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左宗棠加入了太平军(在历史上,左宗棠究竟有没有想过加入太平军?)

网友提问:

在历史上,左宗棠究竟有没有想过加入太平军?

优质回答:

我觉得好奇是每一个人的天性

太平军初来湖南时,左公也是好奇的

但是深入了解之后,竟走到对立面,

原因很多。我个人认为,左公作为晚清大儒

一生学的是传统儒学。而洪秀全就是破坏传统

兴他自己改过的拜上帝教。而太平军的一些制度,又严重X地主阶级的利益,一些老百姓也深受其害。更不说战争造成的经济破败,人民流离失所,左公是明白人,是能预测到最后结果的。晚清中兴名臣的称号也不是随便给的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左宗棠是什么样的人,再来介绍一下太平教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生于1812年,卒于1885年,学历是举人出身。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信奉拜上帝教,主张X清XX和儒家文化思想。从二者的思想上看就不现实,太平天国想要X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就是要把身为进士身份的左宗棠干掉,太平天国信天父。所以,左宗棠不可能加入太平天国

其他网友回答

没有加入太平天国。

其他网友回答

左宗棠到底有没有动过投奔太平天国的念头或者甚至采取了实际行动?关于这一点,也许是个历史悬案,并没有确切有力的证据予以佐证,否则,左宗棠的命运很可能会彻底改写。

这个传说来源于一些野史的记载,也许是左宗棠的政敌对他的栽赃,也许是民间后世想为这一样一位传奇人物再添加赋予一抹传奇色彩。

但是,我们倒不妨大胆推论一下,此事存在!

为什么?当我们剖析左宗棠的人生际遇和性格特点,就算真地这么做了,也不足为奇,而且这个历史人物会显得更加多面,立体和X,从而对这个人物和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环境以及人性人心,个人命运和时代潮流的关系,成败因果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从这一点看,也不算毫无意义。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

他幼时颖悟过人,聪慧敏达,1827年(清道光七年),年仅十五岁的左宗棠即高中湖南省长沙府试第二名。

命运仿佛向这个少年敞开了大门,但命运又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此后迭遭双亲病逝,按当时制度,丁忧(服丧)期间,不得应试。直到二十一岁,左宗棠才取得本该早就属于他的举人资格。

还没来得及为命运的多舛叹息,可谁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头……。

此后六年三次X会试考进士,均落榜!

非宗棠无才,无奈文章天纵,见识奇远,曲高和寡,明珠暗投,徒唤奈何?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徒使祗辱于X人之手,骈死于槽栃之间……。

左宗棠浩然有归去之意。

六年的挫折,从青年将近而立,足以使热血冷却,壮志消磨。

但世事难料,阴阳消长,祸福相依。左宗棠剑走偏锋,绝处求生,自己给自已阳光,自己给自己开挂。

科场的失意并没有泯灭他建功立业,济世报国的初衷,反而更加明确和炽烈。

他从此绝意科举,得以从束缚性灵的八股试帖,四书五经中解脱出来,以极大的精力投入到历史,政治,军事,舆地,水利,盐政,荒政,海务,财政,朝廷典章制度的研究中,先后精读细研了《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记要》,《水道提纲》,《皇朝经世文编》等经世致用的学术专著。

他不但勤读,还勤动手,从各省通志和边陲文献中摘抄出举凡山川,城池,驿道,要塞等方面的历史沿革,变迁,以及现状内容汇总成几十大本,并亲绘地图,以正谬误。自唐以来,史部,别录,说部及国朝志乘,载记,官新各书以及涉海国故事,无不粗知梗概,罗列于胸。

通过全方位系统化的强化训练,左宗棠已具备了一般读书人所不具备的战略性,全局性的头脑,眼光,心胸和格局。

这为他以后的惊世勋业打下了一个扎实而坚固的基础。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左宗棠科场得意,无非是多了个腐儒庸官,世上却少了位勘乱御边的一代雄杰!

左宗棠名随才显,湘中人物如贺长龄,贺熙龄,曾国藩,郭嵩焘,胡林翼等无不青目,以国士待之。

他绝不是埋守故纸,固步自封的书蠹,他一方面广搜博览,另一方面留心时务,尤其善于在时贤中物色,结交卓异之士,为自已以后的崛起和发展织就有力的人脉网。

至少有两个人对左宗棠的一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位是陶澍。

陶澍,湖南安化人,字子霖,道光朝重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嘉庆七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御史,庶吉士,山西,四川,福建,安徽布政使,巡抚。1830年(道光十年)任两X督,并督办海运。任内清理盐政,济灾垦荒,政绩颇著,甚得圣眷民心。

1836年9月陶澍两江阅兵后回家乡安化省亲途经醴陵,醴陵县令备扫馆舍,恭迎大驾,并请左宗棠拟联一首,悬于馆门,以示崇敬。

宗棠一挥而就”春殿语从容,廿载家乡印山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此联对仗工整,气魄雄浑,并道出了陶澍心中最为得意的两件事。

上联指的是,去年年未,道光帝亲召陶澍,询其幼年家境及读书经历,印山石屋即陶澍幼时家乡读书之地。皇帝找臣子拉家常,是一种亲切,关心,互动,和营造私人氛围,历来被臣子视为莫大的恩宠。

下联暗指陶澍系出名门,祖上陶侃曾掌管八州。今以八州喻指湖乡湘父老无不盼望着这位为家乡增光添彩的骄子早日荣归故里。

果不其然,陶澍一见此联,激赏不已,他对左宗棠只闻其名,但未见其人。

宗棠奉召前来,趋前拜谒,由于太过激动,作揖之时不慎将陶澍朝珠碰断,珠落一地,左右莫不骇然。

陶澍略不介怀,左宗棠也面不改色,从容捡拾,并答陶澍所问,气定神闲,毫无慌乱之语。

陶澍略人多矣,宗棠气度,令其大奇,遂邀其叙谈。

宗棠X良机,半是请教,半是显示,军政农商,盐务海运,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见识精到,发前人所未发。

陶澍不禁为之倾倒,并言君才十倍于我,他日前程,实未可X。并不顾年龄位分悬殊,与宗棠约为儿女亲家。甚而临终前以家事相托。

另一位是林则徐。

林则徐大家都很熟悉,督师两广,销烟虎门,后兵败被贬,谪戊伊犁。

1845年,林则徐重被启用,历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1849年,告老还乡,途经长沙。

林则徐在云贵总督任上,即听过得力部下,时任贵州安顺知府的胡林翼极力荐引左宗棠,称其为”有异才,品学为湘中士类第一!”

林则徐将信将疑,但终究爱才心切,遂信邀宗棠到任上一叙。

宗棠对林则徐亦是仰慕已久,但俗务缠身,终未能成行。

此次林则徐还乡途经长沙,即刻派人持书信邀宗棠前来一见。

宗棠得信即往,几番彻夜晤谈,也令林则徐为之折服不已。欲以心腹相托。

林则徐谪戊伊犁,凡五载有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忧地瘠民贫,外敌虎视,不顾年高,遍历X,凡山川形势,风土人情,进退攻守,无不一一详记。

今见此异材,林则徐欣喜之余,故欲将数载心血倾相托付。并深情言道,凡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

时林则徐65岁。左宗棠38岁!

后宗棠以耄耋之年,舆梓出关,收复新彊,名垂青史。与林则徐当年留下的精神和第一手资料功不可没!

陶澍和林则徐二公一代名臣,声闻海内,正因为左宗棠和他们的这一段交集和过往,使得其声誉鹊起。正所谓青蝇之飞,不过数武。附之骥尾,可致千里!

只不过二人的先后辞世,并没能帮助左宗棠找到自已理想的人生舞台,达到自已理想的人生位置……。

此时的左宗棠已年逾四十,还在乡间务农,由于只是个举人,高层体制的大门已对他紧锁,而同乡的曾国藩己任二品侍郎多年。

一腔热血,岂能甘老林泉?

这个迥异世俗,自视甚高的奇男子在等待,在找寻一个机会,一个真正属于自已的机会。

机会来了,1850年,在广西创立拜上帝教的落第秀才洪秀全金田扯旗X,建号太平天国。1852年打到湖南境内,拟攻长沙。

这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段传闻和猜测,如果属实,就应是此时间段。

我个人为什么在没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认为这传说属实,完全是出于本人对左宗棠经历境遇的了解和分析。

我前面讲过,左宗棠毕生苦学,但他的性格决定他绝非是埋首故纸,画地为牢的一介腐儒,他不但有识,还有胆!

他不是愚忠之人,但他只忠于两样。一是他对自已的承诺,二是他的信仰。

在朝廷和俗世没有给他兑现自已承诺的机会时,他极有可能去另辟蹊径,自已来兑现给自已的承诺,哪怕担着天大的风险。

这一点,我确信不疑。

据闻,一是说他秘会洪秀全,一是说他秘会石达开。但抛开具体人物细节不论,都指出了同一点,那就是左宗棠献策的内容。

概括起来,以下两点。

一,太平军应尊奉儒教,淡化拜上帝的色彩。

二,不应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X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由,趁未师老兵疲,直扑北京。

同样,如单纯从政冶军事角度,抛开世俗立场来看这建议和献策,都是上上之策,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太平军的致命之处!

从这建议和献策看,也非常符合左宗棠的学识,眼光,格局,境界和风格。

只是从太平天国的结局和下场看,并未采纳这个可致清廷于死命的建议和献策,否则,历史和历史中的人物命运会彻底改写。

太平天国弃儒教,拜上帝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深深刺痛了千千万万读书人的心,以及千千万万对这文化,伦理,道德,社会秩序顶礼膜拜的朴实农民。

正如曾国藩在起兵拯难之初的那道天下传颂的《讨粤匪檄》中所讲道的:”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此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一檄可当百万兵,在这篇檄文的鼓动下,千千万的读书人脱下长袍,千千万万的黑脚杆农夫拿起刀枪,和太平天图殊死一搏。

由于拜上帝教的理论在中国缺乏文化土壤,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战略短视,终于在强大传统力量的反击和扼杀下,土崩瓦解。

左宗棠和曾国藩等中兴将帅一样,都是自幼受儒家文化熏陶的虔诚儒教徒。

他也许可以不忠于朝廷,但绝对不会不忠于自已已融入血脉,至高无上的那份信仰。

太平天国的信仰和他的信仰冲突是生死相关,不可调和的,他决然选择了放弃和离去。并正是出于对太平天国的信仰接触了解后产生的极端厌恶和仇视,很快坚定的站在了其对立面,于儒教精英们携手并肩,共同扑灭和剿杀了这支在他们心目中的异端邪说,洪水猛兽。

但是,如果左宗棠的私会和建言确有其事,那么无疑是尖锐和正确的。

但是,如果太平天国不是一支有这种严重背离国情信仰的队伍,左宗棠的去留还真的要打个问号。

只是,历史没有如果。……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这段悬案是否真假只能留待后世评说,信则有,不信则无,但史实也好,传说也罢,从中汲取教益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在历史上左宗棠究竟有没有想过加入太平军.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