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的体裁,内容和主旨分别是什么?
《大道之行也》的体裁是散文。
内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道之行也》是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
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次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最后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进一步阐释“大同”。全文节奏分明、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把《大道之行也》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答:1、“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2、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大道之行也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大道之行也 讲的是战国时代。《大道之行也》, 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其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一个美好愿景。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讲了什么道理?
《大道之行也》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非常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但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举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大道之行也讲了什么?
《大道之行也》, 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其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但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X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钱财,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注释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也)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X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所谓的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了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进的是“三皇五帝”时期,那时是禅让制,所以可以称得上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可能说的是黄帝吧,用武力统一原始社会,再选贤人为官治理天下,也算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X”。讲的是人们理想中的社会形态——大同社会实现时的社会形态。是广大劳动人民想象中的最好的社会形态.截止到我回答问题的这一刻,这种社会形态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期都没有实现过,但历史上是有过这种社会的萌芽的。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就是萌芽之一,但只是相似,和大同社会是有很多区别的。
大道之行也主旨?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作者通过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描写,表达出希望建立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主要内容
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次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最后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进一步阐释“大同”。
《大道之行也》出处
《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礼运》,这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中孔子的一段话,是为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因为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止、X纷呈的春秋末期,因此他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一个理想社会,所以才会有这番言论,表达自己美好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