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病是什么症状(荔枝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网友提问:

“荔枝病”是什么?

优质回答:

没有时间,看这个几句话的简明版就够了:

荔枝病是指与吃荔枝相关的低血糖反应,也就是一种低血糖。严重的可以出现脑损害,甚至死亡。

需要澄清的是,这种低血糖反应并不是因为荔枝中含有高浓度的果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直接或快速转化成葡萄糖后间接X胰岛素大量分泌导致。

而是因为,荔枝中的糖可以抑制食欲,使得大量吃荔枝的孩子不吃晚饭而直接睡觉。

我们知道,夜间连续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空腹期原本就会出现血糖降低。但是,人体自身有维持血糖保持稳态的机制,就是通过分解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来生成糖,即糖异生,维持血糖水平,保证脑的需要。

荔枝在荔枝病发生中的作用是,荔枝含有两种毒性物质,次甘氨酸A和亚甲基环丙基丙氨酸,这两种物质已经被证明可以抑制脂肪的氧化,从而阻碍糖异生。

这样,夜间维持血糖稳态的保护机制遭到破坏,使得低血糖得不到纠正而持续发展。

我们知道,脑主要依赖于葡萄糖供能,持续严重的低血糖会造成脑功能和结构损害,发生脑病,甚至死亡。

因此,真正的荔枝病,基本上都是发生在孩子,尤其是营养不良的孩子;大量吃荔枝后,晚餐不再吃其他食物而直接入睡;凌晨3~9点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和脑病发作。

网传的有关荔枝病的信息基本上都是错误的。

预防荔枝病,关键有两点:一方面注意不要过量吃。另一方面,一定要让孩子吃晚饭,不要空腹入睡。

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知识的,可以继续阅读。

“荔枝病”是什么?

进入“荔枝季节”,吃荔枝得荔枝病的传闻挟“10个孩子因吃荔枝死亡”的巨大冲击力再次对互联网进行狂轰滥炸。

“荔枝病”到底是一种什么疾病?真的能死人吗?

“10个孩子因吃荔枝死亡”是真的吗?

这个说法来自于2000年发表在《广西医学》上一篇题为“小儿荔枝病 71例临床分析”的临床报道。

文中介绍了患病儿童都来自广西荔枝产区,发病前都有连日大量(每天1000~2000克)吃荔枝,并较少吃其他食物的病史,发病通常在凌晨和上午,表现为严重低血糖反应和低血糖脑病的症状。

化验检查患儿存在严重低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脑脊液化验没有脑炎的迹象。

作者认为是大量进食荔枝后大量果糖X胰腺分泌胰岛素导致的低血糖反应,或者荔枝核中含有一种抑制糖异生的毒素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MCPG)导致低血糖反应,发生的严重低血糖脑病。

果糖真的可以X大量胰岛素分泌?

“10个孩子因吃荔枝死亡”对网络的轰炸,炸出各路媒体和科普者的大量“科普”。

总体上,出镜的医生或营养师们的观点也是荔枝中大量果糖X胰岛素大量分泌而导致的低血糖。

比如,一份报道中,川大华西第二医院营养科临床营养师李心仪告诉记者,“实际上,荔枝病是空腹时大量食用荔枝,果糖转化成大量的葡萄糖,X胰岛β细胞分泌大量胰岛素,从而给肝脏传递错误的信号,引发的低血糖症,并非是荔枝中存在有毒物质。”

广东阳江市中医院医生也说:“其实就是‘低血糖症’。

荔枝糖分比较高,一下吃多了糖分不能马上代谢成葡萄糖,就会促使人体分泌较多胰岛素,但肝脏短时间不能把果糖分解成葡萄糖,就会导致低血糖,并不是荔枝中存在有毒物质。”

但是,这些医生说的似乎不是果糖的代谢。

真实的果糖代谢

事实上,果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并不直接引起血糖(葡萄糖)的升高。更重要的是,由于胰岛中并不存在负责转运果糖到组织的转运蛋白5受体,因此,胰岛并不接受血中果糖的X而分泌胰岛素。

就是说,果糖并不直接X胰腺分泌胰岛素。

这是果糖代谢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不同于全身组织都参与葡萄糖的代谢,果糖主要在肝脏代谢。其中,约17%转化成葡萄糖并以糖原形式储存,20~50%转化成葡萄糖释放进入血液,其他的转化成脂肪合成的代谢产物参与脂肪的从头合成——这也是长期大量进食果糖会造成肥胖、脂肪肝和其他代谢问题的关键。

但是,无论怎么说,果糖并不直接X胰腺分泌胰岛素。

果糖即使是转化成葡萄糖可以X胰岛素分泌,但是这个转化过程是缓慢的逐步释放的,也不会骤然导致血糖升高X胰岛素分泌瀑布。

因此,说荔枝含有大量果糖,直接或间接X大量胰岛素分泌导致低血糖的发病机制是错误的,是一种对果糖代谢缺乏真正认识的想当然。

而且,荔枝中果糖含量并不是最高的。比如,每100克荔枝总糖含量才15.2克,即使吃1000克荔枝,总的糖摄入也不过才152克。

很多食物总糖和果糖含量都高于荔枝。比如,每100克蜂蜜含糖82克,果糖41克,葡萄糖36克。

就是夏天常吃的西瓜,每100克含糖6.2克,其中果糖3.4克。如果吃半个中等大小西瓜(4公斤),糖摄入量也接近1000克荔枝。

但是,为什么没有报道因为喝蜂蜜和进食其他水果导致严重低血糖反应甚至死亡病例呢?

看来,“荔枝病”的发生另有隐情。

2014年印度荔枝产区穆扎法尔布尔神秘脑病大爆发

1995年开始,印度荔枝主要产区穆扎法尔布尔地区每年5~6月份陆续报道在儿童中发生一种原因不明的神秘脑病。到2014年,这种疾病大爆发,390名患病儿童中,有122人死亡。

这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大龄调查研究。很多作者将这种疾病与很多可能的病因联系在一起,比如,病毒性脑炎,农药中毒等。

最终,证据显示,这种疾病被锁定跟大量食用荔枝有关。

2017年4月发表在柳叶刀全球健康上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做了很好的调查,基本锁定了该病的元凶。

调查发现,患儿发病情况与广西医学上的病例报道类似,表现凌晨和早晨发病的严重低血糖反应和脑神经损害。

327名住院患儿中有204人(62%)血糖浓度低于70mg / dL。

重要的是,与对照组相比,患儿组发病24小时内吃过大量荔枝的相对风险高出9.6倍。

关键的发现是,发病者一个重要特征是,很多孩子不愿意吃或者直接跳过晚饭。

更关键的是,73份患儿尿样中的48份(66%)中检测到次甘氨酸A毒素,亚甲基环丙基丙氨酸,或两者都存在;而15分对照样本都没有检出。 80例患者中有72例(90%)血浆酰基肉碱异常,说明存在严重的脂肪酸代谢紊乱。

已知,次甘氨酸A毒素,亚甲基环丙基丙氨酸都可以抑制糖异生。因此,次甘氨酸A还素有降血糖氨酸的称谓。

在当地采集的荔枝样本中都检出了次甘氨酸A毒素,亚甲基环丙基丙氨酸。生荔枝中含量比熟荔枝更高。

从而,以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这种脑病与大量食用荔枝造成的低血糖有关。

发病机制上,并非荔枝中的果糖直接或间接X胰岛素分泌导致的低血糖。

而是,大量食用荔枝抑制食欲,导致跳过晚餐。这样,夜间空腹期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当低血糖发生时,原本身体通过启动脂肪动员的糖异生途径产生葡萄糖来维持基本血糖血瓶和脑的需求。

但是,由于荔枝中的次甘氨酸A毒素,亚甲基环丙基丙氨酸抑制了这种糖异生产生葡萄糖的途径,而导致了严重低血糖反应和脑神经损伤,甚至导致死亡。

至此,发生在印度荔枝产区荔枝收获季节这种神秘脑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荔枝病的谜底终于揭开。

2017年,柳叶刀论文发表的同月,美国FDA立刻就含“次甘氨酸A毒素”的西非荔枝果产品发布指南文件,建议扣留或拒绝进口次甘氨酸A毒素含量在100 ppm以上的西非荔枝果产品。

因此,我们所谓的荔枝病或应该称为“荔枝脑病”。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营养健康,在吃这一方面,应季的蔬果是我们再好不过的选择。现在这个时节,荔枝又出现在了大家的视线里。荔枝主要是在我国的西南、南部以及东南部,广东、福建一带栽培比较多。

每当这个季节,三月红、白糖罂、妃子笑等各品种的荔枝就纷纷上市,现在正是吃妃子笑最好的时节。但很多不知道的是,荔枝吃多了还会得一种“怪病”——荔枝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什么是“荔枝病”?

荔枝病是指某一类人X在食用大量鲜荔枝之后,会出现头晕、出汗、面色苍白、心慌、无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四肢冰冷、血压下降等症状。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症状呢?

在大量食用新鲜荔枝之后,机体胰岛素分泌过多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出现这类症状时及时口服白糖水即可,症状严重时应及时就医。

我们如何吃荔枝才是安全的呢?

对于安全二字来说,首选要做到的就是会挑。看颜色:无论品质再好的荔枝也没有颜色非常鲜艳不带有杂色的,大多数的都会红中带绿、红中带白或者是浅红色和暗红色不一,这一类的荔枝往往都是比较新鲜的。那种看起来“颜值”非常高的,可能是经过人工处理过的。

在选购时要选择果皮水润的,如果果皮发干发脆,那么可能是储存时间比较长。荔枝外表的鳞片给我们的选择提供了很好的帮助,鳞片龟裂程度密而小可能生长周期较短,如果是龟裂较大又相对规则,这一类的口感就会好一些。

在挑选的时候注意荔枝柄和果皮的交界处,这里往往是虫子最喜欢的地方,X时细心观察,避免买到虫害果。还要记得在X是记得闻一闻味道,自然成熟的新鲜荔枝会有一股淡淡的荔枝清香。

如果是闻不到味道或者是闻到有酸败和酒精味,这样大多是存放时间久,变质的荔枝;要是闻到一股化学气味,那很可能就是经过“化妆”的荔枝了。

其次就是要会吃了。食用之前记得用水清浸泡,将荔枝洗净。其次不要大量的食用荔枝,每次200-300g为宜;建议在食用荔枝的时候不要空腹食用,最好是在饭后半小时食用,如果有糖尿病等慢X人X还是要慎重食用。

其他网友回答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描述的是网购达人杨贵妃从生鲜超市订了一份荔枝,看到快递小哥来送货时的激动心情。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记录的是吃播主苏轼虽然被BOSS从“全国吃货APP”下放到“岭南本地吃货APP”,但仍然怀有一颗豁达之心:如果每天都能吃到荔枝,平台小点也无所谓。

以上虽是对两句诗句的歪解,但却可以看得出荔枝确实受到人们的喜爱——荔枝的甘甜,另人回味无穷;荔枝的鲜美,让人望眼欲穿。水嫩的果肉,像那美人的双眸晶莹剔透;如玉的色泽,似那美人的双手X可破。所以,无论是幸福爆棚的杨贵妃还是郁闷遭贬的苏东坡,都对荔枝有着不一般的喜爱。

既然荔枝这么好吃,可以多吃吗?答案是不可以的。因为大量吃荔枝有可能得荔枝病。荔枝病指的是一部分人在大量吃鲜荔枝后,出现头晕、出汗、面色苍白、乏力、心慌、口渴、饥饿感等症状。严重的情况可能会发生四肢厥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还可能出现昏迷。

说的这么恐怖,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荔枝病呢?这是因为大量吃鲜荔枝后,身体会分泌过多的胰岛素,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从而产生低血糖反应。荔枝肉中含有大量的果糖,少部分葡萄糖,果糖能X胰导素分泌,然而我们身体能利用的糖类是葡萄糖。因此,在短期内摄入大量能够X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的果糖后,却没有及时补充能够升高血糖的葡萄糖,因而导致低血糖的发生。而且,在空腹的时候大量吃荔枝摄入果糖,会抑制肝脏产生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所以,美味不可多得。要想吃得健康,切记不要空腹吃荔枝,更不要大量吃。而且对于平时低血糖及患有糖尿病人应当谨慎,不宜进食。

其他网友回答

荔枝营养又好吃,苏东坡有“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叹。可是,荔枝虽好吃,但如果食用不当,可能会得“荔枝病”。

下面来解释一下“荔枝病”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荔枝病”

其实简单地说,就是当我们一次大量食用荔枝或连续食用过量荔枝,发生突发性低血糖,这便是荔枝病。

“荔枝病”发病原因

荔枝明明糖分很高,为何吃下去后会导致低血糖?

一方面,荔枝虽含有大量的果糖和葡萄糖,但人们在空腹时,本身血糖就处于较低水平。

此时大量进食荔枝,在短时间内,血糖迅速升高,X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又会加速葡萄糖的利用和抑制葡萄糖的生成,反而可能引起血糖一时降低过多,造成低血糖反应。

另一方面,荔枝种子中含有α-次甲基丙环基甘氨酸,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且多食荔枝影响食欲,减少了其他食物的摄入,可导致体内贮糖减少,而脂肪及蛋白质又未能及时分解补充使血糖骤降而发病。

如何预防荔枝病?

首先,不要空腹、久饿的时候吃荔枝;其次,不要暴饮暴食、一次吃太多荔枝。

得了“荔枝病”如何缓解?

荔枝病,轻微的症状是面色苍白、手脚发凉、口干、出虚汗等,极个别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惊厥、昏迷等危险情况。

对于病情较轻的人,可以通过喝一点糖水,或吃几块水果糖,来缓解低血糖症状。如果病情较重,需要及时到医院,通过静脉输液、口服葡萄糖等方式治疗。

(网络图,仅供参考)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长沙市中医医院 药剂科主管药师 国家二级营养师 唐吉

其他网友回答

每到夏季六七月,都是荔枝好季节,市面上大量多种多样的荔枝让人垂涎,放在冰箱里稍微冰一下再吃更是为夏天增加了一丝清凉,但是我们需要警惕“荔枝病”,真的可能威胁生命,曾有报道称,印度曾有百余名儿童疑似因吃荔枝身亡,曾有研究称,荔枝含有毒素,空腹食用加上高温可能引发脑炎。究竟什么是荔枝病?荔枝病有哪些表现?我们该如X享受荔枝美味的同时,又能保证健康呢?

什么是荔枝病?

荔枝病是空腹时大量食用荔枝,果糖转化成大量的葡萄糖,X胰岛β细胞分泌大量胰岛素,从而给肝脏传递错误的信号,引发的低血糖症,并非是荔枝中存在有毒物质。人们在空腹时,本身血糖就处于较低水平,此时大量进食荔枝,在短时间内,果糖转化成大量的葡萄糖,X胰岛β细胞分泌大量胰岛素,从而给肝脏传递错误的信号,因此,人就出现了低血糖的症状,例如说恶心、乏力,甚至高热、X、昏迷等。

荔枝病有哪些表现?

主要表现为低血糖症状,多于进食荔枝后次日清晨突然发病,出现头晕、出汗、面色苍白、乏力、嗜睡、心悸、肢冷,有的患儿有饥饿感、口渴、肢痛和腹泻。严重者突然昏迷,惊厥,血压下降,呼吸哀竭,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实验室检查示低血糖。

如何安全吃荔枝,避免荔枝病?

1、荔枝要充分浸泡和清洗,去除荔枝壳表面的保鲜剂以及农药。

2、不要空腹吃荔枝,最好是在饭后半小时再食用。

3、推荐荔枝一天的量为150克,也就是7-8颗荔枝。

4、特别喜欢荔枝的朋友也一天也不应该超过300克。

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孩最好一天不超过150克。因为小孩的肝脏的合成功能弱一点,果糖转换为葡萄糖的能力也弱一些,其次小孩的发病更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