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什么?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 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运行28天后(设计寿命为20天),电池耗尽于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结束了其工作寿命。不过,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没有结束,至今“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
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到2009年2月,东方红一号还运行在近地点430千米、远地点2075千米的轨道上。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怎么发生的?
1957年10月4日。苏联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送入轨道。美国官员宣称,他们不仅因苏联首先成功地发射卫星感到震惊,而且对这颗卫星的体积之大感到惊讶。这颗卫星重83公斤,比美国准备在第二年初发射的卫星重8倍,可是,美国没有苏联那么大的R7火箭,所以,发射不了。
苏联宣布说,这颗卫星的球体直径为55厘米,绕地球一周需1小时35分,距地面的最大高度为900公里,用两个频道连续发送信号。由于运行轨道和赤道成65度夹角,因此它每日可两次在莫斯科上空通过。苏联对发射这颗卫星的火箭没做详细报道,不过曾提到它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离开地面。他们说,这次发射开辟了星际航行的道路。
这一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宣告人类已经进入航天时代(space age)。
苏联在1957年10月4号发射人类首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1,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美苏冷战期间,苏联空间科技的发展源于远程导弹技术的突破。冷战开始后,为抵御美国核优势,维护苏联国家安全,苏联以举国之力发展远程弹道导弹。然后在X时代,空间科技被认为妨碍国家军事进步,遭到严令禁止;苏联外空计划走向公开化是在赫鲁晓夫时代。
1953年末,吉洪拉沃夫(米哈伊尔·克拉夫基耶维奇·吉洪拉沃夫)与科罗廖夫开始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为取得苏联领导人支持,他们曾多次上述陈述卫星的军事和政治意义。
在1954年的“人造地球卫星报告”中,吉宏拉沃夫认为:“苏联可以发射一颗设计简单的人造卫星,在距地面170-110公里的高处传输地球影像和发射无线电电波。虽然这颗卫星不具有科研意义,但是这一颗卫星将给苏联的国防将带来极大的益处。”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呈球形,直径58厘米,重83.6公斤。它沿着椭圆轨道飞行,每96分钟环绕地球一圈。人造地球卫星内带着一台无线电发报机,不停地向地球发出“滴——滴——滴”的信号。一些人围着收音机。侧耳倾听着初次来自太空的声音。另一些人则仰望天空,试图用X在夜晚搜索人造地球卫星明亮的轨迹。
但是,当时认识很少有人了解人造地球卫星是载人宇宙飞船的前导,科学家正在加紧准备载人空间飞行。一个月后,1957年11月3日,苏联又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重量一下增加了5倍多,达到508公斤
第一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的斯普特尼克一号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由前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利用导弹改制而成,为铝制球体,直径58厘米,重83.6千克,球体,有4根鞭状天线,内装有科学仪器。
斯普特尼克一号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由前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利用导弹改制而成,为铝制球体,直径58厘米,重83.6千克,球体,有4根鞭状天线,内装有科学仪器。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升空后发射了3个星期信号,在轨道中度过3个多月,围绕地球转了1400多圈,最后坠入大气层消失。斯普特尼克一号是航天启蒙时代的产物,是冷战时期太空竞争的标志。
斯普特尼克主要构造:
斯普特斯一号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的构造很简单,卫星本体是一只用铝合金做成的圆球,直径58厘米,重83.5公斤。
圆球外面附着4根弹簧鞭状天线,其中一对长240厘米,另一对长290厘米。卫星内部装有两台无线电发射机——频率分别为20.005及40.002兆周,无线电发射机发出的信号,采用一般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间歇时间与此相同。
此外还安装有一台磁强计,一台辐射计数器,一些测量卫星内部温度和压力的感应元件及作为电源的化学电池。它的用途是通过向地球发出信号来提示太空中的气压和温度变化。
史意义:
斯普特尼克1号毫无先兆而成功的发射,导致美国的极大恐慌,并造成史泼尼克危机,因此亦激起美苏两国之后持续20多年的太空竞赛,成为冷战的一个两强主要竞争点。
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的意义,在于通过量度其轨道变化,有助研究高空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并为于电离层作无线电波传递提供原始的资料。
由于卫星填充了压缩氮,斯普特尼克1号亦因此作了第一次人造物体作陨石探测的尝试, 由于高温的陨石穿透了斯普特尼克1号的表面,导致其内压泄漏,这也为陨石的极端高温提供证据。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是哪一年?
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搭载着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史迎来又一个里程碑,而这也是中国航天日的由来。今天,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让我们重温东方红一号研制升空的历史,回顾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铭记和弘扬历久弥新的航天精神。
——编者
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这一天,也正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整整50X。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发出轰鸣,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广袤无垠的太空
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57年由 发射太空
简介
基本介绍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苏联发射的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是指发X绕地球轨道上作短期或长期运行的人造航天器。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被送入轨道,人类从此进入了利用航天器探索外层空间的新时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轨道上运行了92个昼夜,绕地球飞行1400圈,总航程6000万公里。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目录
基本介绍
人造卫星的概念始于1870年。人造地球卫星是指发X绕地球轨道上作短期或长期运行的人造航天器。其运动服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其轨道一般是以地心为焦点的椭圆,特殊情况下是以地心为中心的圆。它离地面的高度根据用度而定,从几百公里到几万公里不等,一般不低于200公里。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被送入轨道,人类从此进入了利用航天器探索外层空间的新时代。
第一颗卫星的设计和制造,主要由前苏联著名的火箭和宇航设计师科罗廖夫领导的试验设计局完成。卫星由镀铬合金制成,重83.6公斤,外表呈圆球形,直径58厘米,轨道远地点为986.96公里,近地点为230.09公里,每96分钟绕地球一周。卫星载有两部无线电发报机,通过安置在卫星表面的4个天线,发报机不断地把最简单的信号发X地面。世界各地许多无线电爱好者当时都接收到了这一来自外空的信号。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轨道上运行了92个昼夜,绕地球飞行1400圈,总航程6000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