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魏晋人物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与魏晋人物有关的成语? 与魏晋人物有关的小说

一、与魏晋人物有关的成语?

如“望梅止渴”,与曹操有关。

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X,乘此得及前源。”

示例:鸾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近义词:画饼充饥。

反义词:名副其实。

二、与故事人物有关的成语?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X(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三、与三国有关的成语谚语

欢迎阅读本篇博文,今天我们将讨论与三国有关的成语谚语。

一、与三国历史有关的成语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与智谋的时代,许多成语和谚语正是由这个时期的故事和事件演化而来。下面是几个与三国历史有关的成语:

  • 象棋大军:形容部队整齐有序,阵势威武,如同象棋棋局一般。
  • 十面埋伏:指敌人在多个方向设下埋伏,将敌人包围困住。
  • 水泄不通:形容人多拥挤而无法通过或场面混乱,类似于水流无法通畅。
  • 声东击西:指声音从东边传来,但实际行动发生在西边,用以迷惑对方。

二、与三国文化有关的谚语

除了成语,还有一些与三国文化有关的谚语,它们凝聚了人们对智慧、策略和人生的思考。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意味着聪明人往往思考得过多而可能出错,而愚蠢的人通过过多思考也有可能意外地取得成功。
  •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强调胜者享有权力与地位,败者则被视为敌对势力,受到歧视或压迫。
  •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意味着即使发生了损失,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仍然能够挽回局势。
  •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强调X机会的重要性,因为时机一过,就不会再来。

三、成语谚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虽然这些成语和谚语起源于三国时期,但它们的智慧和道理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

在职场上,我们可以运用三国时期的智谋来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业务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学习刘备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思想,将公正和公平视为处理冲突和纠纷的准则。

成语和谚语还可以用来教育和培养下一代。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孩子们可以学会智慧和道德,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思维。

四、

与三国有关的成语谚语是中国文化中瑰宝之一,它们不仅让我们了解历史和文化,也提供了智慧和道德的指导。希望本篇博文能为您带来启发和收获。

谢谢阅读!

四、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1.一鼓作气(曹刿)

释义:指鼓足勇气或趁着勇气十足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典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一字千金(吕不韦)

释义:形容诗文或书法作品极为精妙,价值很高。

典出:《史记·吕不韦列传》载:秦国商人吕不韦在咸阳悬赏,说如果有人能在《吕氏春秋》中增加一字或减少一字,就赏赐千金。

3.一饭千金(韩信)

释义:形容受人点滴之恩,给以丰厚的报答。

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后来韩信做了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4.东山再起(谢安)

释义:指隐退后复出任职或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典出:《晋书·谢安传》载:谢安辞官隐居会稽东山(今浙江上虞),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官至中书令、司徒。

5.卧薪尝胆(勾践)

释义: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典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他把苦胆悬挂在坐处,“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吴国。

6.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释义:指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典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7.孺子可教(张良)

释义:指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成才。

典出:《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8.老当益壮(马援)

释义:年纪虽老,志向更为豪壮,干劲更足。

典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9.投笔从戎(班超)

释义:指文人从军。

典出:《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10.揭竿而起(陈胜)

释义:指武装X。

典出:《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11.四面楚歌(项羽)

释义:形容四面受敌、孤立无援。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12.暴珍天物(帝辛)

释义:指残害生灵。也指不爱惜自然所赐,任意挥霍浪费。

典出:《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珍天物,害虐民。”

13.暗度陈仓(刘邦)

释义:指在表面上用某一行动迷惑对方,但在暗中却采取另一种行动达到目的。也指暗中进行某种活动。

典出:《气英布》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定三秦,劫取五国。”

14.嗟来之食(黔敖)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典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39;

15.纸上谈兵(赵括)

释义: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的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从小学习兵法,熟知兵书,却没有实际经验。秦赵长平之战,赵括率领的军队全部被歼。

16.负荆请罪(廉颇)

释义: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赔礼道歉。

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对蔺相如被赵王拜为上卿不服气,宣言要侮辱他。蔺相如处处退让,以国家利益为重。廉颇知道后十分悔恨,“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7.怒发冲冠(盗跖,蔺相如)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竖立,顶起帽子。形容极其愤怒。

典出:语本《庄子·盗跖》:“竭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18.手不释卷(刘秀)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读书勤奋。

典出:《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19.韦编三绝(孔子)

释义:反复翻阅,编缀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多次。形容读书勤奋刻苦。

典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20.墨守成规(墨子)

释义:形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

典出:战国初期思想家墨翟善于守城,因称善守为墨翟之守、墨守。

21.病入膏盲(晋景公)

释义:指疾病已到了不可救治的地步。也比喻情况严重,无法挽回。

典出:《左传·成公十年》:“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22.鸡犬升天(刘安)

释义:比喻一个人得势,和他有关系的平庸之辈也跟着沾光。

典出:《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干云中。”

23.高山流水(俞伯牙)

释义:比喻得遇知音。

典出:《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五、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成语?

望洋兴叹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X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

历史人物

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

俗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天下黄河富宁夏

不到黄河心不死

圣人出,黄河清

谚语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一盆河水半盆泥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自古天下黄河富宁夏

说尽黄河只为水

成语

泾渭分明 鲤鱼跳龙门 黄河之患,集于一套

愚公移山 大禹治水 波涛汹涌、波澜壮阔、X、气吞山河、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

六、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与长城有关的成语?

大禹治水。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X,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

与长城有关的成语: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七、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草船借箭,初出茅庐,七步成诗

赤膊上阵,三顾茅庐,吴下阿蒙,作奸犯科,出言不逊,锦囊妙计,偃旗息鼓,知遇之恩,步罡踏斗

八、与桂林之战有关的人物或成语?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批亢捣虚、

马陵之战:增兵减灶。

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九、与薪有关的成语与塞有关的成语?

1、薪传有自[xīn chuán yǒu zì]

解释薪:柴;自:从……出来的地方。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出处《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示例西圃为司农山姜先生长孙,家学渊源,薪传有自,而又好学深思,以力充其所至,故其为是说也。 ――清?张元《西圃诗说序》

2、薪桂米珠[xīn guì mǐ zhū]

解释薪:柴草。米贵得像珍珠,柴贵得像桂木。指物价昂贵,人民生活很困难。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都中薪桂米珠,勿忧资斧。舍后有窖镪,可以发用。”

3、薪桂米金[xīn guì mǐ jīn]

解释薪:柴草;桂:木名。把柴草看得像桂木,把粮食看得像金子。比喻生活极度贫苦。

出处宋?苏轼《次韵郑介夫》诗:“一落泥途迹愈深,尺薪如桂米如金。”

4、薪贵于桂[xīn guì yú guì]

解释薪:柴草;桂:桂木。形容物价飞涨。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无如鬼,王难见如天帝,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5、薪尽火灭[xīn jìn huǒ miè]

解释薪:柴火。柴草完了,火也就灭了。比喻死亡。

出处《法华经?序品》:“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

示例弹指不留,水流灯焰,金身永谢,薪尽火灭。 ――唐?王维《能禅师碑》

6、薪储之费[xīn chǔ zhī fèi]

解释指柴米等日常生活费用。

出处唐?白行简《李娃传》:“应乡赋秀才举,将行,乃盛其服玩车马之饰,计其京师薪储之费。”

7、薪烬火传[xīn jìn huǒ chuán]

解释薪:木材。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一代代地流传下去。

出处梁启超《管子传?自序》:“虽不能至,而或具体而微焉,或有其一体焉,则薪烬火传,犹旦莫也,国于是乎有与立。”

8、薪尽火传[xīn jìn huǒ chuán]

解释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出处《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示例风流云散,贤豪才色总成空;薪尽火传,工匠市廛都有韵。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

“薪”的成语

1、曲突徙薪[qū tū xǐ xīn]

解释曲:弯;突:烟囱;徒: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X。

出处《汉书?霍光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示例曲突徙薪广恩泽,愿亟靖海安天骄。 ――清?黄遵宪《福州大水行同张樵野丈龚蔼人丈作》

2、食辨劳薪[shí biàn láo xīn]

解释形容见识卓越。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

示例食辨劳薪,人知有荀勖,而不知有师旷。 ――清?沈廷文《广事同纂》

3、犊牧采薪[dú mù cǎi xīn]

解释喻指老而无妻的人。

示例犊牧采薪的意思很多人不知道。

4、反裘负薪[fǎn qiú fù xīn]

解释反穿皮袄背柴。形容贫穷劳苦。也比喻为人愚昧,不知本末。同“反裘负刍”。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非鞅》:“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

示例故囊漏贮中,识者不吝;反裘负薪,存毛实难。 ――《宋书?范泰传》

5、抱火卧薪[bào huǒ wò xīn]

解释比喻处境险恶,而不自知。或指险事即将出现。

出处语出汉?贾谊《新书?数宁》:“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示例谊之所欲痛哭,比今为缓;抱火卧薪之喻,于今而急。 ――《三国志?吴志?华?传》

6、久束湿薪[jiǔ shù shī xīn]

解释长期捆着的X柴草。比喻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出处梁启超《饮冰室X》自叙:“而彼久束湿薪之大多数人,犹或曰:‘吾秦人而子语我以越之肥瘠也。’”

7、止沸益薪[zhǐ fèi yì xīn]

解释本欲止水沸腾,却反而在锅下加柴。比喻所做与本来愿望相反。

出处明?李贽《为黄安二上人书》之三:“对高洁人谈高洁,已为止沸益薪,况高洁十倍哉!”

8、枉突徙薪[wǎng tū xǐ xīn]

解释比喻防患于未然。

出处据汉?刘向《说苑?权谋》载,有人见邻人烟囱直立且旁有积薪,劝其改为弯曲烟囱并移走积薪;邻人不从,后果失火。

9、釜底抽薪[fǔ dǐ chōu xīn]

解释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处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示例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

10、以荷析薪[yǐ hè xī xīn]

解释原指父亲劈柴,儿子不能承受担当。后比喻继承父业。

出处《左传?昭公七年》:“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

示例冲故吏青州治中房长瑜谓孜(冲子)曰:‘前使君忠贯昊天,操逾松竹。郎君但当端坐画一,以荷析薪。幅巾待命,以下从使君。’ ――《南齐书?张冲传》

11、救火投薪[jiù huò tóu xīn]

解释为了扑灭火焰而将木柴扔进火中。比喻采取错误的办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出处《邓析子?无厚篇》:“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而?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12、披裘负薪[pī qiú fù xīn]

解释裘:皮毛衣服。穿着裘褐,背着柴薪。形容志高行洁的隐士。

出处东汉?王充《论衡?书虚》:“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示例勿据梧而策杖,亦披裘负薪。 ――唐?王绩《游北山赋》

13、救焚益薪[jiù fén yì xīn]

解释焚:火灾;薪:柴草。添加木柴去救火。比喻采取错误的方法使问题更加严重。

出处清?刘坤一《复李少荃制军》:“所派之营务处何道台,则人更阴狡,以之自辅,是犹救焚而益薪。”

14、然糠照薪[rán kāng zhào xīn]

解释烧糠照明。比喻勤奋学习。同“然糠自照”。

1) 塞翁失马: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2) 塞北江南:原指古凉州治内贺兰山一带。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

  3) 塞耳盗钟: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4) 塞耳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行为。

  5) 塞翁之马:塞马。比喻得失无常,祸福相倚。

  6) 塞翁得马:比喻得失无常,祸福相倚。

  7) 塞井焚舍:填井烧屋,表示决心死战。

  8) 塞井夷灶: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

  9) 塞上江南:原指古凉州治内贺兰山一带。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同“塞北江南”。

  包含塞字的成语意思

  1) 茅塞顿开: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2) 下塞上聋:塞:堵塞不通。聋:耳朵的听觉失灵。下边堵塞不通,上边听觉失灵。比喻真实情况不能上传下达。

  3) 挨山塞海:形容人极多而拥挤不堪。

  4) 拔本塞原:①比喻背弃根本。②铲除事物发生的根源。多用于坏事。亦作“拔本塞源”。

  5) 拔本塞源:本:根本,根源。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

  6) 闭门塞窦:关闭门窗,堵塞X。多谓防备之严。

  7) 闭门塞户:关闭门窗,堵塞X。多谓防备之严。

  8) 闭明塞聪: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

  9) 闭目塞聪:聪:听觉敏锐,这里指听觉。闭着眼睛,堵住耳朵。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

  10) 闭目塞耳: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

  11) 闭目塞听: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12) 蔽聪塞明:蔽:遮;聪:听觉灵敏;明:香得清楚。掩住耳朵,挡住眼睛。比喻对客观事物不闻不问。

  13) 蔽明塞聪:蔽:遮;聪:听觉灵敏;明:看得清楚。蒙住眼睛不看,堵塞耳朵不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14) 波罗塞戏:即双陆。古代游戏,二人相博,类似下棋。

  15) 充天塞地:指整个宇宙。

十、与“与”有关的成语?

与和有关的成语有和蔼近人、和蔼可亲、和璧隋珠、和而不唱、和而不同、和风细雨。介绍如下:

1、和蔼可亲,指一个人的修养很好,态度温和,容易接近,一般指老人。也可以指一个人的修养好;对人谦和可亲。和蔼是指和气,谦逊。

2、和璧隋珠,和壁是和氏璧,隋珠是古传说中的夜明珠。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春秋时珠宝匠卞和发现一块璞玉,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砍了他的左脚,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砍了他的右脚,只有楚文王识货,这块玉叫“和氏璧”。

3、和而不唱,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出自《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意思就是说不坚持自己的说法,那么知道的也就很多。

4、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和而不同”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早就产生了,它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5、和风细雨, 和风指春天的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和缓,不粗暴。比如同志之间开展批评要和风细雨,不能简单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