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里面的司马光怎么那么讨厌(司马光在清平乐中真实吗?)

网友提问:

历史上的司马光,有《清平乐》中那么坏吗?

优质回答:

应该司马光某些比清平乐里更坏!

司马光是很有名的,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那口缸!!!司马光道德的标杆,做实事尽添乱,好人不算,坏人也不是,而对大宋来讲害大于利。

司马光早年还是不错的,做一个学问家认真治学还成为一代大家,但和熙宁变法扯在一起,保守和维新两派相斗后(他是保守派),以后好像是变了。

变的斤斤计较, 睚眦必报,整成一偏执狂!

司马光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X,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儒臣一个,什么叫儒臣?

对自已要求严格的,古板而迂腐,光说不练

宋史·河渠志 (熙宁二年)六月戊申,命司马光都大提举修二股工役。吕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视董役,非所以褒崇近职、待遇儒臣也。”乃罢光行。 王安石曰:“光议事屡不合,今令视河,后必不从其议,是重使不安职也。”

王安石看司马光也蛮准的,他还是做个学问人合适,干实事,尽帮倒忙,不干还光挑刺,和头条里好为人师自以为是的喷子类似。

不过个人对外表现出的个人修养还不错,欺骗了北宋人民的眼。

他死的时候,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

司马光死谥号“文正”,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

进昭勋阁主要还是因为高滔滔,高太后也被他在资治通鉴里面描述为可比尧舜,这两个人把党争引向X。

王安石在的时候,党争最多就是把对手平调到洛阳长安去发牢骚。

而司马光一来就“元祐更化”不顾好坏废除一切新法,引起一些大臣大力反对,一时间两派互斗,然后他尽把改革派意见不合的,往岭南之类的地方赶,全变成团练。

一场新旧的政争论,从他开始一成了X,互相倾轧,后改革派上台差点把他坟给挖了。

司马光X改革派已到了X的地步,甚至不惜出卖国土,把新党打下来的土地送给敌国。

什么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王安石的改革也一样,好坏兼有。

但是取得了军事上很大的成就,最大那个成就就是“熙河开边”,这也是北宋难得的一次开疆扩土。

西熙四年至六年,宋洮河安抚使王韶率军攻占熙,河,岷,宕,洮,叠等州,招服了河湟吐蕃30余万人,为宋朝开拓疆土2000余里。

司马光一上台

以标榜‘清静为心,仁惠为政”为名,欲将神宗时期获得的兰州及陕北五寨之地放弃给西夏,美其名让西夏人感激自己,感激你就不会打你了。

就一政治X,

王韶的平戎三策,说“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 。

将领们和部分文官的坚决反对,但是司马光为首一派最终还是将将米脂、浮图、葭芦、安疆四寨送与西夏。

而熙河一路则因安焘、孙路、游师雄等人极力反对才勉强得以保存。

欢喜的西夏大夸“宋有司马,幸之”被对手夸的被敌人夸的自已人,有句话不是说了吗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敌人反对那么我们就做对了。反之则然”

不过,司马光的“圣母心”并没有换来西夏的“良心”,最后让西夏听话的,还是武力。

到了宋徽宗初,王厚、童贯率军从熙州出发向湟州进发,又全部收复了河湟地区,X且末若羌地区的黄头回鹘也望风而降,宋朝西部边界由此达到了X塔里木盆地的东南边,建立了“陇右都护府”。

从侧面包围了西夏不是因为金攻打宋,西夏已经没有多少日子可过了。本来灭西夏这个事情可以提前完成了,白白错过。

党争误国啊!

司马光这人,不光喜欢对人不对事,还格外记仇。据明代谢肇淛撰《五杂俎》卷十六载:东坡与温公论事,偶不合。坡曰:“相公此论,故为鳖厮踢。”

直到现在,法律界都当成典型案例了阿云案,就是司马光的主导的

北宋时期,有一个农家少女叫阿云。

十三岁那年,阿云的父母先后去世,叔叔不管她母丧未满,强行把她嫁给了本村的一个老光棍韦大。

史书载,此时“许嫁未行”。

阿云心里非常不满,但是婚期已经定了,她也无可奈何。 为了摆脱这桩婚姻,阿云趁韦大休息时,拿着刀对韦大连砍十几刀。

史书载:“伺其寝”,“怀刀斫之”,“十余创,不能杀”,只是“断其一指”。 也就是说,韦大并没有死,只是断了一根手指头。(十几刀才断一根手指,小姑娘可想很瘦弱)

很快X便把阿云逮捕归案,阿云也全部都招供了。案子审得非常顺利。

旧时女子谋害亲夫,不管成没成功一律处斩,所以本地知县按照宋律之规,以谋杀亲夫将阿云定罪死刑。

并上报知州许遵。

许遵心细觉得当时阿云在母丧期内,所以他们的婚约是无效的,所以不能算是谋害亲夫。于是作出X:

阿云订亲时,“母服未除,应以凡人论”,订婚无效,不算谋害亲夫,可免死。

恰好在这时候宋神宗下诏说

“谋杀已经造成人身伤害,但官员在审讯犯人并对犯人用刑前,犯人如实供认犯罪情节的,以自首对待,并依照谋杀罪行降低两个等级论罪”

然后按照宋律,死刑这种事都要送到最高司法机构进行审核才能生效。

于是,阿云的案子又被送到了审刑院和大理寺,但依然判处阿云绞刑。

正在这个时候,许遵又被提拔为了大理寺卿,有资格复核X。他觉得刑部的X不公平,又把阿云的X改成了无期徒刑。

御史台知道这件事后,觉得许遵不按照宋律办事,要弹劾他,又把这件事报到了翰林院,翰林院学士们一看各有X,大吵了一顿也没个结果,只好又上到宋神宗那。

于是,宋神宗就把王安石和司马光喊过来一起讨论。

王安石遵循了皇帝发的诏令“有自首情节、坦白从宽情节的,从谋杀减二等论”,所以支持无期徒刑。

只要是王安石支持的,司马光就反对,当然支持刑部了X阿云死刑。

一时间朝廷上下争论不休,大家都在据理力争,互不相让,就这样争论了一年多。

宋神宗被吵烦了,就下了一道赦令,大赦天下。

这样阿云不用去死,直接改为流放,几年后便恢复了X身,回家重新嫁人还生了娃。

这事是皇帝出面赦的,本来人也没被杀死,加上母孝时不能嫁人,又不是嫁给韦大的,本来就不是亲夫,一个手指还做了这么多年的牢。

就这么完了吧?大家都以为完了吧!可是没完!

这事已经过去了十七年,这时王安石已经去世,司马光上台了。

司马光居然把这件事重新翻了出来,改了阿云的X。判处阿云死刑,后被处死。

因为这件案子太经典了,历朝历代都将其列为重要案例。一直到现在,还在被法律界提起。

这个案子好坏不说,但是有一点这司马老头子太记仇了,一个女孩怎么都不肯放过,就因为他记恨改革派。

综上所述

《清平乐》里的司马光从头到尾不是个好人,是过了。

从个体人来讲司马光也是行为规范的人,不好色不贪财。反过来从他个人来讲记恨偏执守旧顽固,是人总有好坏两面。

司马光绝对不是圣人!

但是

把个人的喜好和情感用在对待国家上,那就是他最大的错误,从他执政上看,除了不择手段手段打击改革派,置国家的利益而不顾,甚至丢疆送敌,冤杀无辜,与蔡京等六贼有何差别

言语论道极盛,而无半点亮点,虽其撰写史书之功绩,难掩仕途之晦暗!

知识点:

北宋唯一的一个都护府,陇右都护府

王韶熙河开边开始,到王厚收复河湟,历经三朝,到1104年,灭唃厮啰X置陇右都护府,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都护为高永年。

河煌开边原本就是为了重新打通河西走廊做准备的,也正是因为陇右都护府的建立,西夏就一年不如一年了

1125年,金兵南下,北宋危在旦夕。北宋陕西经制使钱盖寻找到唃厮啰的后代汉名赵怀恩,任命他为措置湟鄯事,这是北宋在河湟地区的最后一名命官。

1131年,金兵占领河湟。

1134年,独木难支的赵怀恩率众来到四川阆州。

陇右都护府仅在存在X后烟消云散。

其他网友回答

提到司马光,有两件事一直让人津津乐道。

一个是他小时候砸缸的故事,人们称赞其反应迅捷;而另一件事就是反对王安石变法,这也使得他经常被人诟病。

所以有些人因为先入为主地认为王安石变法是有益于国家的,而司马光反对就是一件比较“缺德”的事情。

但事实的真相真是这样吗?

反对王安石变法,不能成为司马光不是好人的理由

说起王安石的变法,就不得不提之前的一次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是范仲淹掀起的,而在舆论声势上与之相呼应的是欧阳修发起的北宋诗X新运动,两者互相配合,一时间影响极大。

而这次新政的主要目的有三个:

整顿吏治

富国强兵

推行法令

所以范仲淹“条陈十事”,基本上都是围绕这X展开的。

说到这里,估计有些人就明白了,为什么提到王安石变法,就要先讲庆历新政。

从内容上来说,王安石变法实际上是庆历新政的延续,两者的目的基本一致,而这个目的就是因为当时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这样的国情。

从措施来看,王安石的变法其实就是把庆历新政更为具体化,提出了很多具有实际操作可能的新政策。

从人物关系上来说,王安石和欧阳修等人是统一战线的,本身就是欧阳修提拔起来的人才,而司马光其实也是这个阵营中的一员,和他们类似的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人,那就是苏轼。

说到这里就应该清楚了,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的争端,实际上是他们阵营内部对于变法的分歧,并不是说司马光就铁了心地不想变革。

之所以说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并不代表着司马光阻碍社会进步,是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有问题。

可能是由于经验不足,也有可能是因为规模太过庞大,进展又特别急躁,王安石变法出现了很多问题。

我们今天认为,王安石变法从根本上是对当时的社会有益的,那只不过是无视了当时遭受变法之人的感受,将社会看做一个冰冷的机器,探讨其运行是否因此而受益。

但是,如果带入到实际的社会环境之中,王安石的变法在当时虽然有人支持,但民间也有极大的反对声浪。

值得注意的是,庆历新政也好,王安石的变法也好,其实都是因为宋朝缺钱了,朝廷要想办法搞点钱出来,那么方法无非两种,一是“节流”,二是“开源”。

我们举几个具体措施,来看王安石的变法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比如解决“冗官”的举措。

“冗官”,顾名思义就是“尸位素餐”的官员太多,本来用不到那么多人来做事,但实际情况确实一个人能做的事分成了很多人去做,效率低下不说,这一部分开销就很大,对宋朝的财政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所以,王安石想要裁撤掉冗余的官员。

这是好事,但要看怎么去做。做好事的目的是为了达成一个好的结果,而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是好的,就可以不计手段、不计后果、不计影响地去实施。

王安石确实要裁撤掉“冗余”的官员,但这些裁撤下来的人该如何安排呢?这是他所忽略的事情。

那么可想而知,在官僚X当中,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因策而反对这一举措,毕竟大家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裁撤掉。而一旦被裁撤掉,那么该如何生活,甚至如何生存呢?

王安石只考虑了对社会最为有效的办法,但这绝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它会造成社会动荡,朝政结构出现坍塌。

还有解决“富民”的办法。

王安石推出了“保甲法”、“保马法”、“青苗法”等一系列比较有新意的政策,其运行的流程就是由X出物资,由百姓领养或者借贷。

比如“保马法”中,X的马驹由百姓领养,X给予一定的报酬;“青苗法”里,在百姓遭到了天灾时候,因为没有种子可以种植,那么X以借贷的方式和农民合作,报酬从秋天丰收的时候抽取。

乍一看是很好,朝廷省钱,百姓挣钱,X和农民是互利的。

但是,百姓缺少养马经验,如果养死了马驹,需要赔偿;而有一些地方官吏借着“青苗法”的实施强迫百姓XX高价的种子,损害农民利益。

这也就是为什么民间有反对王安石的声音,因为这些本意很好的政策在施行的过程中有问题。

司马光等人知道这样的举措在民间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所以才会去反对王安石继续推行变法,苏轼也是如此,同样反对王安石继续变法。

至于说王安石的这些政策推行之后,确实给宋朝带来了一定的改观,但在这个过程中掺杂着很多底层百姓的痛苦。

这是变革不得不慎重考虑的事情,显然王安石并没有做好,而司马光对此有一定的认识。

司马光在整个历史上也有非常尊崇的地位

司马光除了反对变法会被一些人认为阻碍社会进步之外,其实历史对他的认可程度是非常高的。

比如,他死后的谥号是“文正”,这是对X时代里文人所能得到的最高的荣耀。

凡是能被谥号“文正”的人,都是对历史、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否则宁缺毋滥。这个谥号不是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的。

而司马光还是一个有资格陪祀孔庙的儒学家,这在当时也是一个极高的荣誉。

有趣的是,司马光这个人在当时是个“刺头”,很多事情看不惯,于是经常X提意见,这也和他“言官”的身份有关。

这样一个人在宋代历经四朝,荣誉加身,陪祀宋哲宗,陪祀历代帝王庙,那么可以想见,司马光所提的意见应该多是从家国天下的角度去考虑的,对于社稷存续有着重大影响。

司马光留给后世价值最高的是其所编纂的史书《资治通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这部史书的目的非常直接,就是写给后世所有的君主看的,让他们从中得到历治兴亡的教训,悟得治国X的策略。

需要澄清一点的是,《资治通鉴》也是正史,只不过是没有名列“二十四史”之一而已。

“二十四史”全都是纪传体,所以编年体、国别体等史书就不会计入其中,比如《春秋》、《战国策》、《资治通鉴》等等,都不属于“二十四史”。

但是,这些史书都是“正史”,得到官方认可,编纂者在当时具有极高声望和丰富的学识,其作品的价值对于当时乃至后世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些荣耀不是某一部分人、甚至某一个朝代能绝定的事情,而是经过了很多年时间的沉淀,历朝历代的人民对这些历史名人进行的评判。

有着这些光环加身的司马光,怎么可能是一个坏人呢?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相信每个人在年幼启蒙教育时,都会听过一些同古人有关的历史小故事,父母和长辈总是希望年幼的你能够通过这些小故事,学习其中的智慧。其中,经常听到的几个故事莫过于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等。这些故事仿佛融汇成一种中华文化一般,灌输在中国人的思想中。而那些历史人物,也自然而然的成为名流千古的榜样人物。

《清平乐》中的司马光的人设十分不讨喜,他为人迂腐刻板,没有人情味儿。不论是在女子相扑还是在徽柔夜扣宫门一事上,司马光的做法都让人觉得无法理喻。

  女子相扑本是一种市井之中的娱乐项目,是百姓生活丰富多彩,大宋国力繁荣发展的一种映照,谁知道到了司马光眼中,却成了有伤风化,不成体统的事情。这也只不过是一场有趣的比赛,如果平常心看待,根本没什么的,可司马光非要进谏批评这种比赛,甚至让宋仁宗禁了这一比赛。《清平乐》中这一段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清平乐》中司马光还有个比较气人的地方,就是在徽柔夜扣宫门一事上。他不仅碎首进谏,弹劾公主,而且还让宋仁宗处死怀吉。他觉得怀吉是为了贪慕X,故意离间公主和驸马的感情的。《清平乐》中司马光身上有一个缺点,就是他太容易把稀松平常,或者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想得格外严重甚至是不堪。

  虽然历史上的司马光并没有《清平乐》中那样让人讨厌,不过司马光性格古板守旧倒是真的。他一生无子,因为他的妻子无法生育,而司马光又不愿意纳妾,对于妻子给他安排的女子,他都像躲瘟疫一样,躲她们躲得远远的。历史上司马光并不讨厌,只是他思想有些顽固保守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于历史的人物,特别是政治家,不能单纯以好坏来区分评价。只是所持的政见立场不同,司马光是保守派,维护传统X的势力,王安石是改革派,维护新生派系的势力。虽然所持政见观点不同,但他们都还是忠于朝廷!

电视剧是经过演绎的,不要以此而下定论。司马光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六十七岁。三月七日,神宗病死,年仅10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哲宗。哲宗年幼,由祖母皇太后当政。皇太后向司马光征询治国方略,司马光上《乞开言路札子》,建议“广开言路”。司马光又一次呼吁对贫苦农民不能再加重负担,而且主张新法必须废除,要对农民施以“仁政”,接着上第二份奏疏《修心治国之要札子》,重点谈用人赏罚问题,提出保甲法、免役法和将兵法是“病民伤国,有害无益”。

司马光的道德才智,世所罕见,胸怀宽广,光明磊落,他和王安石只是在政策上水火不相容。

司马光原来对王安石颇为器重,皇帝曾经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看法,他说:老百姓批评王安石虚伪,那是言之过甚,但王安石确实是不切实际,刚愎自用。

司马光和王安石诚恳、但严肃认真的讨论王安石的新法,书信来往三次之后,才与王安石完全决裂。

皇帝曾说:只要司马光在身边,他就不会犯什么大错。

皇帝曾经对司马光说:似乎苏东坡的人品不怎么样,你对他评价太高了。

司马光回答说:陛下是指有人控告他吗?我对苏东坡是了解的。控告苏东坡是王安石的煽动而起,虽然苏东坡并非完美无缺,但他比隐秘母丧不报的畜牲李定要好得多

1086年夏天,王安石66岁,最终在江宁病倒。司马光此时病重。他听说王安石去世了。他非常尴尬并评价几个字:他不能被摧毁太多。可见司马光还是一个能够中肯待人,主持正义的人!

司马光在文化文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王安石变法后,他离开朝廷十五年写了《资治通鉴》一书,他的《资治通鉴》被后世学者视之为典范。司马光写此书时一直孜孜不倦,最后书稿装满了两间屋子。2016-04-23聊聊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可见其成就和重要地位。

其他网友回答

从传统道德角度而言,司马光可称大宋第一人。影视剧随便看看就行了,你还当真啊。

不过司马光固执也是有的,但因固执产生消极影响也主要是与王安石的政治拉锯,其他方面还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