人》写的是河南乡村教师张玉滚的事迹,把这位长期坚守在深山里的小学并且培养了一批批深山里的孩子的普通教师的情感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简平的《和平X的孩子》写的是我国第一艘制式远洋医院船的事迹。作者经过深入采访、搜集大量资料后,把书写重心放在这艘特殊的海军补给舰中的孩子身上,并X起“和平X”号多次执行救援任务中的感人故事,写出了船医们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近年来不断增加的红色题材儿童文学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张品成的《最后的比分》选取了一个特殊时间、特殊环境下发生的一段特殊往事,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央苏区要举行一场足球比赛,当足球与红军相遇,故事就会发生化学反应,这是一个新鲜又真实的红军形象。赖尔的《女兵安妮》把当X行的悬疑、战争、言情等小说笔法与红色题材相融合,以一个在南京大X中幸存的英国女孩安妮的故事为主线,串连起新四军中来自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抗日力量和国际友人X像。王苗的《天下太平》是作者的京味童年系列小说之一,讲述抗战胜利后解放北平的那段历史中,身为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爷爷为保护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与国民党X斗智斗勇,最终没有让文物流失的故事。写出了文化战线上一场考验人性和人心的较量。

小说题材不断拓展,艺术持续创新

儿童文学作家们经过多年沉淀和积累,不断突破题材的限制,寻找更加广阔、更具深远意义的创作领域,开始尝试让一些复杂的历史进入儿童文学,为少年儿童创作贴近他们的心灵,适合他们的理解力和思维方式的文学作品。这样的创作实践为儿童文学增加了一层“厚重”之义。

张之路的《吉祥的天空》是《吉祥时光》的延续,通过吉祥和他的同学朋友的生活经历,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易于亲近、理解和认知新中国建立初期历史的文本参照。董宏猷的《牧歌》保持了作者与孩子心灵相通的灵性,同时试图拓展儿童文学题材边界,尝试在儿童小说中表现中国X党的地下工作者在战争和战后的生存状态。小说中没有正面书写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而是将其作为整个故事的背景,为其提供有力支撑。

刘海栖的《街上的马》以作家的童年记忆为基础同时又颇具当下性。小说继续写山水沟的孩子,塑造了一X个性迥异的男孩子的形象,他们就像一X充满生命力的小马,在生活的原野上奔驰。他们的世界并不是完美无瑕的,有朋友、亲人的关心和帮助,也有谎言和欺负,还有贫穷和困难。小说写出了生活的真实质感,却始终保持着幽默而明亮的情感基调。张忠诚的小说《猴戏团》是少年版的“闯关东”。作者用近乎“笨拙”的写法,原汁原味地写出了猴戏艺人高师父带着艺猴老妖和无家可归的男孩黑雀,为讨生计而背井离乡四处漂泊的生活。老艺人的日常言谈举止、行为处事,给孩子潜移默化的教导,那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做人的道理和民间智慧,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此外,还有几部少数X题材小说比较抢眼。唐明的《德吉的种子》写的是青海一X特殊的藏族孩子“小阿卡”的生活。作者用天然干净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出了这X孩子纯静又美好的精神世界,也写出他们作为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向往和失落与成长。马瑞翎的《独龙江上的小学》带我们跟随云南大山深处的独龙族小孩阿鼎去体验当下独龙族人的生活。X明的《山芽儿》描绘了四川彝族山村悬崖村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图景。

要谈艺术创新,有两部小说是绕不过去的。曹文轩的《樱桃小庄》在作家坚持的纯美艺术特色道路上走得更远,进入某种类似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领域。这部小说的故事是简单的单线推进,爸妈为盖房外出打工X,家里留下了哥哥麦田、妹妹麦穗和奶奶相依为命。偏偏奶奶走丢了,麦田兄妹俩带着一只羊、一只鹅开启了寻找奶奶的“奇幻”之旅。这样一个充满悲伤和困苦的故事,却带给读者温暖和希望。胡永红的《上学谣》采用了大胆的多叙事视角,在“众声喧哗”中,一个壮乡男孩的生活被表现得立体生动,充满趣味,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虽然采用了多达20多个叙述视角,但整体上仍是单线发展,也就是每一个视角在接龙讲故事,因此对故事的基本理解没有产生太多障碍,但也确实形成一种阅读挑战。作为创新之作,上述两部作品都有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批评。虽然这样的探索难免不成熟,甚至会失败,但一点点的进步都可能成为照亮前进方向的微光。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近年来一直兴味不减的“跨界”写作,即非儿童文学作家开始尝试写儿童小说。比如肖复兴继《红脸儿》之后,又推出了《合欢》,讲述一个拥有幸福生活的小女孩在突然遭遇母亲离世的人生重大变故后,如X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的帮助下走出阴霾,获得成长的故事。叶广芩的第三部儿童小说《土狗老黑闯祸了》继续写北京小姑娘丫丫的故事,把老北京的民风民俗嵌入故事中,为小说注入浓郁的京味。也有新加入儿童小说写作的,比如荆歌的第一部儿童小说《他们的塔》、张学东在“西北往事”三部曲基础上改编而成的青少版《家犬往事》、海军作家陆颖墨的第一部儿童小说《蓝海金钢》、葛亮的第一部儿童小说《儿郎》等。这些作品有的比较成熟,有的也有所欠缺,但作家们所关注到的儿童生活可以说对儿童文学是一个有益补充,更可贵的是,作品中大多可以看到作者对儿童文学的认知和理解,可以引发我们对儿童文学本质特性的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还有一些作品在丰富小说的表现空间、深入儿童内心世界等方面表现突出。黄蓓佳的《奔跑的岱二牛》、张国龙的《麻柳溪边芭茅花》都是书写新农村里的新儿童。冯与蓝的《墨童》、赵剑云的《敦煌小画师》、唐池子的《满川银雪》、赵菱的《梨园明月》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儿童生活相结合。谢倩霓的《乔乔和他的爸爸》、徐玲的《别把妈妈藏起来》、杨巧的《帽子男孩》、胡继风的《长命锁》着眼于孩子心理世界的解读和建构,帮助孩子积极面对生活的考验。殷健灵的《象脚鼓》为读者走进聋哑孩子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刘虎的动物小说《暴雪》继续提倡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故事精彩,人与动物的形象都鲜明而真实。赵菱的《乘风破浪的男孩》讲述了帆船男孩与海军爸爸的故事,把帆船运动和海军生活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郝月梅的《潜入岛心》《螳螂岛》以作家的童年生活为根基,从长岛守护军人的孩子的视角书写驻守海岛的军人生活。

各题材各门类全面均衡发展

20X的童话创作保持着X势头,短篇童话表现突出。第二届全国“温泉杯”短篇童话大赛评选出25篇获奖作品,反映出当前童话创作的队伍、热点、类别等整体状况。其中连城的《卖耳朵的人》意象独特,从耳朵的角度去感受世界,用声音体验不同物种的生活状态,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长篇童话中,汤汤的《绿珍珠》延续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但立意更加深刻,增加了童话的“厚度”。葛竞的《永远玩具店》也是一部匠心之作,4个故事都与老玩具及其背后蕴藏的传统文化观念相联系,幻想中投X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表现出一种诗意的情怀和隽永的意味。周晓枫的《你的好心看起来像个坏主意》讲述兽医小安和动物园里的动物们之间发生的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幽默、玩闹的故事背后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理解的难度。

在童诗方面,有两部诗集让人印象深刻。高洪波的诗集《一根狗毛一首诗》收录了以宠物狗“大咖”为对象的一组诗歌,让人又爱又怜,读来趣味盎然。汤萍的诗集《星月童话》是一曲爱与美的颂歌,意象丰富,给人温暖。这两部诗集都配有精美的插画,给孩子提供了一个集语言美与图画美于一体的美的读本。童诗创作近年来一直备受理论评论界关注。20X,《文艺报》开设方卫平主持的“童诗现状与发展论坛”专栏,发表了多篇理论评论文章,为童诗创作问诊把脉,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思考。在本年度评选的第二届“接力杯”金波幼儿文学奖中,金奖授予了诗人薛卫民的《24节气儿歌》,评委会在向幼儿文学中的童诗表达一种态度,那就是童诗创作量很大,但优秀的不多,确实需要作家诗人们多沉淀多思考,给优秀的童诗立一个标杆。

20X在儿童散文方面也收获颇丰。X贻的自选集《到大森林去》自然清新的语言之下包含的是作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平和的个人修养。赵霞的《每个人都是挖呀挖的孩子》从童年走到当下,把作者随年龄变化的心境呈现在读者眼前。毕然的《雏鹰飞过帕米尔》以散文的方式,给与作者长期相处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少年儿童画肖像,向广大读者展现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毛云尔的《像植物一样幸福》借童年记忆中的那些植物,表达的是万物生灵皆为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然观。更多的散文作品是回忆童年、分享童年故事的,翌平主编的“中国童年书系”第二辑收录了赵华、牧铃、韩青辰、X英等儿童文学作家书写的童年,此外还有孙卫卫的《我的小时候》、毛芦芦的《大地的铃铛》、殷建红的“梦寻江南系列”等。

在图画书方面,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大型系列图画书“美丽中国·从家乡出发”约请金波、高洪波、曹文轩、韩毓海、徐鲁、白冰、秦文君、汤素兰等作家书写自己的家乡,与40余位优秀画家一起,充分发挥文图交融的优势,带领孩子了解祖国各地的地理、人文。在科幻文学整体创作上扬的情况下,少儿科幻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少儿科幻的定位不甚明确,只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儿童性属性。当前很多少儿科幻作品中,加入了穿越、玄幻等元素,且与幻想类儿童文学作品很接近,而科学性几乎只是点缀。由此,赵华的《穿越时空的古代朋友》、夏商周的《霍金的地球少年》等作品的科学含量尤显珍贵。

儿童文学理论评论需要更多扶持

创作的发展离不开理论评论的支撑。经过多年的努力,儿童文学学科建设、评论队伍等方面都有了一些进步,每年都有儿童文学理论专著出版,儿童文学理论评论一直是“在场”的。20X有王泉根的《中国儿童文学的X阐释》、李利芳的《走向世界的中国童年精神》等。但面对繁荣的创作,理论评论的声音还是不够有力的。当前儿童文学评论还面临着人才少、阵地少、门槛低、“双标”、市场压力等问题。诚然,对儿童文学的评论或评价有很多来自文学外部的声音,这一方面体现出社会对儿童阅读的重视甚至焦虑,也是对儿童文学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儿童文学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另一方面,过多的非文学因素的讨论也确实存在不利于儿童文学正常发展的问题。对于儿童文学评论界来说,在扎实做研究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参与到社会大讨论中,更多地发出专业的声音,发挥文学评论对文学创作及阅读的引导作用。

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儿童文学来到了一个岔路口,能否在未来持续为中华X伟大复兴提X神能量,为培养更加富有人文精神、审美品格的中国少年儿童提供高品质的儿童文学,开启中国儿童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是每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人、研究者的使命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