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三国志原文及翻译 陈寿三国志真实吗

陈寿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1]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X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延伸阅读

陈寿的三国志中有没有贬低诸葛亮

在《三国志》中,陈寿给故国丞相诸葛亮立了专传,予以浓墨重彩的描写。但又评论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还说他的儿子诸葛瞻虽然名气很大,实际上只工于书法,名过其实。对此,不少人极为不满,认为陈寿是出于私愤而故意贬低诸葛亮父子。

《晋书·陈寿传》中有一段记载说,陈寿的父亲曾经是马谡的参军,马谡在失街亭之后被诸葛亮诛杀,陈寿的父亲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施以髡刑(剃去头发的一种刑罚)。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又很轻视陈寿。陈寿因而心怀不满,就在传记中故意贬低诸葛亮父子。

北齐魏收《魏书·毛修之传》则记载说,北魏太武帝时,东晋降将毛修之对崔浩说:“我当初在蜀地的时候,曾经听一位长者说,陈寿曾经在诸葛亮门下担任书佐,因为犯了过错,被诸葛亮下令打了一百下。出于报复,他就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也认为陈寿是出于私愤,故意给诸葛亮抹黑。

这两种说法虽然源于正史,但笔者认为都是不公正、不确切的。

陈寿对诸葛亮非常尊崇。在《三国志》中,除了皇帝以外的大人物,有专传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蜀汉的诸葛亮,一个是孙吴的陆逊。《三国志》以简洁为尚,而《诸葛亮传》一传就写了一万一千余字。在传记中,陈寿收录了他自己的《上诸葛氏集表》,表中对诸葛亮的治蜀功绩反复称颂,形容得尽善尽美。他称赞诸葛亮治蜀“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意思是说,诸葛亮治理蜀汉科教严明,赏罚必信。该赏的一定赏,该罚的一定罚;没有一件恶事不受到惩罚,没有一件善事不受到奖励。官吏不容忍有奸邪,人人都自求奋勉。社会上的风气是清明而严肃的,达到了道不拾遗、强不侵弱的境界。这样的称赞,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可以看出陈寿对诸葛亮的尊崇之情。不仅如此,陈寿还用了一千余字对他作了一个全面评价,盛赞诸葛亮治蜀做到了“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就是说蜀汉的人都畏惧而又尊敬他,刑法虽然严峻,但没有抱怨他的人,这是因为他能够用心公平、赏罚分明。其评价之高,不仅在《三国志》中独此一例,在史书中也实属罕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寿对因失街亭之事而受到牵连的老父却一字未提,以至于他父亲的名字都没有流传下来,后人提起,只能以“陈寿父”称之。这无疑是他作为优秀史学家的表现。

至于陈寿被挞更属无稽之谈。陈寿生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233),而诸葛亮死于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死时陈寿才两岁,如何去做诸葛亮的门下书佐?而他对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绝非有意贬低,也不是陈寿一人的看法。当时和后世史家多有此说。如当时的袁淮曾说:“以亮之才而少其功,何也?袁子曰:亮,持本者也,其于应变,则非其所长也。”

以上种种,均可看出陈寿对诸葛亮是尊重而景仰的,其感情之浓烈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人。对其“将略非长”的评价也符合事实,并非有意贬低。只是人都有一种普遍心理,即对自己的偶像只听得进赞颂之语而容不得指责之话,一味美化甚至神化。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其忠贞智慧的形象深入人心,后人在其身上倾注了太多的期望乃至幻想,其人其事也在流传过程中被逐渐神化,最终成为一个“完人”乃至“神人”形象。陈寿中肯的评价,也就被视为泄愤之语而不能被公正看待了。

此外,陈寿对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评价也属公正。蜀人怀念诸葛亮,出于爱屋及乌的心理,便也爱惜诸葛瞻的品德情操以及才华。每当朝廷有好的政策和措施公布,即使不是诸葛瞻建议和倡导的,百姓也会相互流传:“是诸葛瞻做的。”所以他的名气很大。但实际上,他在很大程度上是沾了他父亲的光,“美声溢誉,有过其实”。诸葛瞻在蜀汉朝廷做到尚书仆射,并兼任军师将军,统领国事,官职不可谓不高。当时黄皓把揽朝政,朝中大臣大都迁就阿附他。而诸葛瞻也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没有加以压制,任凭他飞扬跋扈,结党营私,以致国事日非,每况愈下。蜀汉炎兴元年(263)冬,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督等人率军前往抵抗,到达涪县(今四川涪城)后却又盘桓不前。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阻止敌人进入平原,诸葛瞻却犹豫不决,未加采纳,以致错失良机。黄崇因为他的这一失策而痛哭失声,邓艾因此得以率军X,直逼成都。诸葛瞻后来战死沙场,其子诸葛尚在随父殉国前感慨:“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没有及早除掉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如此看来,陈寿对诸葛瞻名过其实的评价也不为过。

摘自潘晓玲《陈寿》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如何评价曹操刘备孙权

陈寿在《三国志》评价曹操“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三国是中国历史上X英荟萃的时代,从东汉末年开始,有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家族,有不可一世的董卓集团,有人称八骏的荆州刘表,有西凉马腾、韩遂……然而最终成就三国的则是曹操、刘备和孙权。

先说曹操,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曹操的粉丝。相较于刘备和孙权,曹操看起来更加的真实。用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的观点,曹操为圆形人物,人物更加饱满。

陈寿在《三国志》评价曹操“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具体分析一下,曹操征战数十年,基本能做到身先士卒,亲自指挥大军,不同于刘备的胜少败多,不像孙权送人头,在军事谋略上,曹操称得上是大家。

从文采方面来看,曹操流传后世的诗文有《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这些是孙权和刘备比不上的。

再说不念旧恶、爱惜人才,张绣在宛城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X,爱将典韦,张绣后来投降依然委以重任。曹操喜欢关羽,虽然不像小说那样上马金下马银、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但汉寿亭侯的官位是人家曹操给封的,关羽想要寻找刘备,人家也没有阻拦。

那么曹操算得上是仁义之主吗?不说杨修之死,明明答应了打败吕布把秦宜禄的妻子送给关羽,结果自己留下的这些细枝末节,曹操担不起仁义称号的应该就是X记录。

《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大都督克星——孙权

再说孙权,有人说东吴大都督是高危职业。《三国志》记载,周瑜死之前并无异样,并非像小说那样,被诸葛亮给气死,能够统帅三军,气量不可能那么小。当时三十六岁的周瑜还向孙权提出“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的方针,结果在回江陵准备发兵时,中途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并没有中箭的记载。再有就是对待百姓,孙权也有X的记录。三国志 吴主传》记载:“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

“伪君子”——刘备

刘备不同,他是汉室正统,刘备建立蜀汉好比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人家是延续汉朝基业,登基做皇帝顺理成章,根本没必要通过杀功臣给自己招黑。还有就是人品问题,刘备究竟是真君子,还是伪小人?网上很多关于刘皇叔多么多么虚伪的文章,但这种观点要么是为了博眼球的凭空X,要么是对《三国演义》小说的错误解读。如果看过《三国志》等正儿八经的史料,对刘备会有不一样的认知。

夷陵战败后黄权投降曹魏,刘备认为是自己对不住黄权,不是黄权对不住自己,善待黄权的家人。他的大舅哥糜芳丢了荆州,刘备没有连坐另一个大舅哥糜竺,还劝糜竺不要多心,依然像过去一样重用。

对比曹操,于禁投降关羽,曹操评价:“于禁与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可见对于禁还是怨恨的。

相比较孙权和曹操,刘备对待百姓真心不错,三国里没有X记录的恐怕只有刘备了。赤壁之战前夕,刘备被杀得大败,老百姓害怕被曹军屠戮,十几万人跟随刘备。周围人劝刘备放弃百姓,刘备却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自己命都快保不住了,还想着百姓,这样的人不仁义吗?

三国志陈寿

陈寿是三国志的作者。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X,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