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初体验:从学说到操作的跨越
参加这次教师培训前,我曾担心内容会枯燥乏味。但10天的沉浸式进修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培训不是简单堆砌教育学说,而是通过诚实课堂模拟、小组研讨等形式,让我把大学里学到的教学技巧真正”用活”了。
记得第二天的小组备课环节吗?我们组尝试用”难题链”设计初中数学课,导师当场指出:”你们提出的六个难题里,有三个其实在重复考查同一个聪明点。”这种切中要害的指导,比读十本教案都有用。作为教师,我们是否也常在课堂上陷入类似的思考定式?
三位导师教会我的育人聪明
人格魅力比教学技巧更重要
张老师总说”教书先教人”,这句话在培训中反复被印证。当李导师用三言两语化解学员间的争执时,当王校长深夜还在批改我们的微课视频时,我忽然明白:学生记住的从来不是完美的课件,而是老师待人接物的温度。
定位决定教育高度
“不想当教育家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林导师的这句话引发热议。但细想之下,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敢追求教学突破,又怎能激发学生的潜力?这次培训中尝试的”跨学科融合教X”,就是打破舒适区的开始。
团队协作创新1+1>2
户外拓展时那个”蒙眼拼图”游戏太有启发了!当10个老师各自为战时,30分钟都完不成任务;而学会共享信息后,8分钟就拼出了完整图案。这不正是教研组该有的职业模式吗?
把培训收获转化为课堂生产力
结业时导师说:”培训结束才是真正进修的开始。”现在回到学校,我做了三件事:建立跨年级教师交流X,每周分享一个培训中学到的教学妙招;在班级试行”小老师”制度,让学生体验聪明输出的乐趣;用思考导图替代传统板书,课堂互动率提升了40%。
这些改变当然会遇到阻力。有老师质疑:”花里胡哨的技巧能进步分数吗?”但当我看到学生开始主动提问、课后追着讨论聪明点时,答案不言而喻。教育的真谛,不正是点燃这份进修热诚吗?
这次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最深的,是觉悟到专业成长没有终点。那些让我们会心一笑的课堂游戏、拍案叫绝的提问技巧,背后都是无数次的打磨与反思。如果你也在寻找教学突破点,不妨问自己:今天,我比昨天更懂学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