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是现在的哪里地图(韩国是现在的哪里)

三国时期魏国、蜀国、吴国的都城分别在哪?有何依据?

优质回答

今天我们说起三国,大抵是从东汉末年黄巾X从而导致天下大乱为起点。后来,天下逐渐演化为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这一局面形成过程前后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早已随着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和推广而深入人心。那么,三国时期魏国、蜀国、吴国的都城分别在哪儿呢?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一代枭雄曹操与世长辞,其子曹丕继位,接过了父亲魏王、丞相的高位,随后他将年号“建安”改为“延康”,以示新时代的开始。不过同年十月,他就X汉帝禅让,并改元黄初。公元2X历经三个年号,可以说是十分特殊了。

总之,据《三国志》记载:“乃为坛於繁阳。庚午,王升坛即阼,百官陪位。事讫,降坛,视燎成礼而反。改延康为黄初,大赦。”曹丕称帝于今河南省内黄县附近的繁阳。《魏略》则说,继位后,他“改长安、谯、许昌、鄴、洛阳为五都。”

也就是说,魏国的都城共有五个,分别是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长安,位于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的谯,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的许昌,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的邺城,以及今河南省洛阳市的洛阳。那么,曹丕为何要设置这五个首都呢?

首先,长安、洛阳本就是西汉、东汉两朝的首都。西汉初年,刘邦曾经纠结于首都该建于何处。他的大臣们大多来自华东地区,便反对大臣刘敬关于建都关中的建议,但张良劝说道:“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X之国也。”

于是刘邦定都关中,建起长安城。这之后,一直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汉,长安城毁于战火。于是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便将都城迁到了洛阳,不过此后汉代帝X是习惯性将长安、洛阳都视为首都,常常从常驻的洛阳去往长安祭祀先祖。

谯被曹丕定为五都之一,是因曹操便是谯人,这里是“太祖武皇帝”的故乡,所以地位也就变得尊崇。许昌位列五都,则是因为建安元年(196),曹操从洛阳迎来天子时,就将天子迁到了许,并在此定都,后世称之为许都,曹丕也正是在许都附近登基称帝。

于是曹丕即位后,便称:“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于是将其改名为“许昌”,并让其成为魏都之一。至于邺城,则是因为曹丕被立为曹操的继承人后,便被派到邺城驻守,可见魏国的五个都城个个都有存在的意义。

至于其它两国,就很简单明了了。章武元年(221),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成都便是蜀国的首都。吴国也类似,不过黄龙元年(229)时,孙权先是在武昌称帝,几个月后又迁都建业,所以吴国也算曾经有过武昌这个首都。

《三国演义》中魏国的首都是现在哪座城市?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按题主提的三国演义里的魏国正文来看,首先大魏得自我大曹丕废汉自立开始,那我们先看看三国演义里大魏开篇——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继大统

原文是:百官请曹丕答谢天地。丕方下拜,忽然坛前卷起一阵怪风,飞砂走石,急如骤雨,对面不见;坛上火烛,尽皆吹灭。丕惊倒于坛上,百官急救下坛,半晌方醒。侍臣扶入宫中,数日不能设朝。后病稍可,方出殿受X臣朝贺。封华歆为司徒,王朗为司空;大小官僚,一一升赏。不疾未痊,疑许昌宫室多妖,乃自许昌幸洛阳,大建宫室。

勾出原文最后两段——曹丕许昌登位,然后惊倒患病数日不能朝,这可以肯定三国演义里魏国先建都许昌。再后文幸洛阳,临幸说明也没正式迁都洛阳,只是跟南宋一样临安。

再后章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权大喜,即写表称臣,令赵咨为使。星夜到了许都,先见太尉贾诩等并大小官僚。以及征吴段落里曹丕等人也是出发留守许都。

可见洛阳宫殿还没修好,还没迁都,都城还在许昌。并曹丕驾崩曾言许昌城门自崩——猜测曹丕死在许昌。

再接后文——魏主曹睿在许昌大兴土木,建盖宫殿;又于洛阳造X殿、太极殿,筑总章观,俱高十丈;可见应该魏国还是双都制,但前文司马懿回朝廷是回洛阳,可见魏国自曹睿以后朝廷行政首都在洛阳,许昌已为陪都。

至此基本已整理出三国演义的脉络——曹丕建都许昌,然后害怕鬼神兴建陪都洛阳,但由于重建的原因,也没正式迁都。到了曹睿洛阳皇宫建好了,朝廷就迁到洛阳了,但还是双都制。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历史记载,魏国(213年5月~266年二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X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当时曹操携天子以令天下,那时的大本营在邺城。曹X后他儿子曹丕,(延康元年2X)X汉献帝让位,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实际的办公地点仍在邺城。

战国时候的七雄分别对应现在哪里?

优质回答

一、战国七雄位置

1. 齐国:今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部、江苏北部、河南一小部分。

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

2. 楚国:今湖北、湖南大部、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河南南部、贵州一小部分。

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后迁至寿春,在今安徽寿县)

3. 燕国: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一小部分。

国都:蓟(今北京)

4. 韩国:今河南中部、山西西南部。

国都:原先在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灭郑国后迁到新郑(今河南郑州)

5. 赵国:今山西大部、河北中西部、河南一部、内蒙古部分地区。

国都:原来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来迁到X(今河北X)

6. 魏国:今河南大部、山西东南部。

国都:开始是安邑(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后来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7、秦国:今陕西大部、甘肃东部、内蒙古一小部分,后来势力扩展到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最后灭掉了其他六国,统一中国。

国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咸阳一带)

二、战国著名战役:

伊阙之战(今河南洛阳龙门)

2. 燕攻齐之战(今山东西部济水边)

3. 即墨之战(今山东平度东南)

4. 阏与之战(今山西和顺)

5. 鄢郢之战(今湖北宜城东南和江陵)

6. 肥之战(今河北晋州西)

7. 蕞之战(今陕西临潼东北)

8. 长平之战(今山西高平)

9. 马陵之战(今河南范县西南)

10. 桂陵之战(今河南长垣)

拓展资料: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如以首府所在地区论:燕北京,韩禹州河南,赵X河北,魏夏县山西,齐临淄山东,秦咸阳陕西,楚荆州湖北。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

优质回答

谈秦说汉(383)

战国七雄之秦、齐、燕、楚、魏、赵、韩国,我们按被灭亡由近而远的顺序,分别来了解下战国七雄之建都(被承认为诸侯之后)的地址、时间、及迁都的原因。

韩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30年)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被灭亡的诸侯国。韩国人的先祖被赐封于韩原(主流的说法是今陕西韩城西南),后来韩宣子迁到州邑,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三家分晋”之后,韩氏被承认为诸侯,先后建立了阳翟、新郑两个都城。

第一个都是阳翟(今河南禹州)。据《史记?韩世家》记载,公元前403年,韩景侯被承认为诸侯之后,建都于阳翟。

第二个都是新郑(今河南新郑)。据《史记?韩世家》记载,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了郑国,于是把都城迁到了新郑。

韩国最初被晋君附庸的形式赐封于韩原,在晋国的六卿乱政中,土地不断地扩张,韩宣子迁到州邑,韩贞子迁于平阳,可能再迁到了宜阳(有故城遗迹无史书记载),但只是封地迁徙,不能建都城。“三家分晋”之后,韩国被承认为诸侯,故韩国的都城只能算阳翟、新郑两处。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X)

赵人的先祖被赐封在赵城(山西省洪洞县),“三家分晋”之后,赵氏才被承认为诸侯,先后有四个都城。先是在晋阳,再是在中牟,还有个陪都信都,最后是在X,严格来讲,最后一任赵王嘉在代地称王,但还没有来得及修建都城就被秦军给灭亡了。

第一都是晋阳(今山西太原)。据《左传》记载,公元前497年建城,作为赵氏宗族祭祀地。“三家分晋”之后,赵国以晋阳作为都城。考古发现晋阳古城遗址在晋源区太原东西两山之间的广大地区,由城池遗址、古墓葬遗址、宗教祭祀遗址组成。

第二都是中牟(今河南鹤壁)。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423年,因继位之争,赵献侯(赵献子)将都城从晋阳迁到了中牟。

第三都是X(今河北X)。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386年因赵武公的儿子赵朝作乱,赵敬侯将都城迁到X。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赵王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勘察和测绘,确定赵王城就是战国之都城遗址。

第四都是信都(今河北邢台)。也称之为赵国的别都。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355年,赵孝成王在信都建立别都。

赵国的先祖造父因替周穆王驾马车赶回京城平定徐偃王叛乱有功,被赐封于赵城。其后代赵夙为晋献公驾车,被赐封耿地,成为晋国的附庸。因此也只有封地,不能建都城。“三家分晋”后,赵国被承认为诸侯,赵国建都于晋阳、中牟、X,信都只是作为陪都而存在。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

魏国是战国七雄中第三个被灭亡的诸侯国,魏国人的先祖毕万被周武王赐封于魏城,后来魏悼子迁徙到霍邑。“三家分晋”后,魏国被承认为诸侯,在安邑建立都城,后又迁都于大梁。

第一都是安邑(今山西运城)。据《史记?魏世家》记载,公元前385年,魏武侯建都于安邑。考古发现安邑故城位于盐湖区安邑街道办事处西街西200米。

第四都是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据《史记?魏世家》记载,公元前339年,为避秦军,魏惠王迁都于大梁,后来就没有再迁徙,一直到被秦军水淹都城,魏国灭亡。

魏国的先祖毕公祖被周武王赐封到毕地, 后代中有个叫毕万的,为晋献公战车上的右护卫,被赐封于魏地,后来又迁到了霍邑,但封地也是以晋君附庸的形式存在,不能建都城。“三家分晋”之后,魏国才被承认为诸侯,魏国的都城只能算安邑、大梁两处。

楚国(公元前10X之前-公元前223年)

楚国是战国七雄中第四个被灭亡的国家,终楚国八百余年,共有七都城,这个不尊中原之号令的蛮夷,其迁都之频繁,与秦国有得一拼了。

第一都丹阳(今河南淅川境)。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周成王时期,熊绎被封以子爵,以丹阳为都城,建立楚国。在挖掘丹江水库时发现了楚国的青铜X、云纹铜禁、王子午鼎等,证明楚国的都城存在。

第二都在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690年,楚文王从丹阳迁都于此。楚国郢都故址在湖北省荆州古城北约5公里处的纪山之南,汉以后史称纪南城。

第三都在鄀都(今湖北省宜城东南)。据《左传?定公六年》记载,公元前506年,吴师入侵,楚昭王自郢迁于鄀都。

第四都在鄢都(今湖北省宜城)。公元前489年,楚惠王时期曾短暂迁都于此。鄢都是郢城的陪都。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水淹毁鄢都。

第五都在陈都(今河南淮阳),也称为郢陈。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鄢郢之后,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都。

第六都在钜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公元前253年,因秦军继续攻进楚境内,为安全起见,楚考烈王迁都于钜阳。考古发现,殿顶子遗址位于太和县宫集镇,当地人称为“楚王城”。

第七都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241年,在秦军的一路追击下,楚考烈王再迁都于寿春。1957年,人们曾在寿春古城遗址的范围内发现了“鄂君启节”,考古认为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的符节。

周王成王要举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后代,于是把熊绎封到楚蛮,因此,楚国的先祖就是诸侯。楚国的都城有丹阳、郢都、鄀都、鄢都、陈都、钜阳、寿春七处,其中丹阳、郢都两处建都时间最长,鄀都、鄢都、陈都、钜阳、寿春五都基本上是被秦军撵着跑了。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X)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第五个被灭亡的诸侯国,自召公奭封到北燕后,建立了两个都城,燕城与蓟城。后来燕国被秦国打败,燕王喜迁徙到了辽东,但还未来得及建都就被灭亡了。

第一都是燕城(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镇东北董家林古城)。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上世纪40年X古发现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西周时期城市遗址就是燕国的初都燕城。

第二都是蓟城(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莲花池一带)。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公元前697年,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迁都于蓟。

周武王灭掉商纣王以后,把召公奭封在北燕,因此,燕国的先祖就是诸侯。燕城、蓟城两次迁都的位置都不是很远,当时的燕国还属于边陲之边,常有戎人袭扰,如今成为了国家最繁华经济与政治中心。

齐国(公元前1044年—前2X)

齐国是战国七雄中第六个被灭亡的诸侯国,自周文王封吕尚为齐侯开始,到齐王建降秦,历经了约800年,其国运比周王朝还要久。齐国共建立了两个都城,营丘与薄姑。

第一都是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X商朝后,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都营丘。

第二都是薄姑(今临淄西北五十里博兴县境内)。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传至六世胡公静时,为避东方莱夷侵扰,齐国被迫迁都薄姑。

第三都是淄博(其实就是营丘旧址翻修了一下)。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公元前859年,七世献公率营丘人杀其兄胡公,返都营丘,因临淄水,故更名临淄。齐国的国都返回到临淄后,一直到被灭亡,没有再迁徙过。

齐国东临大海,晒盐与捕捞业发达,是个比较富庶的地方。齐国始建都于营丘,后迁都薄姑,没多久又迁回营丘,改名为淄博。

秦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

秦国是战国七雄里最晚被灭亡的国家,秦人的先祖非子在犬丘(陕西兴平)养马有功,被周孝王赐封到秦邑(今甘肃张家川),秦庄公被封为西陲大夫后,又迁到了西犬丘(甘肃礼县)。镐京之乱后,秦襄公护送周平X迁有功,正式被赐封为诸侯,又先后历经了九都八迁,一直到大秦王朝的建立。

第一都是西犬丘(甘肃礼县大堡子山)。按《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8X,秦庄公被封为西陲大夫,生下秦襄公。公元771年,秦襄公护送周平X迁,被封为诸侯,以西犬丘为都城。考古发现在天水本市以及下属的清水县、张家川、武山县等地,有或大或小的早期秦人遗址。

第二都是汧邑(今陕西省陇县东南汧河南岸的边家庄一带)。据《帝王世纪》记载,公元前776年,秦襄公占领了岐山以西大片土地后,秦襄公将都城向东迁到了汧邑。

第三都是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市魏家崖)。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762年,秦文公率兵七百东猎,看到汧水与渭水之间,有一大片水草丰茂的土地,很适合牧马,就将都城迁到了汧渭之交。

第四都是平阳(今陕西宝鸡市眉县)。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701年,为了便于打击西戎的分支毫戎(也叫荡社),秦宪公决定迁都平阳。

第五都是雍城(今陕西凤翔县)。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在雍城筑城并建立大郑宫,雍城靠近黄河,便于据险而守。现发掘出来的秦雍城遗址由雍城城区、秦公陵园区和国人墓葬区三部分组成,东西长1万米,南北宽5千米,出土文物3000余件。

第六都是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419年,秦灵公居住在泾阳。但《史记?秦本纪》中并无秦迁都于泾阳的记载,可能泾阳是作为与魏国作战的一个临时性都城。

第七都是栎阳(今西安市阎良)。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383年,魏国趁秦国内乱秦国的河西之地,而秦国都城在关中的西部,对魏作战不便,而栎阳交通便利,是商贾云集之地,秦献公迁都于栎阳,并开启“初行为市”。

第八都是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于咸阳,并制定了秦军东出之策。咸阳地处关中,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南有武关、东有函谷关,据险而守,外敌难以入侵,是个理想的国都所在。此后,秦国就没有再次迁都。考古人员在咸阳市渭城区窑店街道办为中心与渭河两岸发现了秦咸阳城遗址。

秦国的先祖非子被住在犬丘,因养马有功被封在秦邑,成用周孝王的附庸,因此也只有封地,不能建都城。秦襄公护送周平X迁后,被赐封为诸侯,建都于西犬丘(西犬丘与犬丘不是一个地方)、汧邑、汧渭之会、平阳、泾阳、栎阳、雍城、咸阳,一路东迁。

写在最后

经过梳理,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被灭亡的韩国建都两处,阳翟、新郑;第二个被灭亡的赵国建都四处,晋阳、中牟、X,信都;第三个被灭亡的魏国建都两处,安邑、大梁;第四个被灭亡的楚国建都七处,丹阳、郢都、鄀都、鄢都、陈都、钜阳、寿春。第五个被灭亡的燕国建都两处,燕城、蓟城;第六个被灭亡的齐国建都两处,薄姑、淄博;最后灭亡的秦国建都八处,西犬丘、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

2021/1/21

我是秦砖汉瓦里的拾荒人,感谢阅读,人走留香,点个赞呗,不胜感谢

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经名存实亡。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被称为“山东六国”。此外还有卫国、中山国、宋国、鲁国等小国,但实力远远不及七大强国。

秦国

秦国的都城大家都知道的是咸阳,不过咸阳只是秦国最后一个都城。在历史上有秦人“九都八迁”的说法,就是秦国有九个都城。

1.秦邑:秦国的始祖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恶来的后世,也是周朝诸侯国秦国开国君主。非子原来居住在犬丘,非常善长养马,因为养马这一技能,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今甘肃天水),都城为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非子成为秦国第一个君主,并用封地秦为氏,号为“秦嬴”,他也被称为秦非子。这最早的都城经秦非子、秦侯、秦公伯、秦仲四代。

2.犬丘:周厉王时,秦仲在位,此时因为厉王X无道,西戎族反叛周王朝,灭了犬丘大骆(秦非子父亲)的全族。周宣王即位后,命令秦仲X西戎,秦仲却死在西戎手里。秦庄公即位继续X西戎,大败西戎收复犬丘。周宣王就把秦国祖先的故地犬丘给秦庄公了,这时秦国有两个封地,秦地和犬丘。此后秦庄公一直居住在犬丘(甘肃省东南部一带)。

3.汧邑:秦庄公去世后,长子世父报祖父之仇率军与犬戎作战,把国君位置让给秦襄公。秦襄公审时度势,和亲把妹妹嫁给犬戎王,并且向东逼近,迁都汧邑(今陕西陇县)。后来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迁都立下大功,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

4.汧渭之会:秦襄公去世后,秦文公即位。秦文公即位后,来到当年秦非子受周天子之令从天水到关中为周王室牧马的汧渭之会(今千河与渭河的交汇地带),让巫师占卜后,在这里营建城邑。

5.平阳:秦文公去世后,因为儿子早逝,他的孙子秦宪公即位,迁都到平阳(今陕西省陈仓区)。历秦宪公、秦出子、秦武公、秦德公父子四人,秦朝版图也一直扩大。

6.雍城:由于平阳地势不好,秦德公迁都雍城(今宝鸡凤翔)。这一地作为都城时间近300年,经历19个君主,这一时期秦国成为春秋大国,也有百年衰落。

7.泾阳:秦灵公即位后,为了方便指挥战争,就迁都到泾阳(陕西咸阳市泾阳县北),这是一个短暂的都城。秦灵公死后,他的叔叔秦简公即位,又回到雍城,其后的秦惠公、秦出公、秦献公是在雍城。

8.栎阳:秦献公时为了收付河西之地,同时摆脱旧都势力将都城迁到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

9.咸阳: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即位,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建议迁都咸阳,于是秦孝公迁都咸阳(陕西咸阳市东)。至此咸阳作为都城,成就霸业,一直到秦朝结束,咸阳一直作为都城。

楚国

楚国又称荆楚 ,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自西周初年楚人首领熊绎建立楚国,楚国先后有7个都城。

1.丹阳:鬻熊是楚国始祖,商朝末年,率族投靠周文王受到重视。周成王时,鬻熊曾孙熊绎被封在南方蛮荒之地,建立楚国X,居住在丹阳(河南省淅川县)。熊绎是楚国第一位君主,此时的楚国特别穷,以致祭祀时国君去偷牛来祭祀。丹阳是楚国最早的国都,此后楚国一直以丹阳为中心,历18代君主。

2.郢都:楚国以丹阳为立足点,逐渐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一直到楚文王时期,从丹阳迁都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郢都是楚国最鼎盛时期的首都,是楚国历时最久的都城。

3.鄀都:楚昭王时,吴国伍子胥、孙武率军攻破郢都,楚昭王弃都避难。楚国大夫申包胥请求秦哀公出兵,吴国撤回,楚昭王重新回到郢都。此时郢都已破烂不堪,楚昭王从郢都迁到鄀地,鄀都(今湖北省宜城东南)成为都城,后仍以郢都为都城。

4.鄢都:楚惠王时期曾居住在鄢都(今湖北省宜城),后仍以郢都为都城。

5.陈都:楚顷襄王时,秦将白起率军攻打楚国,夺取楚国的都城郢都,楚顷襄王退往陈都,并将都城迁到陈都(今河南淮阳)。

6.巨阳:楚顷襄王去世后,楚考烈王即位,迁都巨阳(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短暂居住于此。

7.寿春:春申君组织东方国家最后一次合纵,但被秦军所败,楚考烈王怕秦国报复,再次迁都至更东面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寿春也是楚国最后一个都城,楚考烈王死后,春申君也被杀,楚国国力走向衰落,后为秦国大将王翦所灭。

齐国

齐国是春秋四大国(齐、晋、秦、楚)之一,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因大功被封国建邦,后来姜齐被田齐取代,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齐国国都是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齐之后,仍然以临淄为都城。

1.临淄:周武王灭亡殷商后,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赏赐功臣,第一个被封的就是姜尚,封于营丘(后改称临淄),建立齐国,因为国君为姓姜,所以又被称为姜姓齐国。齐国在诸侯中地位崇高,更是大国,到齐桓公时,齐桓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霸主,齐国的霸业也走向高峰。姜齐末期,田氏家族X三代,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岛,自立为国君,成为齐太公。后来田和被周王朝正式册封为诸侯,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但是仍然沿用齐国名号,被称为“田齐”。此后都城临淄也一直未改变,一直到齐王田建时,秦国大将王贲率大军直奔齐都临淄,田建投降,齐国灭亡。

2.薄姑:齐胡公是姜齐的第六任国君,齐哀公的弟弟。周夷王时,纪侯在周王前进谗言,周夷王烹杀齐哀公。齐哀公死后,他的弟弟齐胡公即位,为了防止纪国暗算,齐胡公从临淄迁都薄姑。但是这次迁都齐国人X言很大,随后齐胡公被齐献公所杀,都城仍然迁回临淄,从此一直没有改变。

燕国

燕国也是起始于西X间,最早的国君召公奭是周武王的兄弟,跟随武王伐纣被封在蓟地(今北京),建立燕国。燕国在八百年的历史中,曾建有五座都城。

1.燕城:召公奭因为跟随武王伐纣,被周武王封于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镇),燕地是燕国的第一个封地。

2.临易:燕国第十七任君主燕桓侯即位后,因为受到山戎的侵犯,将国都迁到临易(今河北雄县)。

3.蓟城:燕桓侯去世后,燕庄公即位,燕庄公向齐桓公求助,大败山戎。等到燕襄公即位,迁都回蓟城(今北京)。到春秋晚期,北方的戎狄各部又逐渐强大,迫使燕国又一次徙都到易。

5.武阳城:燕国经过相国子之之乱后,燕昭王即位,燕昭王在易水高筑武阳城(河北保定西北部的易县)。燕昭王为振兴伤痕累累的燕国,筑黄金台,“千金买骨”,各国贤士齐来,最著名的有乐毅、邹衍,燕国靠这些贤才称雄一时。“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刺秦也是在这里离别。可以说下都见证了燕国的兴盛与衰亡

6.中都:燕昭王时期城市空前繁荣起来,燕国的都城形成了“三都”体制,上都蓟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和下都武阳城。 中都为军事重镇。

赵国

赵国的始祖造父,是商朝大将飞廉次子季胜的儿子,秦国和赵国祖先是一家。直到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周威烈王才正式封赵烈侯赵籍为侯,成立赵国。

1.晋阳:赵国始族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平定徐国时立了大功,被周穆王封在赵城。从此,造父族就一直称为赵氏。赵烈侯成立赵国后,都城为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2.中牟邑:中牟(今河南鹤壁西)是赵国的第二个国都,赵烈侯时迁到此,曾为赵都达38年,中牟虽然不出名,却是赵国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重要转折时期。

3.X:X是赵国最出名的国都,也是数千年一直没更改过名字的城市。赵烈侯去世后,先是弟弟赵武侯掌权,后赵烈侯儿子赵敬侯即位,将都城从中牟迁到X(今河北X),此后X一直为都城。

4.邢:赵敬侯的儿子赵成侯即位后,在邢地浆水镇附近高筑檀台,并立邢台(今河北邢台)为信都。

魏国

魏氏的先祖毕万是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在春秋初期投奔晋献公,因为攻灭姬姓魏国,晋献公把魏地(今山西芮城县一带)封给毕万。三家分晋后,周威烈王封魏文侯魏斯为诸侯。

1.安邑:三家分晋后,魏文侯开创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

2.大梁: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魏国实力大胜;魏武侯时把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魏惠王时,由于秦国的不断进逼,加上东方齐国的兴起也向魏国进行挑战,魏惠王采取正确的策略将都城由安邑迁到大梁(今开封西北)。此后大梁一直为都城,秦灭六国时,秦国大将王贲以水淹破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韩国

韩国国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又被秦齐魏楚四国包围,完全没有发展余地。韩国的先祖韩武子在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春秋末年,韩贞子迁到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后又从平阳迁都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到三家分晋后,周威烈王封韩景侯韩虔为诸侯,成立韩国。韩国正式成立后都城有两个。

1.阳翟:韩景侯韩虔成为诸侯后,建立韩国,定都阳翟(今河南禹州)。

2.新郑:韩哀侯时期,灭亡郑国,韩国一度强盛,迁都到新郑(今河南新郑)。此后新郑一直为都城,秦灭六国时,内史腾率军攻韩,俘虏韩王安,韩国灭亡,后来在新郑的韩国X发动叛乱,被平定,韩王安也被处死。

六国毕,四海一,最终六国为秦始皇所统一,天下也只有秦朝一个都城——咸阳。

三国里,魏的都城为什么在洛阳,而不设在长安?三国的名城里好像长安都不怎么重要?

优质回答

自东汉建立之后,长安的地位其实一直都在下降。新莽时期,长安多次被X军攻陷,已经丧失了作为首都的战略意义。同时由于西北地区和巴蜀地区是刘秀最后统一的地区,长安被刘秀大将邓禹收复时,刘秀已经立国。刘秀的X基础在河北地区,所以选择了居天下之中的洛阳作为首都。

到了三国时期,长安已经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而且这一地区一直处在动荡之中。先后被多位军阀占据。曹魏立国之后,长安更是抵抗蜀汉北上的前线地区。蜀汉的多次北伐目标都设定为长安。所以,曹魏不可能将首都定在这里。首都所具备的首要因素就是安全,所以大多数的国家都会将首都放在腹地。

长安是关中的核心,把守潼关与函谷关之后,几乎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以抵御大量来自东方的攻击。而在三国时期,曹魏面临的攻击是来自于蜀中,函谷关的险要几乎就是形同虚设。所以说,长安的地位自然是一落千丈。

其次,从经济上来讲,东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东汉时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大型的庄园和世家很多都是在中原地区建立起来的。曹操选择自己的封地首都为邺城,绝对是明智的选择。邺城既有漳水环绕,又有良田沃野,东西南北都没有明显的敌人。而且,邺城又与许昌较近,可以很好的监控许昌也可以作为败退的战略后方。从地图上看来,许昌、邺城、洛阳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三角形,鼎足而立,既可以用于防守也可以有效掌握周围的区域,所以,魏国才能保持长久的发展。

个就太复杂了 因为中国很多城市都有悠久的历史 您可以搜古都 我以下给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 和历代古都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的110座历史文化名城如下   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河 北:保定市、承德市、正定县、X市、山海关区(秦皇岛)   山 西:大同市、平遥县、新绛县、代县、祁县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哈尔滨市   吉 林:吉林市、集安市   辽 宁:沈阳市   江 苏: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常熟市、苏州市、扬州市、无锡市、南通市   浙 江: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金华   福 建: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莆田市、长汀县   江 西: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   安 徽:亳州市、歙县、阜阳市、寿县、绩溪、安庆   山 东:济南市、邹城市、曲阜市、青岛市、聊城市、淄博市、泰安   河 南: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   浚县、濮阳市   湖 北:武汉市、荆州市、襄樊市、随州市、钟祥市 赤壁市   湖 南: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衡阳市   广 东:广州市、X市、肇庆市、佛山市、梅州市、雷州市   广 西:桂林市、柳州市   海 南:琼山区、海口   四 川:成都市、自贡市、宜宾市、阆中市、乐山市、都江堰市、泸州市   云 南: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县、建水县、巍山县   贵 州:遵义市、镇远县   西 藏:拉 萨市、日 喀则市、江 孜县   陕 西:西安市、延安市、韩城市、榆林市、咸阳市、汉中市   甘 肃:张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 海:同仁县   宁 夏:银 川市   新 疆:喀 什市、吐 鲁番、特 克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由X审批,目前已公布三批及12座增补城市,共计111座 中国历代首都: 夏——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商——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西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 秦:西犬丘\平阳\雍\泾阳\栎阳\咸阳 晋:绛\新田\屯留\端氏 楚:郢\陈丘\巨阳\寿春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燕:临易\蓟(今北京) 宋:商丘\睢阳 鲁:曲阜 郑:新郑 赵: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X 魏:安邑\大梁(今河南开封) 韩:平阳\宜阳\阳翟\新郑 秦——成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西汉——长安(今陕西西安) 东汉——洛阳(今河南洛阳) 三国:魏——洛阳(今河南洛阳) 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吴——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洛阳(今河南洛阳) 东晋——建康(今江苏南京) 东晋十六国时期: 成(汉)(303~347):成都 汉(前赵)(304~329):离石\左国城\蒲子\平阳 前凉(301~376):姑臧(今甘肃武威) 后赵(319~351):襄国(今河北邢台)\邺 前燕(337~370):龙城(今辽宁西部)\蓟\邺 前秦(351~394):长安 后燕(384~407):中山\龙城 后秦(384~417):长安 西秦(385~431):勇士\金城\苑川\南安(今甘肃南部) 后凉(386~403):姑臧 南凉(397~414):广武\乐都\西平\姑臧 北凉(397~439):建康(非今江苏南京)\张掖\姑臧 南燕(398~410):滑台\广固(今山东境内) 西凉(400~421):敦煌\酒泉 夏(407~431):高平\统万 北燕(410~436):龙城 冉魏(350~352):邺 西燕(384~394):长子 翟魏(386~391):滑台 隋——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代十国时期: 前蜀\后蜀:成都 楚:潭州长沙府 南汉:广州兴王府 闽:福州长乐府 吴越:杭州西府 吴:扬州江都府 南唐:西都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东都江都府) 南平(荆南):荆州江陵府 北汉:太原 后晋:东京开封府 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 西夏——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东南) 辽——X(今辽宁巴林左旗) 金——中都(今北京、开封等地) 元——大都(今北京) 明——北京(今北京) 清——北京(今北京)

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衰落的?

优质回答

历史很有趣,司马光迁来叙叙。

历史上所以朝代或国家衰落的原因都是一样的:X里没有贤人。

贤人每朝每代都有,每个国家也有。X里之所以没有,那是因为领导不会任用贤人。

没有贤人,国君的决策就没有人来纠正。魏国,就是一个典型。

△三家分晋△

1

最初,魏文侯任用李悝率先实行改革,提升了魏国的经济实力,完善了魏国的法律;任用吴起,在河西地区扩地千里,西秦南楚,统统不敢来犯,同时训练出魏武卒,东征齐国,震慑中原,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国。

魏文侯一生忙着X大业,疏于儿女教育,未能把“用人为贤”的道理给儿子魏击吃透。结果年轻的魏击一上台,完全瞧不起他爹留下来的老人,先是认命田文为相,后又把这个位置给了X公叔痤。

△吴起塑像△

2

吴起眼看自己年纪越来越大,但国君两次选拔宰相都没有考虑过他,于是开始有点怨气。公叔痤趁机排挤,吴起跑到楚国去了。魏国河西从此受楚国威胁。

吴起跑了,段干木、田子方等人也老了,能规劝魏武侯的人基本就没有了,即使有,相信也会被公叔痤排挤掉。于是,魏武侯开始实施自己的“远大”战略思想,四处开战。

前387年吴起还在的时候,魏武侯就开始南征北战:打了郑国打秦国,杠完楚国杠齐国。

在外打成一片不过瘾,又开始跟兄弟打起来了:前383年,魏武侯居然出兵帮助卫国对抗赵国。从此兄弟分分合合,纠缠不清。直到魏武侯去世。

趁着魏武侯的死,赵、韩作妖,参与魏国继承人的争夺,把魏国造作了一回。

△古代战争△

3

跟魏文侯没有好好教育好孩子一样,魏文侯更加没有教育好孩子。所以魏惠王登基后,虽然国家有能人,他却看不到,活生生把魏国再次崛起的机会放弃了。

魏惠王时期的能人,首推当然是卫鞅,可惜魏惠王根本不听公叔痤的推荐,完全不把小书记员卫鞅看在眼里,任由他最后去了秦国。

△孙膑与庞涓△

第二个能人就是庞涓了。当然,他只能算半个能人。但是魏惠王不会X他,看他打仗厉害,大家就一起骄傲。结果庞涓只顾自己的利益,未能为国家留下师弟孙膑,最后自己也被孙膑在马陵射成了刺猬。

第三个能人就真的是厉害的角色。说他厉害,不是因为他能打,也不是因为他有多少实用的谋略,而是他的影响力很大。有多大?一直影响到今天,你说大不大?这个人就是孟子了。《孟子》里的“梁惠文王”就是魏惠王,因为他把都城由安邑迁去大梁了。

△古代士兵△

4

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一个人才离去,魏惠王最终“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打残他的,其中就有从魏国去秦国的卫鞅。打完魏国,卫鞅被秦国封于“商”这个地方,从此就叫做商鞅了。连这个爵位都是魏惠王“送”的,魏惠王真是魏国的败家子了。

魏国辉煌的时刻过去了,就没有什么后来了。我的回答也就到这里吧。

△孟子像△

小结

说到底,事业再忙也要教育好孩子啊!否则,三代之内,必有败家子!

新人登场,请多关照。觉得还行的点赞转发关注来一波吧,谢谢!

△战国中后期局势△

从战国开始一直到公元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失败,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魏国一直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基本上保持着对周边国家的攻势。期间,只有商鞅变法之后对西部的秦X持着战略相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魏国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为秦国有多么强大,而是魏国将他的主要的精力用在了灭韩国和赵国上。否则,以魏国的国力和军力,恐怕即使商鞅变法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对魏国的战略优势。

但是,自从马陵之战失败后,魏国的国力却呈现了极速的下降,除了同为三晋之一的赵国、韩国和处于北地的燕国之外,秦国、楚国、齐国实力已经逐渐和魏国相当。

到了魏惠王执政后期,秦楚齐三强在国力上已经实现了对魏国的反超。此时,魏国的国力已经进一步衰退到和赵国、韩国差不多的地步。从此之后,魏国永远失去了和其他强国争霸的能力,直到在战国末期被秦国所灭。

魏国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和魏国过去半个多世纪处于强势的地位不无关系,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而正是因为魏国在强盛的时候积累下来的弊端,也最终导致他在战国中期之后永远的衰落下去了。

魏国能够在战国初期保持强势地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1,魏文侯锐意改革。

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的国力相对于赵国、韩国没有优势。但是,魏文侯认识到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应该率先X这个历史机遇期实施改革,于是运用利用了李悝变法,鼓励农业生产,提高老百姓的工作热情,增加国库收入,从而让魏国在战国初期拥有了当时天下最好的财政状况。

然后就是在军事上实施改革,由吴起设立了魏武卒制度。

魏武卒制度得益于魏国此时经过改革之后强大的国家力量,能够让一大批普通老百姓有机会分得上百亩土地,并且魏国有能力为这些土地免税,从而培养出了一大批中产阶级,魏武卒则来自于这一大批中产阶级交的血税。

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魏武卒士兵在为国家作战的时候,不仅在为国家开疆拓土,同时也是在保卫自己的家产,因此他们的战斗力在当时处于顶尖的水平,如果有吴起这样的优秀将军的指挥,则无敌于天下了。

曾经,5万魏武卒新兵就打败了50万秦军,使魏国在西方对秦国拥有了绝对的战略优势。

第2,任用一大批贤能之才。

魏文侯不仅任用李悝等改革家对国家大规模的改革,同时也积极吸纳全天下的仁人志士来为魏国服务。

吴起是卫国人,起初他在鲁国学习,还帮助鲁国打败了齐国的侵略,但是鲁国人不容他,卫国人也不容他,他只好前往魏国。在这里,魏文侯不拘一格降人才,吴起在如鱼得水,不仅帮助守住了河西,还帮助魏国建立了一个在当时称雄天下的强大军队。

还有乐羊、西门豹等,同样在魏文侯领导下创造了名垂千古的业绩。

正是在这一大批人才的竭力辅佐之下,让魏文侯时期成为当时天下英雄所向往的理想国家,也让魏国成为战国初期一等一的强国。

第3,联合三晋。

三家分晋之后,新成立的三个国家都只拥有原来晋国的1/3,和同时期的齐国、秦国、楚国等强国处于绝对的劣势,如果单打独斗恐怕韩赵魏三家搞不好会被周边的强国给灭掉,魏文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也认识到魏国即使变法,因为国土面积狭小,相对于周边强国首具备的优势也不是很明显。所以,魏文侯积极联合韩国、赵国组成三晋联盟,共同进退,并且以韩国、赵国作为自己的屏障,护卫本国的安全。

这样一来,韩,赵,魏三家形同一体,从而能够和当时天下任何一个强国进行正面对抗。

魏武侯继位之后继续奉行魏文侯制定的三家联合政策,再加上本国拥有当时天下第一的魏武卒,基本上对周边强国处于战略进攻状态,这期间是魏国在战国时期最高光的时刻。

但是,却让魏国形成了很严重的路径依赖,等到了魏惠王时期,面对周边强国的崛起,最终走火入魔盛极而衰。

魏国衰落的原因。

魏惠王继位之后魏国的实力尚可,但是也面对了来自外界的严重挑战。

首先,赵国韩国曾经想利用魏国内乱之机将其瓜分,这让魏惠王不得不考虑接下来三晋联合的方式了;

其次,楚国早在魏武侯时期利用商鞅变法国力为之一振,楚悼王去世后虽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内乱,却让楚国X阶层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使楚国得以加强中央X。

第三,齐国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消沉之后,也开始在邹忌、田忌、庞涓等人的辅佐之下出现了复兴。

最后,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正式转入耕战制度,整个国家变成了一台高效开动的战争机器。

可以说魏国已经四面楚歌,这是魏文和魏武侯时期从来没有面对过的状况。

魏国暂时还能保持一定程度的领先,随着三晋联盟出现裂痕和周边强国的崛起,魏惠王面对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同时,魏惠王非常清楚,通过改革甩开周边竞争对手恐怕是徒劳的,所以只有继承他爷爷当初制定的政策联合三晋,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将三晋的力量整合到一起,所有形成一个人口超过800万,国土面积超过60万平方公里的强大联合体,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胜利。

显然,通过外交手段是不现实的,所以魏国国策就变成了依靠自身强大的武力优势,灭掉韩国和赵国完成三晋统一。

公元前354年机会来了,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魏国以保护盟友为借口,发动了对赵国的灭国战争。

此时,七雄争霸格局已经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魏国对赵国的进攻遭到了列强的干涉,齐国派出孙膑田忌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成功在桂陵之战中打败魏军主力。

12年之后,魏国又发动了灭韩之战,结果在齐国、秦国、楚国等国家的干涉之下再次失败,魏军主力则在马陵之战中全军覆没。

从此,失去了发动大规模对外进攻的能力,逐渐沦为二流强国。

表面上看魏国走向衰落是一场军事上的失败,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魏国在魏武侯和魏惠王前期的不作为。

魏国的强大是因为魏文侯的改革,吸纳各国人才和联合三晋,而在魏武侯时期,虽然在军事上仍然保持着对外的总体优势,三晋的联合体也处于比较稳固的状态,但是对人才的吸纳和利用却走向低谷。

以吴起为代表的精英被迫出走他国,不仅是魏国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也加速了周边各国利用从魏国流失的人才崛起的条件。

从魏武侯时期开始,吴起去了楚国,商鞅去了秦国,孙膑去了齐国,都给所在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才的流失更意味着吸纳人才的能力大幅度的下降,这种损失更是不可估量的。

此外,魏武侯表面上军功赫赫,但是在对外战争中却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战略规划,使战争的回报率极低,期间不仅让中山国复国,而且动摇了韩赵魏三晋的联盟基础,也直接导致在魏惠王时期韩赵魏三方联盟的分裂。

此时,魏武侯本来应该利用自身强大的综合国力以闪击战的方式灭掉韩国、赵国,使三晋归于一统,他却白白浪费了机会。

所以,到了魏惠王时期局面就变得变得非常不利于魏国。

当然,魏惠王也有他自身的责任,继位之后他应该抛弃前嫌再次和韩两个国家携手并进,巩固三晋联盟。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削弱秦国、齐国、楚国国力,兼并周边小国,那么魏国继续保持几十年的兴盛还是没问题的。

可是,魏惠王不仅在继位早期和他父亲一样不作为,同时没有认识到这是兼并韩国和赵国的良机,却和秦国在边境打了几场无意义的战争。

于是,失去了统一三晋的机会,并为魏国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魏国是现在的哪里地图.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