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现在如何继承并发展传统的古诗词?
优质回答: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辟缩影。我喜爱读写诗词。在学习中读,在学习中写。这就是继承。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分为古体、近体、新体三大类。我觉得不管什么体裁都应加平仄和韵脚方能吟咏悠长。鉴于″萝卜白菜、各自所爱"的属性,应在创作时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这就是发展。谢谢邀请,回答完毕。
其他网友回答
【原创问答】平时遇到这样大而广泛的话题总是绕开不答。今是周日,就简说一下自已的一些浅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为了更标准的理解“古体诗”这个泛称谓,咱们还是按专业的叫法称它“近体诗”为妥。
怎样继承和发展“近体诗”?在当下中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迄今没有统一的、权威的说法。
有的主张:既是写近体诗,就应完全秉承、遵守其格律,凡平仄、对仗、音韵等都须一律循古;有的主张:应革除近体诗束缚思想情感的森严格律,按当今的语言习惯去创作;有的则主张:在遵循近体诗既定格律的前提下允许适当变通,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之朗朗上口为标准,不强求平仄对仗。
提出相关主张的,都是饱学之士,至少是深爱近体诗,对其继承发展有着热切期望和执著的追求。这些主张自有其理,只所以无法形成定论,说明尚存歧义,都有其缺陷。在此,故不妄议短长,只想就近体诗的继承与发展略陈一孔之见。
一、继承什么?发扬什么?
“近体诗”以其特有的平仄、对仗、用韵等严谨的格律区别于唐之前的古诗(骚体、乐府、歌行、古风、赋体),它其所以魅力四射,为古今的人们所钟爱,就是因为特有的这些格律规范。
所以讲继承,就是要继承其平仄、对仗、用韵等基本格律规范。否则便不是继承。继承者,继续传承,不使湮灭之谓也!
发扬则是发展弘扬,推陈出新,实现古为今用,使之不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即要求新时代的“近体诗”作者们学习好、运用好、遵循好平仄、对仗、用韵等基本格律规范,创作出反映当今时代社会生活脉博的崭新篇章。
二、怎样继承和发扬?
事物形体是其内涵的外在表现,反之又可以说是为反映其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
“近体诗”格律规范中的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的基本方法、规则、技巧等是没有时代性的,古人可用,今人照样可用,而且要继承的主要也是这些方面的内容。但是,界定平仄音韵是按古音还是按今音?修辞练句是按古汉语语法,还是按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词汇能否入诗?这些恐怕是当今分歧最大而又必须统一的问题。
“近体诗”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形式之一,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是植根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之中的,所以,我们继承发扬近体诗不能脱离当代社会生活的实际。故此认为,要继承发扬近体诗的平仄、对仗、押韵等基本格律规则不变;修辞练句和韵律则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语言实际。否则,发展从何谈起?
有的认为,现代语言入诗难度大,因现代语言词组多,运律困难,如任意截取入诗则更难懂。还有的认为,按现代汉语普通话声定韵会失了近体诗的古韵风味,弊端很多。
站在唐宋诗词作者的角度看,这些话自然有道理。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语言环境离唐宋已有多远。谁都明白,诗歌创作不允许任何截取白话语汇凑数,更不允许自造生辟之语,所以,大可不必过虑任意截取之弊。谁也无法否认,任X学作品,包括完全按古韵格律规范创作的近体诗,都无法抹掉作者的时代烙印,只要是熟谙文学发展历史的,恐怕都不难从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中,大致区分作品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当代人能完全脱离自身的语言环境,完全去按古汉语规范创作吗?即使能作到,也只是个别专业人员的刻意追求。不应该、也不可能作为继承发扬近体诗的普遍要求。否则,近体诗就只能裹足不前了。
近体诗的继承发展是任重而道远的文化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我认为,只要我们坚持将这株文学奇葩植根于现代的社会生活之中,就一定会在新时X出绚丽的花朵、再吐芬芳的。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让真正懂古诗词的人去传播。
我说的懂不是只会背的那种懂,背的再多,即使你把古今所有的诗词都背会又怎样?即使你能把诗词交通注解与欣赏都能完美地背诵并能激情澎湃地表达出来又能怎样呢?这些都不能代表你能理解诗词。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去诠释诗词?需要一个理解的人,需要一个能从作者角度出来理解诗词的人!这样的人会告知世人,学习诗词是为了更好地写,不是背!因为背永远不能达到理解的至高点。
我们要继承发展,所以,我们一定不能用肤浅去解释诗词,一定要用博大精深去解释,这样我们才能激励所有的人去求索,去探求!而用肤浅去解释,迎来日出的只能是更肤浅,更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