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话说“处暑禾田连夜变”:处暑的含义是什么?
优质回答
农村俗话说“处暑禾苗连夜变”:处暑的含义是什么?
农村有很多指导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农俗农谚,这些都是前人经验之谈,总结出来有广泛代表性的,所以农民才世代口口相传把农俗农谚发扬光大。这不,明天就处暑节气了,在农村有很多关于处暑节气的俗语。
处暑节气在8月22号,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排在第二个的节气。处暑节气其实也是说明一种温度变化,是关系到天气变化的。处暑即出暑。
处暑到底什么含义呢?
其实处暑含义非常简单,处暑的“处”,通“出”,即处暑就是出暑。并且“处”还有“止”,“结束”的意思,整体来说处暑就是出暑,结束炎热天气的日子。但是,现实中,处暑节气的到来,暑气并没有消失,顶多只能说是结束暑气的开始罢了。
农村俗话说“处暑禾苗连夜变”这句话什么意思?
这句话说的是在处暑节气来了之后,稻田里的禾苗每天变一个样,第二天早上起来就感觉稻谷黄了一点,一天黄一点,看到饱满的稻谷生长,农民可高兴了,心情是欢悦的。
俗话说“处暑十日忙割谷”,这句话说的是,处暑之后十天后,稻田里的稻谷一天比一天黄了,十几天后就可以收割了。这句话与“处暑禾苗连夜变”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是因为处暑之后,农民要开始忙碌着收割庄稼了,农民是希望处暑之后不能下大雨,也不能连续下雨,这样庄稼受低温影响,生长不充分,稻谷贪青,黄壳比较慢,谷壳蜡黄不好,稻米很多是碎米或者瘪粒的。所以,农民还是希望处暑之后多晴天,晒田,稻谷蜡熟比较好,水分低,农民也快活一些。
我是三六五平凡之路,欢迎大家留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的农业生产,大部分都还是遵循这二十四节气的规律,因为每一个节气都代表这不同的环境,对于广袤的中国大地来说,具有非常好的农业指导意义。
那么,农村俗语:“处暑禾田连夜变”中,处暑的含义是什么呢?
处暑是“秋处露秋寒霜降”中的秋天的第二个节气,也就是今天,8月22日。处暑处暑,其实是出暑,也就是说处暑来了,暑期也就结束了,代表着温度的变化,别说,今天早上的温度,明显比昨天要低几度,早起就有点凉了。
“处”说文解字里有“止”的意思,也就是结束的意思,从字音来看,处于出同音,所以,处暑的含义就是暑期的结束,出了暑期了,自然的,温度就开始下降了。
处暑禾田连夜变,说的就是处暑一来,稻田里的禾苗颜色就变了,稻子连夜就变黄了,代表着收获的季节到来了。今天早上去稻田里看了一下,确实,稻田里的禾苗很多都变黄了,不用几天就能收割了。
农村的俗语,很多都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对于农民来说,非常实用,大家说对不对?
“处暑”节气中的“处”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处暑节气中的“处”是终结,停止的意思。
处是会意字。処,止也。得几而止,从几从夂。本义指息止。泛指居住,可引申为决断、处置、定夺,再引用指惩罚。处暑的处就是终结停止的意思。
处暑是我国农历上使用的24节气之一,排第十四位,前是立秋节,后是白露节,处暑是阴历七月的中气,从阳历看,处暑多是在8月23号,前后不差一天。处暑时,太阳黄经在150度上,暑热已消了。寒冬数九,炎夏数伏,末伏必在立秋后。暑是指炎夏之热,小暑大暑是一年最炎热之时,热在三伏,末伏必在秋后,数伏以干庚论,秋后庚日起为末伏,立秋到处暑有十五或十六日,所以处暑时已出伏了,暑天终止结束了,故取名:处暑,处就是终止结束停止之意。结束停止了暑热天气。
每年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上来回移动。春分秋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也即黄经180度上。夏至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即黄经90度上,这时北半球进入暑热天气,然后,太阳向南移动,每一节气移动黄经15度,到处暑移60度,再移30度就又回到赤道上了,已停止终止了暑热,完全入秋凉了。24节气就是体现太阳运动规律,反映春夏秋冬四季冷热寒暑变化的。从其取名上看,就能表示出来。
处暑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次序位于秋分之后。
大家应该都会被二十四节气歌吧,其中秋天的那句是:秋处露秋寒霜降。
第一个“秋”是指秋分,秋分之后就步入秋天,而“处”就是这里所说的“处暑”。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记载:
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原来,“处暑”里的“处”是停止、止步的意思,所谓处暑,也是暑热到这里止住了。从处暑以后,天气会越来越凉爽。
处暑时分,或是三伏天已过、或是接近尾声,所以“暑气至此而止矣”。
在中国,历来就有“处暑寒来”的民谚,这是因为处暑以后的天气越来越凉爽,特别是在长江以北的地区。
当然,并不是说处暑之后就一定不会出现高温天气,只是说处暑是一个暑热、凉爽的转折点。
毕竟,还是很有可能出现“秋老虎”的,只是时间比较短暂,整体的趋势就是向着凉爽转变。
你明白处暑的涵义了吗?
处暑到了意味着什么?
优质回答
谢邀回答,今天处暑了,它意味着什么 呢 ?其实,处暑它就是一个季节的转折点 , 从7月12日入伏到8月20日出伏,今年漫长的40天“三伏天”终于结束了。在出伏后不久,就要迎来处暑节气了。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公历8月22日-24日之间,当太阳到达了黄经150°时就迎来了处暑节气。而今年的处暑节气是在8月23日,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也就是这周的星期五。马上就要处暑了,处暑的“处”是啥意思,处暑到了意味着什么呢?处暑中的“处”也可理解为去、出的意思,这样处暑的意思就等同于“出暑”,意味着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暑热天就会被凉爽的秋天所替代。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为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虽然气温仍高,但是冷空气南下次数开始增多,气温下降会逐渐明显。 处暑以后,中国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雨季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属性
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节气
时间
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
特点
表示炎热暑期将过去
黄经
太阳到达黄经150°
养 生
滋阴润燥
农事活动
抢收抢晒
气候特点
气温下降,秋老虎,雷暴
后一节气
白露
前一节气
立秋
风俗食物
吃鸭子
太阳位置
太阳到达黄经150°
三 候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风俗活动
放河灯、开渔节、泼水习俗
代表寓意
表示炎热暑期即将过去
古籍渊源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将过去了。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X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将过去,到此为止了。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天气特点:气温下降
8月底到9月初的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秋高气爽
开始影响我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
南方“秋老虎”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对于走出三伏(2006年三伏在7月20日到8月20日),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但9月份,仍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较多的月份之一,该月热带气旋平均生成5.3个,仅次于8月份;而本月在我国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有1.8个,与8月份相等。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暴雨,对华南和东南沿海影响较大,降水强度一般呈现从沿海向内陆迅速减小的特点。疾风暴雨带来洪水地质灾害仍需关注。
何为“秋老虎”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我国许多地区将陆续开始了夏季向秋季的转换。忍受了多日酷暑煎熬的人们,期盼着秋天的到来。许多地区,特别是南方地区,秋天总是让人感到姗姗来迟,还会经常有遭受“秋老虎”困扰。秋老虎是我国民间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后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为“老妇夏”天气,北美人称之为“印第安夏”天气。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雷暴活动较多
华南、西南、华西进入9月,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但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雷暴活动仍较多。在华南,由于低纬度的暖湿气流还比较活跃,因而产生的雷暴比其它地方多;而西南和华西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动也比较多。进入9月,我国大部开始进入少雨期,而华西地区秋雨偏多。它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华西秋雨的范围,除渭水和汉水流域外,还包括四川、贵州大部、云南东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带发生的秋雨。因秋雨早的年份8月下旬就可以出现。最早出现日期有时可从8月下旬开始,最晚在11月下旬结束。但主要降雨时段是出现在9、10两个月。“华西秋雨”的主要特点是雨日多,而另一个特点是以绵绵细雨为主,所以雨日虽多,但雨量却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强度也弱。
立秋处暑正当暑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立秋后出现的高温天气就是“秋老虎”。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
1.秋老虎应是夏老虎:立秋之后,也就是8月上中旬的秋老虎应是夏老虎。按照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在≤22℃≥10℃时,首日作为秋季开始的划分标准,处暑(8月22、23日)之前中国华北、江淮、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的许多地区还正处在夏季,有“秋后一伏热死人”的谚语,立秋节气15天内,仍处在二伏和三伏期内,正是炎热之时。此时出现的高温天气实属正常。夏季本来就应该炎热,这时的老虎,应该是夏老虎,提秋老虎太早了。
2.秋老虎应指先凉后热的天气:大气科学词典上说;秋老虎是我国民间对立秋之后重新出现短期炎热天气的俗称。这里的关键含义是天气变凉后再次出现短期的炎热天气,称为秋老虎。的确,每年8月22或23日的处暑之后,往往炎热程度减弱,早晚会感到秋天的信息。提到秋老虎形成的原因,大气科学词典提到:“副热带高压又再度控制江淮流域,气温回升,形成了闷热天气。”可见,南方处暑后,天气也有渐凉的表现,只不过没有北方那么明显。大气科学词典进一步指出:秋老虎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以后,持续日数约一周至半月,甚至更长时间。有不少年份,立秋热,处暑依然热,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这种夏秋连热的情况出现,“秋老虎”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需更多提醒防暑降温。还没有见到关于秋老虎天气的统一的、定量的标准。据北京气象台的专家说:秋老虎一般最高气温在33℃以上,并且持续几天。
日期计算
处暑日期计算公式:[Y*D+C][Y/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3.13,20世纪=23.95。
举例说明:2088年处暑日期=[88×0.2422+23.13][88/4]=4422=22,8月22日处暑。
处暑农事 气象农事
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X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全国华南处暑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处暑是华南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华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区处暑至秋分会出现连续阴雨水天气,对农牧业生产不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华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况,秋绵雨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X每个晴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工作。
农谚一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处暑处暑,热死老鼠。
热熟谷,粒实鼓。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
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
处暑三日稻(晚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
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处暑高粱遍地红。
处暑高粱遍拿镰。
处暑高粱白露谷。
处暑三日割黄谷。
处暑十日忙割谷。
黍子返青增一石,谷子返青大减产。
黍子返青压塌场,谷子返青一把糠。
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
处暑收黍,白露收谷。
黍子面积小,注意防麻雀。
早黍子,稙高粱,鸟雀啄食要严防。
黍子粘,黍子好,籽粒做年糕。
干打谷,湿打黍。
打黍宜摔,绑笤帚还用穗和秸。
七月底,八月边,家家新米桌上端。
若要玉米大,不准叶打架。
要想苞谷结,不得叶挨叶。
七月秋风凉,棉花白,稻子黄。
处暑见新花。
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早不摘花,午不收豆。
棉桃碰腿,正淌汗水。
棉桃碰着腿,酒壶不离嘴。
花收暖,麦收寒。
处暑开花不见花(絮)。
处暑花,不归家。
处暑花,捡到家;白露花,不归家;白露花,温高霜晚才收花。
绿肥盛花期,压青正适宜。
绿肥压三年,薄地变良田。
处暑长薯。
早怕旱,后怕淹,中间就怕连阴天。
秋好在管,麦好在种。
粮食不到囤,管理莫松劲。
粮食没到手,管理不能丢。
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
处暑移白菜,猛锄蹲苗晒。
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
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
处暑栽,白露追,秋分放大水。
种菜不拣苗,到老长不好。
七月半,栽早蒜。
七月十五,早蒜入土。
七芫,八菠。芫荽不热不种,不冷不弄。
处暑拔麻摘老瓜。
山上萝卜不怕旱,夜流露水阴到根。
黍子春玉米,收完快耕地。
早耕如上粪,歇地如歇马。
早耕不用问,杂草顶茬粪。
早耕草作肥,晚耕如种草。
秋田耕得早,消灭虫和草。
早把地耕好,种麦误不了。
枣柿半年粮,不怕闹X。
枣树拔地轻,适合搞间种。
发芽晚,落叶早,适与粮棉搞间套。
上结果,下种田,不愁吃的不愁钱。
木本粮食,铁杆庄稼。
斗地打石粮。
树上三千元,树下吨粮田。
十棵枣树得饱暖,百棵能收一万元。
叶是加工厂,叶茂枣子强。
叶子长得强,枣子灌满瓤。
今秋叶子保得好,明年就能多结枣。
今秋叶子落得早,明年结果少又小。 涝梨旱枣。
涝梨旱枣水栗子,不旱不涝收柿子。
乐陵小枣天下知,营养丰富拔金丝。
周尹(庆云县后张乡周尹村)枣树两搂粗,罗成
(相传)拴马于此树,燕王扫北人藏躲,一X百姓得保护。
处暑见红枣,秋分打净了。
处暑花红枣,秋分打尽了。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来赶集。
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干净。
七月十五拣枣吃,八月十五打枣吃。
七月十五拣枣吃,八月十五拦枣吃。
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晒半干。
七月十五花红枣,八月十五晒红枣。
好贮藏,易加工,营养保健能治病。
一日三个枣,终生不见老。
红枣深加工,价值数倍增。
红枣加工制品丰,枣脯枣汁和枣晶,枣茶枣酱枣灌头;阿胶蜜枣能治病,乌枣醉枣保鲜
枣,枣露红枣莲子羹。
栽上枣树怕调地,搭钱费力不容易。
制定政策X意,谁栽应该是谁的。
地随树走,谁栽谁有。
七月半,石榴当饭。
秋前牲口细心管,三秋逞强在田间。
处暑鱼速长,管理要加强,饵料要增加,疾病早预防。
处暑的由来是什么?
优质回答
首先,我们要了解处暑的读音为:[chǔ shǔ]
“处”字读第三声的原因:
“处”的本义是隐,止。《说文》释“处”:止也,得几而止。(注意:“处”的偏旁“夂”并不是反文,甲骨文是“止”的倒写,与“止”同义,有后退、下降之义。小篆“处”字里面不是“卜”而是“几”。)《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释“处”曰:止几会意。“几”是矮小的桌子,用来依靠休息。因而“处”的意思是止息、停留。“处”的重文(异体)“处”,于“处”上加一有隐义的“虍”,“虍”本义乃“虎文也,象形”(《说文·虍部》)。虎字下之几,像虎踞时两足之形,虎因捕兽而隐伏草丛,故不见其足(几),惟见其皮上斑纹。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以为虍“象其文章屈曲也”。
“处”的隐义古籍有证,如《周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文中“处”与“出”相对,“默”与“语”相对。“处”字的隐义,还可以从古人名、字之间的关系得到证实。如西晋极负盛名的周处,字子隐,可知处、隐同义。
“处”作退隐、消隐、居止、潜伏等义讲是动词,读第三声。如“X”“处士”之“处”。X今指没有发生过X的女子,但它原来指的是尚未出嫁(即隐居娘家)的女子。处士指的是没有做官的士人,唐颜师古注《汉书》云:“处士,谓不官于朝而居家者也。”“处暑”“X”“处士”这三个传统词语中的“处”义同音同,都读chǔ。
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我国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诗云“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日行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左河水)”,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水稻成熟收割。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反映处暑的农谚有: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热熟谷,粒实鼓。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
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
处暑三日稻(晚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
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处暑高粱 遍地红。
处暑高粱遍拿镰。
处暑高粱白露谷。
处暑三日割黄谷。
处暑十日忙割谷。
黍子返青增一石,谷子返青大减产。
黍子返青压塌场,谷子返青一把糠。
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
处暑收黍,白露收谷。
处暑见新花。
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处暑开花不见花(絮)。
处暑花,不归家。
处暑花,捡到家;白露花,不归家;白露花,温高霜晚才收花。
处暑长薯。
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
处暑移白菜,猛锄蹲苗晒。
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
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
处暑栽,白露追,秋分放大水。
处暑拔麻摘老瓜。
处暑见红枣,秋分打净了。
处暑花红枣 ,秋分打尽了。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来赶集。
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干净。
七月十五拣枣吃,八月十五打枣吃。
七月十五拣枣吃,八月十五拦枣吃。
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晒半干。
七月十五花红枣,八月十五晒红枣。
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个净
秋前牲口细心管,三秋逞强在田间。
处暑鱼速长,管理要加强,饵料要增加,疾病早预防。
农村老辈人说,处暑有三候,分别是什么?都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明天就到处暑节气了,也意味着北方多地炎热季离开的时候。而说到二十四节气,古时会有“二十节气,七十二候”说法,即每五日为一候,三侯为一节气(气),六气为一季节(时),四时为一年(岁)。其中“候”是指候应,意思是说一个物候现象相应,例如植物候应包括发芽、出苗、开花、结实等现象,动物候应则包括鸣叫、X、繁殖、迁徙等现象,而气象候应包括解冻、打雷等现象,总之来说,七十二候变化与一些地方人们生活中的大千世界息息相关,是过去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历法参考!而这里说到“处暑三侯”,具体表现为:
一候:鹰乃祭鸟;鹰,杀鸟,不敢先尝,示报本也。大概时间为8月23日~27日。
意思是说,到了处暑节气这天后,天上的老鹰会将捉到的鸟祭天,实际上是指老鹰会把捕食的猎物摆在面前慢慢吃掉,因很像人们摆放贡品的祭祀活动,因而便有“鹰乃祭鸟”现象!
要知道,老鹰是一种肉食飞禽,会比较凶猛,擅于飞行中捕食,而处暑节气后,往往随着气温下降和雨水减少,这时的天气多为秋高气爽,是天空中能见度最好的季节,因而利于老鹰捕食,因此,老鹰会X这难得的机会多捕食一些鸟类等猎物,因一时吃不掉就会整整齐齐的摆放在自家窝前,故而很像是在祭拜这些猎物,也被人们称为“义举”。
二候:天地始肃。大概时间为8月28日~9月1日。
随着处暑后气温下降明显,树叶日渐凋零,而天地间的万物也会此时日感沉寂,故而给人一种充满肃杀之气的感觉,而这里“肃杀之气”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指酷烈肃索的秋气,一般是形容秋天草木日渐凋零的气氛!
三侯:禾乃登。大概时间为9月2日~7日。
这里的“禾”是指古代的黍、稷、稻、梁等农作物,而“登”是成熟、开始收获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是指处暑节气后期,很多农作物就会明显趋向于成熟时节,农民会在此时开始准备秋收农忙活动了。
虽然“处暑三侯”反映了该时期内的一些天文、气象和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变化现象,但由于每个地区的气候环境并不相同,而这句话又是中原古人总结的经验常识,一般多指黄河流域以种植水稻、高粱等农作物的地区,并不一定适合其他区域的秋季农事活动,因而仅能作为一种参考了解!(以上仅为个人见解)
今日处暑,农村处暑谚语:处暑不出头,是谷喂了牛,处暑还是暑,要来秋老虎,是什么意?
优质回答
今天是8月23号,也就是2019年的处暑的节气的第1天,迎来了凉爽的秋天。处暑就是脱离炎热的天气的意思,对于老X起的这两个字,的确非常有意义,毕竟北半球天气确实的天气比较凉爽,但是炎热的干燥天气有可能会增加,比如北方地区现在好长时间已经不下雨了炎热天气在中午还是出现。当然关于触手的谚语那就更多了,而且描述了触手的天气的颜色状况也是非常的不合实际情况,对于人们的生活以及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农村谚语“处暑不出头,是谷喂了牛,处暑还是暑,要来求老虎”,这个属于从字里行间就可以明确的理解了其意思。也就是说处暑处暑期间的植物还没有发芽或者长出头的话,也就是不开花不出穗的话,基本以上植物不会结成果实,剩下的就是植物的秸秆,也只能作为喂牛的用处了。处暑的天气还是比较炎热的话,毕竟“暑”的意思就是“炎热”,如果住宿的天气还是非常的炎热,那就说明还是秋老虎没有退,一般出老虎的天气都是中午的温度达到了35度以上。
其实在民间每年都有秋老虎天气的说法,也就是说立秋以后天气有一段时间非常炎热,这段然热的天气就叫做秋老虎。其实这段炎热的天气在早晚的温度一般在22度左右,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对于农作物的果实成熟非常的有利,如果因为干旱等X植物没有长高,而且还没有出穗的情况的话,基本上就没有果实成熟的可能性,也就是长了一个秸秆喂牛就可以了。
总之,对于处处的谚语非常的多,一般都是描述了处暑农业生产的状况,如果说处暑的天气比较炎热,前提条件必须雨水或者是墒情比较好的情况下都是丰收的年景。如果说天气比较干旱等X的原因,使得植物还没有开花出穗的情况下,一般都是长出来的都是为了牛,当然这只是过去的说法,现在老百姓已经不喂牛了,过去为了牛市为了耕地,也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如果说住宿的天气还非常炎热的话,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似乎感觉来了秋老虎的天气。所以这句谚语是非常的有道理的,对于人们的生活以及农作物的生长,包括农业生产都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我是乡下小三哥,一位农村小伙子。今天正式步入处暑节气,处暑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凉爽,气温随着天气的变化越来越低,早晚温差特别大。处暑是立秋后的第一个节气,在我们农村有句谚语说的就是:“处暑不出头,是谷喂了牛,处暑还是暑,要来秋老虎”。
农村谚语:“处暑不出头,是谷喂了牛,处暑还是暑,要来秋老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小三哥带你走进农村向村里的长辈咨询。
处暑不出头,是谷喂了牛。意思就是到了处暑季节我们种的稻谷,如果还不长穗,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了。因为处暑后的天气到了夜间天气特别凉快,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如果还没有长穗的话,就长不了穗了,或者说长出来的穗也不是特别饱实,没有了价值只能当草一样,割下来喂牛吃。当然不是说的谷适用于现在的大部分农作物,我们当地的玉米也是同样的道理。
处暑还是暑,要来秋老虎。这个就关系到我们常说的秋老虎天气了,为什么说处暑还是暑呢?虽说现在已经立秋有一段时间了,今天也进入处暑天气,但是现在的天气还是比较炎热的,虽然没有了那种闷热的感觉,但是我们这边温度还是稳定在30多度左右。每年的秋老虎都会出现在8月下旬到9月中旬,过一段时间如果还没有连续出现35度的天气,说明秋老虎肯定不会出现,在我们农村就有种一句,处暑还是暑,要来秋老虎。
我是乡下小三哥,在我们农村说的这种俗语,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重要,因为在我们农村都是靠天吃饭。天气如果好的话,我们农民就会大丰收,如果天气不好,我们农民就会吃不上饭。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处暑是什么意思.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