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有哪几种?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有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X》
3、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四、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X》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五、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以一词多义的文言文是什么?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yǐ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肆在古文中的意思
肆在古文中的意思是陈列、陈设。古文是上古的文字。泛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X的汉字,如甲骨文、金文、籀文。狭义的古文是指古代散文,一般不包括骈文。在五四时期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统称。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竹简书。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凡是竹简漆书,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仓颉所书不是蝌蚪文。
元降在古文中的意思
元yuán
名,头。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形,为首的。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诛。
数,第一。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
朝代名1271年1368年,开国君王忽必烈。
名,黑色。清朝避康熙帝的改,玄,为元。治平篇自此而元焉。
名,天。淮南子。原道,执元德于心而化驰若神。
名,指帝王的年号。指南录,后序是年夏五,改元景炎。
降jiàng
动,从高处往下走。游黄山记,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
动,降落,下降。唐雎不辱使命,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动,降低,减缓。送东阳马生序,未尝稍降辞色。
动,莅临,光临。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
动,降生,出生。离骚,惟庚寅吾以降。
降xiáng
降服,X。信陵君窃符救赵,今X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
投降。赤壁之战,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矣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矣在古文中是:
1、形声字。小篆字形,上面是“以”字,下面是“矢”。从矢以声。“以”也可以理解为象矢飞逝的声音,是完成的语气。本义:语气词,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可译为“了”。出自《聊斋志异·狼三则》:“骨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表示完成时态。出自《易·系辞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3、表示坚决、肯定。
4、确实。
5、表示感叹。
坠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形声。从土,队声。坠落到地上,故从土。本义落下,掉下;丧失,败坏。例句有:今惟殷坠厥命。《书·酒诰》;自先王莫坠其国,当君而亡之,君之过也。《国语》;毁坏。例句:昔者夫子闵X之缺,伤斯文之坠。《文心雕龙·史传》;已废亡的典章制度;垂挂。因分量重而下垂。如:坠岸、坠脚;装饰性的东西;。如:坠叶、耳坠。
足在古文中的的意思
1、足表示脚。比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出自《荀子劝学》。
2、足表示充实,完备,足够。比如: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3、足表示使满足。比如: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出自《荀子礼论》。
4、足表示值得。比如:不足为外人道也。出自晋朝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在古文中假以是什么意思
”假以“在古文中的意思:给他以。
例如,“假以兵权”,是授予他兵权的意思。“假以时日”是给他时间的意思。
其中“假”通“叚”,借。兼指借出和借入。如现代人说的“假借”。后引申为“给予”,意思为相对于被借方而言。
其中“以“为介词,相当于“用”。
或在古文中有或者的意思吗
或,在古文中有以下意思:
1、有的;有的人;有的事。《寡人之于国也》:或百步而后止。
2、有时。《归去来兮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3、又。《诗经宾之初筵》:既立之监,或佐之史。
4、或者;或许。《冯婉贞》: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5、通,惑,迷惑。《汉书霍去病传》:别从东道,或失道。
或在古文中有没有可能的意思
或在古文中的意思:
1、用作虚词,表示选择或列举。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
4、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
笃在古文中的意思
1、忠诚;厚道。
例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2、坚定。
例如《礼记·中庸》:明辨之,笃行之。
3、病重。
例如《陈情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4、很;非常。
例如《南史·文学传》: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
负在古文中的意思
1、依恃,凭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
2、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3、背倚,背靠着。《孟子·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
4、抱,持。《狱中上梁书》:“徐衍负石入海。”
5、承担,担当。《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6、背弃,违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7、欠缺,缺少。《报任安书》:“仆少负不羁之才。”
8、欠债。《汉书·邓通传》:“通家尚负责数钜万。”
9、失败。《孙子·谋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