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谋士贾诩是真聪明?还是狠毒谋士?怎样评价合适?
优质回答:
贾诩此人的前期属于哪种知识越多越X的人,纵然他绝顶聪明,因为是路线错误。董卓够X了,董卓的死党也不是好人。当坏人李傕、郭汜、张济、樊绸穷途末路时,是这个贾诩鼓动他们X,杀上长安为董卓报仇,后来侥幸成功,使汉室天下又一次沦为劫难。虽然他也曾对李、郭劝阻弃恶,但造下的X终是无法弥补。后宛城辅张绣助纣为虐,因为一个寡妇又一次再反,害得曹操春梦夜惊,赔上了儿子、侄子和猛将典韦。后归曹操,先期也无作为。后来助曹丕夺嫡成功,倒是坑死了曹植与杨修。纵观其人一生应是过大于功,虽然谋略过人,老奸巨猾,算无遗策,终归符合毒士的角色。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中贾诩的形象还是跟真正历史比较接近的。贾诩是真狠毒,但也真聪明,二者并不矛盾。
下面我们分别阐述贾诩的聪明和狠毒之处:
一、算无遗策、智计无双
1、年少时
《三国志》记载了他年少时的一则故事:贾诩外出路遇叛乱的氐人,和他同行的数十人被氐人抓获。贾诩说:“我是段颎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氐人,叛氐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修好,而其余的人却都被杀害了。从这件小事上,就可见他处变不惊,机智灵便的性情。
2、为官时
贾诩先是在董卓处为讨虏校尉,董卓被杀后,贾诩献计李傕、郭汜二人率领残军昼夜兼程,攻克长安后,二人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东汉小朝廷,转眼又陷入混乱。
凉州军团重新控制长安后,李傕、郭汜等人因争权夺利又开始自相残杀。面对这一情形,贾诩果断投奔张济的侄子张绣。张绣对他“执子孙礼”,贾诩也倾力辅佐他。
再后来,曹操三次X张绣,贾诩曾两度设计打败曹操,袁绍与曹操官渡之战前都极力拉拢张绣,最终贾诩劝说张绣归附了曹操,这对曹操取得官渡决战的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之后,献离间之计,成功瓦解马韩联盟,一举平定关中。赤壁之战发生前,劝说曹操养兵X,再图江东。可惜曹操不听,失败之后,曹操还在感叹“郭嘉不在”。
二、为私利,枉顾天下百姓
贾诩在怂恿董卓旧部祸乱长安时,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生存,为了自保。一旦李傕、郭汜等人放弃兵权,作鸟兽散时,作为其中的一员,贾诩自然也难以独存。或许可以从此隐姓埋名暂且苟活,但是他的政治前途就几乎断绝了,这是贾诩不能接受的。
于是,为了自己,贾诩提出了那个祸国殃民的计策。李漼和郭汜,都是纯粹的武夫,有董卓的野心,却没有董卓的本事。本来,在董卓迁都时,长安附近还有着上百万百姓,可是三年之后,当汉献帝离开长安之时,由于天灾,更由于战乱,百姓几乎都X了,而这一切都要归咎于贾“毒士”了。
结语:
贾诩生逢汉末乱世,纵观其政治生涯,虽不乏起伏曲折,却能以高位、高寿善终,这与其遇事奉行自全之道关系密切。他就是计出必成,从不失手的智者,也是为了自身利益心狠手辣的毒士。
其他网友回答
赏析 曹操立下遗嘱,不久与世长辞。时年66岁。后人有《邺中歌》,以高度凝练的笔墨述说了曹操的一生。诗作者读懂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复杂的性格。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恰如冥飞《古今小说评林》:“书中写曹操,有使人爱慕处,如刺董卓,赎文姬等事是也;有使人痛恨处,如杀董妃,弑伏后等事是也;有使人敬佩处,如哭郭嘉,祭典韦,以愧励众谋士及众将,借督粮官之头,以止军人之谤等事是也。有曹操之机警处,狠毒处,变诈处,均有过人者;即其豪迈处,风雅处, 亦有非常人之所能及者,。盖煮酒论英雄及横槊赋诗等事,皆其独有千古也。”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这联诗概论曹操勃兴。曹操攻破袁绍后,以邺城为都城。邺城是魏都治所,因此曹操进位魏公,魏王,以及曹丕X号魏,皆本于此。左思《三都赋 魏都赋》说:“兆朕振古,萌柢畴昔,藏气谶纬,閟象竹帛。迥时世而渊默,应期运而光赫。暨圣武之龙飞,肇受命而光宅。”意思是:祥瑞的兆头早已显现,魏都之嘉兆本于往古。气数存在谶纬之内,预兆藏于竹帛之中。经过悠远的沉静,终于应运而大放光辉。到了魏武帝时代,始受天命而一统四方。地灵人杰。 “雄谋韵事与文心。” 曹操凭借自己的文才武略,独立不倚,豪爽诙谐,多谋善断,吸引了大批人才,以曹洪,曹仁,曹休,夏侯敦,夏侯渊,夏侯尚等一批世家子弟为骨干,武有张辽,乐进,张郃,徐晃,典韦,文聘,庞德等上将,文有荀彧,郭嘉,贾诩,钟繇,华歆,刘烨等谋臣,还汇聚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建安文士,人才济济,昭炳日月。这是他在X雄竞争中事业发展,以少胜多,由弱转强的基本。曹操出身并不高贵,但其英雄气质,豪气夺人,刚而凌下。 “出没岂随人眼底?” 曹操是一代天骄,“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以雄才大略,赫赫功绩,狡诈权变,残忍自私,雄中有奸,奸中有雄,奸和雄总是互相X着,“遗臭流芳本一身”,构成了曹操活生生的性格。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 曹操定邺城为王都,铸金虎,铜雀,冰井三台,飞阁凌空,层楼承天,浮桥相通,既起伏有致,变化多端,又互为一体,气势宏伟。不仅楼阁亭台大有皇家风貌,而且魏都还设置百官。名义是汉家天子之臣下,而实权凌驾于皇帝之上。“安有斯人不作逆”可毕竟曹操没有当皇帝,“小不为霸大不王”,无论权势大小,既不做霸主,也不做皇帝,他曾表示:”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 此诗前半部分从整体上该概括了曹操一生的气质,性格,才能和功业,突然笔触一转: “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 此二联落笔在他临死之前,两个细节上:一是“向帐”:晋 陆机《吊魏武帝文并序》所记:曹操临终对季豹说:“吾婕妤伎人,皆著铜爵(雀)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穗帐、朝晡上脯之属,月朝十五,辄向帐作伎,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另一是“分香”:“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赐诸侍,且嘱曰:“吾死以后,汝等须勤习女工,多造丝履,卖之可以得钱自给。””这便是诗中所说的“向帐”和“分香”两件事。此诗前一部分大开大阖,写曹操大雄大奸;后一部分集中一点,写曹操小情小意,临死流露出普通人的儿女情感。 对后一点人们多有议论,元 马致远《庆东原》一曲说:“夸才智,曹孟德,分香买履纯狐媚。”宋 刘子翚《过邺中》诗说:“遗恨分香怜晚节,胜游飞盖尚高情。”不管人们如何评论曹操临死流露出的这一情感,是真是假,是美是丑,往往说不清。因为人们总是习惯用一种模式去衡量大人物,其实伟人也有 世俗的一面,人性,人情的一面。“分香”这一细节的深刻性就在于它刻画了与一代奸雄相联系的另一面,这才是曹操,一个完整的曹操。 此诗的最后,笔锋一转,对后人说:“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古人何谓“书生气”不可知,以我们今天的认识来看,“书生气”是指死板,僵化,教条,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分出必然和偶然,仿佛偶然一定要反映必然,必然也一定要蕴涵在偶然之中,其实假象,巧合也是偶然的东西,并不一 定都是必然的反映。“分香”虽是曹操的举止,但这不一定就是奸雄本质的暴露,也许就是特定场合下人之常情的流露,何用深究。 (本文摘自《三国演义诗词鉴赏》郑铁生 著 新华出版社 本人上传时为了楼主阅读方便略有改动)
其他网友回答
不得不承认,贾诩形势判断一流、战略决策精准,顺势而为,果然毫不费力。
但不知道为什么,贾诩的形象在我心中总是那么淡淡的,一逝而过,总感觉缺了点什么。也许是因为在他身上多了几分随波逐流,少了几分梦想追求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