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读《怎样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有感

X小孩的优点,及时赞一赞。小孩被人欣赏,赞扬了,就会把他看成好朋友,打开心声分享自己的一些事务。

《最美,艺术课》的读后感?

打开门,让艺术课堂灵动

——《最美,艺术课》读后感

上海 祝凤丹

陈璞老师通过多年的艺术教学操作,出版了《最美,艺术课》一书,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书中呈现的一个个生动的课堂实例,看着看着仿佛身临其境,不禁赞叹:“他的课堂是多么灵动”!陈老师不但专业智慧精深、基本功扎实,而且智慧面非常广博,“琴棋书画”、“诗词歌戏”,信手拈来、点石成金。他简直就一个艺术中的“通人”。 一般来说,“术业有专攻”,人的精力有限,通常只能在一个领域里下功夫,然而如果他能再进入一个别的领域,并且专精和博习适当结合,就有可能触类旁通,有可能掌握蕴涵在各类进修和职业操作中的总规律。这样,就能跃上一个更高的想法境界,一通百通,“从心所欲不逾矩”。当他做自己本来的专业职业时,就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业绩明显高出其他人,从而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也倡导“杂艺”,包括文章、书法、弹琴、博弈、绘画、算术等。只有尽可能扩大获取智慧的范围,又通过操作进行比较、鉴别,才能更接近客观真理。所谓“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陈老师博学广见,可以从不同角度为学生阐释智慧,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他所教的艺术课涉及的领域很多很杂,学生小编认为一个局外人想了解某个陌生的艺术领域,所需要的是一位“关键的线人”。 陈璞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关键的线人”引导学生愉快地登堂入室,享受到艺术的美,并尝试去展现美、创造美,这种美妙的经历往往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本书的操作课虽然看上去杂取并收,内容丰盛多彩,但有着一条主线,就是:以文化为课堂的外延、以音乐智慧为教学的切入点、以文学素养为教学底蕴。陈老师曾兼任过语文教学职业,文学底蕴深厚。他由此找到了自己的特质,于是寻找到了一个适合自身提高的突破口,同时也就驶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他的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是灵动的课堂。

从陈璞老师的成长经过来看,一个人的专业智慧学到一定程度,如果能跳出来,就化得开,能化才能融会贯通、才能生,创造就是在化了以后产生的。科学家的研究职业又何尝不是如此:爱因斯坦研究广义相对论几经挫折后,找到数学家格罗斯曼,得到了忠告“缺《黎曼几何》”。当有了相关数学智慧的支撑,他的研究突飞猛进。而法国作家左拉形成天然主义文学创作学说,是由于天然科学给了他启示,特别是贝尔纳的《实验医学导论》激发了他的灵感。其他领域,比如军队在实施“海陆空”一体化战略,这不仅仅是量的飞跃,更一个质的飞跃、一个集成的飞跃。

“君子不器”,教师一旦拘囿于某个固定学科,也就意味着否定了其他的各种可能。而陈璞老师作为音乐教师被要求兼任语文教学职业时,便欣然接受了挑战,通过学科融合、兼收并蓄,无形中拉高了自己的水平、拉大了自己的格局,达到了更广的人生视点。他成功的契机在于有效突破学科壁垒,让生活开阔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