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直哭闹不停的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停哭闹的孩子怎么办)

网友提问:

孩子哭闹不停,你一般会怎么做?

优质回答:

谢谢先生邀请!小孩子不听话、哭闹全是家长的错,X期母亲脾气暴躁、饮食起居不规律不健康、母体遗传疾病、家族病史等等都与小孩子多动、不听话、哭闹有关系。

X脾气暴躁小孩子也一样,别自以为是小孩子啥都不懂,宝宝门清只是不会表述自己而已,宝宝不听话就是埋怨家长不理解他,或是家长没有读懂他的心愿,哭闹就是反抗家长的无视和不理解。

只有少数小孩子是在向家长宣泄:我不舒服,想要宝宝听话,家长自身必须以身作则,制定家风家法,家长带头以身试法,家长做错了事同样受罚。

宝宝是个独立的个体,她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思维方式,家长少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宝宝,那样做非常愚蠢,想要宝宝不哭闹,家长必须读懂小孩子的心语,自己生的宝宝在想什么都不知道,就不配为人父母。谢谢!祝健康快乐!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1至3岁的小孩哭闹一定是身体不舒服,用排除法,渴了饿了缺钙还是穿的多,四肢是不是受伤,被子是否太重都可能哭,别打孩子。

其他网友回答

晚饭后带着儿子在小区里散步,路过便利店门口,看见一个小女孩,扯着妈X衣角,一边哭一边试图把妈妈往店里卖糖果的地方拽。

妈妈起初站着不动,几番劝导无果后,突然挣开女儿的手,一言不发,转身快步离开,很快就消失在拐角处。

发现妈妈真的“消失”了,小女孩怔了一下,马上冲出来,边撕心裂肺地喊着“妈妈,妈妈……”,边朝着妈妈离开的方向疯狂追赶,哭花的X上,恐惧清晰可见。

看着小女孩踉跄的身影,儿子说:“她妈妈不要她了。”

和那个小女孩一样,儿子并不能理解,这只是妈妈建立规则的一种“策略”,他们感受到的,只有被抛弃的深深的恐惧。

在这场控制权的角逐中,妈妈仅用一个决绝的转身,就轻松赢得胜利。

每一位父母,都曾被孩子的哭闹“要挟”过。

在《妈妈是超人》中,X舒的育儿方式曾被网友们质疑,说她“不懂教育,溺爱孩子”。

女儿不想吃饭要吃冰淇淋,一哭,就给;不肯睡觉,对妈妈又踢又打,一哭,就抱;不想上幼儿园,一哭,差点抱回去。

聪明的孩子,从此知道自己拥有了一招制胜的“法宝”,只要不停地哭,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X舒的一再妥协,让女儿米娅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出现各种任X,甚至面临被幼儿园退学的风险。

妥协、溺爱,造就的很可能就是一个个任性的“熊孩子”,甚至“巨婴”。

不想被孩子的哭闹要挟,却又不能妥协,不能打骂,于是很多妈妈们采用了一个看似有效的办法:不理会,直接走掉。

孩子在家哭闹,走开,别理他,哭累了自然停了;

孩子在外面哭,走开,别理他,发现大人不见了自然就跟上来了。

就像那个索要糖果的小女孩,妈X消失,让她再也来不及去抓心心念念的糖果。

这种冷暴力的处理方法,和前几年大热的“哭声免疫法”一样,简单、直接。

可是近年来“哭声免疫法”给孩子心理带来的损伤,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所验证。

最直接有力的证据,便是“哭声免疫法”的教育理论依据的提出者——美国行为主义专家华生,他的孩子在这种冷漠的养育方式下,大儿子自杀身亡,二女儿多次自杀,小儿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舍勉强度日……

孩子用哭闹来要挟妈妈,可妈X突然消失,何尝不是对孩子的一种威胁?失去妈X恐惧,比起孩子的哭闹,杀伤力更大。

也许,孩子会很快停止哭闹,会变得“很乖”,却并不是因为学会了规则,而是因为“妈妈不要我了。”

经常陷入这样的不安和恐惧中的孩子,内心始终缺乏安全感。

曾经,对我的女儿,我也用过同样的方法。

大约从三四岁起,女儿就开始变得爱哭,去超市要买各种玩具,即使家里已经有一大堆类似的,被拒绝后撒泼哭闹,我转身就走;

晚上不肯睡觉,把她放到卧室外,我把门一关自己上床;

每次只要我用上这一招,女儿很快就能停止哭闹,即使忍住抽噎,也会乖乖地配合。

女儿越来越懂事,我也暗自欢喜。直到有一次独自跟着X去旅游,回来后X对我说:“这孩子太让人心疼了,小小年纪,总是小心翼翼,生怕不能讨好所有人。”

我才猛然醒悟,我的这种粗暴冷漠的教育方式,一直在伤害着女儿渴望爱的小小心灵,让她变得如此敏感脆弱,谨小慎微,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或许在我一次次的离开以后,女儿早已明白我只是“吓唬”她,但她仍然害怕,万一哪一次变成了真的,万一我真的抛弃了她,因为害怕这个万分之一,她宁愿一万次妥协,永远做一个懂事的乖孩子。

在这场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中,父母以爱作为武器让孩子放弃抵抗,然而,这是一种有条件的爱。

著名教育家尹建莉在《X的孩子最自觉》中说:

有条件的爱,其本质是自私的——那么大人教给孩子的正是自私。

也许,有的孩子在经过几次吓唬以后,明白妈妈只是假装消失,不再害怕,但是孩子与父母之间亲密的信赖已经被破坏,你接下来的所有教育方式,都会大打折扣。

与父母的联结,是孩子感受爱的重要途径,当孩子哭闹时,父母的离开,对孩子情绪和需求的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直接斩断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爱的联结。

对于孩子来说,无回应,即是绝境。

我们都知道,当孩子为了某些不合理的需求而哭闹不止的时候,正是我们为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的最好时机。然而对父母而言,难的不是教给孩子规则,而是同时给予爱与规则。

李玫瑾教授说,对待哭闹的孩子,“四个不要做只做一件事”:

不要打,以大欺小,不公平;不要骂,会给孩子不好的示范;不要说,孩子正闹情绪,听不进去,说的多会让孩子以为你在求在哄他;

不要走开,因为走开就成了单独禁闭,那叫惩罚,没有教育意义;

只做一件事,就是一定要陪伴他,告诉他:这样做不对,你要闹就闹吧。等孩子情绪完全平复以后再进行沟通交流。

陪伴但不妥协,让孩子知道,你爱他,但对于他的要求,答案是“不”。

贾静雯对女儿咘咘,正是采取了这样的教育方式。

在一次临睡前,咘咘不肯睡觉,吵着要出去吃苹果。贾静雯平静地说“不可以”,在咘咘出去之前把门关上了,咘咘委屈大哭。

贾静雯对咘咘说:“不行,你哭也没有用。”仍然坚持不开门,然后静静地站在咘咘的旁边。

咘咘哭了一会,渐渐安静下来,贾静雯抱起咘咘,温柔安慰,咘咘很快躺到床上安然入睡。

温和而又坚定的正面管教方式,让孩子虽然被拒绝,但仍然可以感受到联结,感受到爱。

只有无条件、有原则的爱,才是孩子成长最需要的心理营养。

有时候,孩子对某一件东西的执着,并不只是单纯想要这个东西,而是为了证明父母对他的爱。

就像失去拉线四处飘荡的气球,需要寻找着落点。于是通过一次次的任性耍赖,来试探和证明自己被爱。

这时在孩子心里,自动生成了一个公式:我要什么,你给我什么=你爱我。于是每次哭闹时父母的陪伴,就变得至关重要。

孩子越是哭闹,越是不能视而不见。

曾经看过一则短片《我需要你,妈妈》,视频中的每一位孩子,都在说:妈妈,我需要你。

我要我想要的,当我想要的时候;

我看上去什么问题都没有;

我需要你告诉我怎样与人分享自己的挣扎;

我总在考虑别人之前先考虑自己……

高兴、迷茫、悲伤、怨恨,所有的这些时候,我都需要你。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企图控制你的时候,正是他最需要你的时候,请你用爱的方式告诉他:规则也是爱的一部分。

爱和规则,请一同给予他,不要离开他。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多陪伴孩子,能让孩子懂事听话,为此我拍了一期视频,您可以看看,不妨试一试!

其他网友回答

哭也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对家长来说,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很重要。

面对孩子发脾气,与其对他说「你不该发脾气」「别闹了」「别哭了」「本来就是你不对」,不如说「我知道你很难过」「你是不是很生气」「如果是我,也会像你一样很伤心的」这样的句子管用。

引导孩子描述情绪

先帮助孩子确认自己的情绪,并借助同理心表示对孩子的接纳和理解。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一句「我知道」的同理,能让孩子的潜意识浮出表面,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后,理智脑开始慢慢恢复工作。

引导孩子分析原因

引导孩子分析情绪,将发脾气的理由说出来的过程,就是帮助孩子进一步强化理智脑的使用。

比如,孩子因为积木倒塌而发脾气。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分析情绪:「感到很伤心,是因为积木全部塌了吗?还是因为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搭好,感到很气馁?」

「不过,妈妈看到你都搭了4层高,觉得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引导孩子反思行为

最后,引导孩子反思,孩子发泄情绪的行为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

比如,可以询问孩子:「发脾气把积木全推到地上,这样还能继续搭积木吗?下次你在地上搭积木,是不是就不会掉到地上而捡不起来了?」

还可以告诉孩子,发泄情绪只要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破坏物品都是可以接受的。

有耐心的父母,才能教育出有耐心的孩子。父母平和的态度,是孩子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