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如何描写故都的秋 作者是如何把故事写清楚的

一、作者是用何手法描写故都的秋的

一、烘托比照的手法 二、复沓、跌宕的手法 三、排比修辞格

二、故都的秋的作者是怎样表现北京秋天的 清 静 悲凉的

秋晨小院图

芦花(清白),柳影(斑驳),虫唱(寂寥),夜月(残缺),钟声(寂寥),浓茶(苦中带些悲伤),破屋(陈旧,沧桑),蓝色、白色的牵牛花(给人冷清之感,可从色系来看)

秋槐落蕊图

早晨起来,会铺的满地。(视觉,给人寂静之感)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柔软的触觉。(听觉、嗅觉、视觉突出了秋的清静,给人清静的感觉)

秋蝉残鸣图

秋蝉 (象征着忧愁,哀怨。) 嘶叫(秋蝉声嘶力竭发出最后的哀鸣,一种生活到极限的悲凉)

秋雨话凉图

“唉,天可凉了……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它触动了作者内心隐秘的伤痛,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尘满面,鬓如霜,但人还在飘零之中,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

秋日胜果图

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生长于角落,给人凄凉之感。)

三、《故都的秋’里面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另外,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你怎样看待这种“悲凉”?

贴一段赏析…

读罢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被文章里那种浓浓的秋意所吸引,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蝉,那里的秋,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富有韵味,令人遐想无限。没错,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相比,真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无论在中国古代或现代,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可我觉得写得最有味道的,还数郁达夫这篇《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北平的秋,其意境清静、幽远,令人感觉不到秋的萧萧与落寞,只是觉得北平的秋有花、有树、有秋雨、有秋蝉,还有秋天的果实。是那么的平常,可又那么充满生活气息,更可贵的是作者用那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调将其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遐思无限。真恨不得插上一双翅膀飞到北平,飞进秋天。从文章的一字一词,可以感受得出作者对北平秋天有着无限深厚的情感,作者“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表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正是在这种情感下,文章中的秋才被描绘那么细腻。在作者眼中,江南的秋只能感到“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于是,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让我们感受北平秋的味道。“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作者从味觉,写出了茶的清醇,从视觉,写出了天空的高远,从听觉,写出了鸟声的清脆、环境的清幽。还从视觉,从触觉“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将日光的细碎表现得淋漓尽致。蓝天、白云、鸟鸣、日光,还衬上几朵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再来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北国秋的早晨简直舒适绝伦。在北国的槐树下,那落蕊铺满地,“脚踏上去,声音

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受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从触觉上写出落蕊的细、软,从嗅觉上写出空气的清新,简直令人心旷神怡。“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令人觉得北平人的细腻,但又清闲;在不知不觉之中保持了一份心灵的宁静。“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跟南方的蝉的烦躁的叫声相比,那些“衰弱”更令人有一种秋将冬至的感觉,更觉生活的可贵。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雨声“息列索落”,使人置身于雨境,下雨后,都市闲人在雨后的斜桥影里,遇见熟人,说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了”字拖得老高,老长,让人觉得北平人的悠闲中又不乏热诚好客,显示出北方人冬之将至时一种特有的慵懒,颇具地方特色。

还的北方的果实,那可也是被作者描述得别具一番风情。对于故都的秋,作者“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其中一个人零头”。可见,北平的秋,真的令人流连忘返。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将北平的秋展现得似乎真诚但又充满梦幻色彩,似乎很近但又很远。表达了作者对平静、清幽、充满鸟语花香的生活的向往。读者从这里,感受了真正的郁达夫,真正的北国之秋。

四、故都的秋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渲染刻画故都的秋

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秋草.秋槐、秋蝉、秋雨、秋枣

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这是环境的悲凉).写牵牛花时,蓝色和白色都属于冷色调,蓝色宁静深远,还有人说它忧郁,白色纯净素雅,可以说它们这一组色调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色调,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的.写牵牛花的时候写到了“破屋、浓茶、碧天、驯鸽、草“等物象,这样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气氛,我们似乎感受到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同时也表现出作者落寞的心情.

写秋槐—-“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的满地.”铺的满地说明花蕊落的时刻久,落得多,但整整一夜,无人察觉,早晨起来才发现,说明落花的寂静无声,突出了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连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也能感到,说明环境和作者的心都很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觉悟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扫帚的丝纹——没有人走过——环境很静,能注意到丝纹——心很静).

写秋蝉—-“衰弱的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蝉声是哀怨、忧愁、伤感的象征,如《雨霖玲》起句便是“赛……歇”,那凄切的寒蝉已经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使人倍感凄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衰弱的蝉声,文章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气氛就不言而喻了.此情此景,其寂寞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沉沉的天色,疏疏落落的雨声,极易触动大众心灵的悲伤和忧愁,触动大众的苍凉和无奈.这正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意境,作者不着一“悲”字,但悲凉之感却笼罩在字里行间,正应了辛弃疾一句“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在灰沉沉的天底下,……一层凉啦!”作者并没有直接倾诉悲凉之情,而是写秋雨,触发大众心头的悲伤和忧愁,天气转凉,一年又将尽了,人已到了中年,光阴还有几何?这样便将那种悲凉和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

写秋果—-“淡绿微黄”,虽然写到“红”,却是“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枣的生存环境是“屋角,墙头,……一株一株的长大起来.”这与那些用温室培育的水果,花朵相比较起来,不能不说其生长的环境含有一种悲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