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中为什么没有具体描写岳阳楼本身(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网友提问:

《岳阳楼记》,作者为什么没有对岳阳楼详尽描写?

优质回答: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没有对岳阳楼作详尽的描述,是因为他当时正在邓州的任所,根本就没见过重修后的岳阳楼。

不仅当时没见,就是此前此后,范仲淹都没有到过岳阳楼,更不用说见过洞庭湖了。

范仲淹对岳阳楼和洞庭湖的了解,仅仅是滕子京让人送来的《洞庭晚秋图》和前人有关洞庭湖和岳阳楼的一些诗文。就凭这些间接的材料,他怎么可能将重修岳阳楼这一盛事如实地记述下来呢?又他怎么可能将洞庭湖的壮丽景观真实地描划出来呢?

或许,装作到过洞庭湖的样子,凭空X、照搬照套现成材料拼凑出一篇文章,对于一般人、一般应酬之作倒也未尝不可,但岳阳楼毕竟是天下名楼,滕子京毕竟是他的好友,更何况范仲淹毕竟是一代文章大师,为人之道,为文之道,都不允许他这样做。所以他在文章中,对岳阳楼和洞庭湖没有正面加以详细地描述,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难得好友盛情美意,大老远托人送诗画前来请他作记,他又不能一口回绝。但大文豪确实非常人可比,立刻脑洞大开,一句“前人之述备矣”绕开岳阳楼,避实就虚,另辟蹊径,于是才有了这篇名为《岳阳楼记》,却并不记岳阳楼而直抒胸臆的文不对题、名满天下的佳作了。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人详我略,人略我详,与众不同,出奇制胜

一上来并不直接写岳阳楼如何如何,只用四十几个字概写了岳阳楼的地势和气势:“巴陵胜状……气象万千。”

为什么不详细写岳阳楼本身呢,因为“前人之述备矣”,以前写的人多了,重复没意思,超越又不易,最好就写“大观”。这就叫“人详我略,人略我详,与众不同,出奇制胜”。

主要体现读书人忧患意识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专门写给滕子京听的,先表表朋友的功劳,重点是最后,规劝老朋友好好学习前圣先贤。另三种意思:“策励宣言”说、“赞扬滕子京精神”说和“提倡先忧后乐精神”说。对《岳阳楼记》的这四种解读,都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提倡先忧后乐精神”说,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接受。体现读书人忧患意识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是全文的点题一笔,又是全文的灵魂和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