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里,杨修之死和马谡之死有什么区别?
优质回答:
从本质上讲,这俩货没有任何区别。都是X装死的。说的文雅一点,就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他们都是极端自负的人,好X乐此不疲是两人的共同特点!
世界上有一种人特别招人烦,就是特别喜欢显摆自己的小聪明,好像哪哪都有他,什么他都懂,什么他都看的透透的。你的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是不是特别招人烦?
杨修就是这种人中的极品奇葩。显摆小聪明,这种智力上的优越感,是他生命中最大的乐趣。
这样性格的人,越聪明越招人烦。杨修极度聪明,所以极度招人烦。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曹操面前耍小聪明,最后终于让曹操烦透了,把他搞死了。
马谡其实和杨修是同一类人。
他也特别爱显摆聪明。但他更高级一点。他是在出谋划策的时候,处处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独道见解。越标新立异,越显得他高明。
诸葛亮经常与他交流探讨。可能是由于诸葛亮自己过于谨慎,反而对马谡的一些独道见解非常欣赏。由此更增加了马谡的自负。
当他在街亭独挡一面的时候,自负到了顶点,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固执己见,然后全军覆没。
杨修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显摆小聪明,真的跟招人烦!
马谡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自以为是,志大才疏是最大的悲哀。
其他网友回答
没有实质区别,都是政治牺牲品!!
有人说,杨修之死,是死于聪明;这句话其实只对了一半,他的死,聪明确实占了一定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政治”;因为曹操立曹丕为太子后,顾虑到曹植的势力太大,将来势必与曹丕争权夺势,会成为后患,祸及曹魏;于是曹操下定决心,要X曹植的势力,所以曹植身边的心腹谋臣,就倒大霉了;然而,曹操的首选,就是杨修;为什么呢?第一,杨修是曹植身边最聪明、最有才能的谋臣;第二,杨修是袁绍的外甥;所以曹操第一个要杀的必须是杨修,留杨修在,必定会翻起巨浪,祸及曹魏;——杨修就是一个政治牺牲品
马谡的死,大抵也差不多;由于诸葛亮任人唯亲,破格提拔马谡为先锋大将,忽略了一干老将的存在;所以当马谡兵败后,诸葛亮必须给出一个交代,杀马谡以谢众;他为什么要“谢众”,因为当初讨论先锋大将的时候,呼声最高的是魏延、吴懿这两位老将,但诸葛亮没有采纳,破格提拔了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如果马谡打了胜仗,魏延等人无话可说,但是,马谡偏偏是打了败仗,所有人都会出来指责诸葛亮,X情汹涌,众怒难犯,诸葛亮只好斩杀马谡,用以平息众怒;实际上,诸葛亮的内心,压根就不想杀马谡;
为什么要说马谡是政治牺牲品呢?
原因很简单,蜀国三大派系政斗尚未完结;诸葛亮违背众意提拔马谡为先锋大将的目的,是增强自己的心腹力量;而马谡本人,与“演义”中截然不同,马谡没有主动X,他的先锋大将,是诸葛亮直接委任的;所以马谡究竟想不想做这个先锋,我们还不得而知;
然而,马谡我们都知道,只是一个文官,没有带军治军的经验;换句话说,马谡压根就不会领兵;诸葛亮放着一干老将不用的目的,非常明显,培养心腹,增加政治力量;魏延是刘备的宠信,吴懿是刘备的大舅哥,诸葛亮肯定不可能重用;
所以马谡,跟杨修差不多,都是政治牺牲品;这个没有统军经验的人,是被诸葛亮推出去的,推到了最前面,死亡的边缘;让他去与身经百战的张郃正面抵敌,怎么可能成功?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当中,杨修和马谡隶属于不同的政治团体,杨修是曹操的谋士集团成员,官至丞相府主簿。而马谡是刘备的谋士集团成员,官至诸葛亮的参军。这两位的结局都是被杀,曹操杀了杨修,诸葛亮杀了马谡。
杨修和马谡之死,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是“因才而死”,但是这两个人的死个根本原因完全不同。
我们先分别了解一下这两位才子都是因何而死,通过他们的死因就会得出两位才子的完全不同的死因。
杨修之才和杨修之死
杨修的出身显赫,世代簪缨之家。从他的太祖爷杨震到他的父亲杨彪,杨家四世太尉(注意,是汉太尉)。杨修本人则是才华出众,深受曹操的喜爱,被任命为主簿。《三国志》《曹植传》记载:“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从这两段记载来看,杨修是一个既有才又有能的人才,所以“军国多事,总知外内”,也就是说无论是军事还是政事,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杨修都是应对自如,不仅是曹操喜欢他,大家都喜欢他。
关于这一点,史书上也有记载:“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从太子到百官,巴结他的人真不少。
《世说新语》当中记录了杨修的几个睿智,机敏的故事,比如“曹娥碑”的谜底(绝妙好辞)其才思敏捷高出曹操三十里;“活”和“阔”的联想猜透曹操心思(曹操在们X一“活”字,杨修马上猜出曹操嫌门太大);以及看见点心盒上曹操写的“一合酥”便分而食之(“一合酥”乃“一人一口酥”),及至从曹操亲定的军中口令“鸡肋”,判断曹操要退兵。
其实,这些故事都围绕的是杨修的一个并不具有大智慧的“猜字和拆字”的小聪明的缺点来说的。
《三国演义》当中,杨修死于他的才气外露,死于他的小聪明,归根结底是死于曹操对杨修的嫉贤妒能,这是很没道理的,曹操对人才的包容在三国时期是独一无二的。
从《三国志》和《曹阿瞒传》的记载和总结来看,杨修的死其核心是以下三个因素:
第一,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三国志》也就是说杨修太有才,但他是袁术的外甥,曹操怕他早晚会被判自己,所以找了个罪名就把他杀了。
第二,杨修参与了曹丕和曹植之间的“夺嫡之争”,支持曹植并帮助曹植数次通过了曹操对曹植的考验,使曹操立嗣的天平曾经向曹植倾斜,但是因为曹植日语狂妄,逐渐为曹操厌恶之后,曹操迁怒于杨修,这也是一个因素(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
第三,杨修的家族和曹操的政见有较大分歧,特别是杨修的父亲杨彪对曹操的所作所为颇为不满,这也是杨修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看,杨修之死,死于政治纷争的因素更大一些,仅仅是抖几个小机灵是不会招来杀身之祸的,曹操没那么小心眼。
马谡之才和马谡之死
马谡的家世肯定是不如杨修的,他属于地方门阀势力的后代,马谡一共五个兄弟,个个都挺有名气的,人称“马氏五常”。
马谡是五兄弟当中最小的,也是最聪明的,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
丞相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让马谡担任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军事谋略,从白天直到黑夜。
对于褚葛亮对马谡的赏识和重用,刘备是不以为然的的,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马谡是被刘备单独提出来请诸葛亮注意的: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似乎是没当回事,照样把马谡当做接班人培养。
马谡之死,是一个“著名事件”,可以说是到了“妇孺皆知”,戏曲当中关于马谡之死的剧目相当的经典,京剧当中的著名剧目系列剧《失·空·斩》也就是《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把这件事说的挺清楚,马谡之死就是因为盲目自大,不听劝阻,一意孤行,不仅招来杀身之祸,还断送了诸葛亮的北伐希望,让诸葛亮被迫弄险,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才不至于全军覆没。
历史记载当中,严格的说仅《三国志》当中对马谡之死的结局就有三种说法:兵败后潜逃隐姓埋名不知所终;失街亭后被抓后死于狱中;失街亭后被押回成都处死。
可见“挥泪斩马谡”和“空城计”的可信度还是值得怀疑的。
其实,马谡之死,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诸葛亮的识人不明和用人不善。事实证明,马谡此人的确是不堪大用,诸葛亮把守街亭的重任交给马谡,说明诸葛亮的眼光真的和刘备有差距,不仅仅是马谡,诸葛亮看上的“人才”,水份往往很大,比如后来的姜维。
马谡此人并非完全浪得虚名,作为一个高级参谋或者高级幕僚,马谡还是很合格的,如果诸葛亮用人得当,能看清马谡的致命短板而用其所长的话,也许马谡不但不会死而且很有可能真的成为诸葛亮的好帮手。
某种意义上讲,马谡是被诸葛亮推上了死亡之路,但是诸葛亮对此事后似乎也有所自责。
杨修和马谡都极具才气,杨修的才智要高于马谡,杨修是政治博弈的牺牲品,而马谡则是诸葛亮用人失误的牺牲品。
其他网友回答
两个聪明尽显于外的家伙,不是保国卫家之士。虽死不足为惜。
其他网友回答
还是有区别的杨修是真的有才什么都预料得到不过就是太过高调喜欢显摆自己的才能不给bs面子,马谡那种就是一个死读书的不懂灵活运用的,也喜欢显摆但是与杨修有点区别就是他显摆的东西都是每个人都懂的只是没说出来的那种,什么“攻心为上……”就你一个人懂么还说出来搞得自己很高大上一样,稍微有点脑的跟着诸葛亮一起打天下的人都能猜透的,赞他几句就飞上天了,说什么军师都得听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