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六七十年代,国人的衣服有什么特点?农民都穿什么?
优质回答:
我经过了那个年代,六十年代穿的纯棉布,穿着很舒服,冬保暖夏吸汗易散热,但颜色单调,大多白黑蓝棕黄色,印花布称花洋布,农村很妇女自纺棉制布,称为土布,土布厚实耐用,自染色,虽不精致但都喜欢穿,很舒服,那时没缝纫机,都是手工缝制的,心灵手巧的媳妇自己缝制,有的请裁缝到家做衣服。进入七十年代,国家引进了成套化纤技术和设备,生产的他纤布有的确良,滌纶,的卡等布料,并且有各色各样的精美花布,这时人们穿衣问题大大改观,但化纤布最大缺点不耐火,不吸汗,不保温,最大优点牢实,经久不烂,还是很受欢迎的。
其他网友回答
原创:
一:想当年:我的家乡在偏远的山区里的小山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生活困难,能生活着是重中之重。对衣服来说,只要能保温暖遮羞体足也!
二:想当年:我们村的男性:少年,青年,壮年,中年人父,老年爷爷外公。出来进去一张皮,出来进去穿的衣服大部分都是手工纺织的粗布棉衣,颜色不外乎黑,白,蓝色。裤子没有前开叉的,都是大裤裆大裤腰的单棉裤,对襟单衣棉衣,自己手工做的圆圆的扣子和扣鼻!
三:想当年:我们那的女性,少女,妙龄女子 ,年轻X,中年妇女,中年人母,老年奶奶外婆 。出来进去穿的衣服,不外乎黑色,白色,蓝色,花色,格子衬衫。上衣单衣棉衣都是大襟的,衣扣都在手臂下方。裤子都是直统裤或偏开衩裤子!更没有当今世界的各型各款各色的内衣X。想当年为了遮羞,为了不露山不露水不露声色,妙龄女子都会用传统的一条一米来长,宽十来公分的胸布,把自己的突出部位用胸布拉紧,越紧越平越好。少微突出一点,就怕被人耻笑,自己也不好意思出门。那像当代的女人:不露山不露水不露声色不突的话,就不好意思出门。就会去X大号的,厚实的,突出重点的,不显山不露水不突出重点,都不好意思出门,就好像不是新时代的新女性!
四:想当年生活比较困难:一般都是:大人们的衣服穿破了,修改一下让孩子们穿,哥哥的衣服破了修改一下让弟弟穿。姐姐的衣服穿破了修改一下让妹妹穿!
五:想当年的衣服:穿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等衣服确实烂的不能再穿,不能再补了,那也舍不得丢掉。可以做布鞋,做鞋帮,挪鞋底!
六:想当年:全家人的衣服鞋子,都是母亲手中线,熬夜到三更,一针一线缝,全家鞋和衣!
七:想当年:我们偏远山区农村生活的清苦,现在的年轻人,是很难想象很难接受很难理解的。想当年农村没有经济来源经济收入的。准许养带毛的除了两条腿的鸡鸭鹅之外,四条腿带毛的家畜如猪羊是不准许养的。自家养几只鸡,鸡下的蛋舍不得吃,也是不能拿街上买的,如果去卖钱也会招惹是非,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事的!
八:想当年:很多过年没钱买肉包饺子吃,过素年的。每逢过年前几天,生产队各家各户出一个劳动力,半夜偷偷担着提前砍好的,百余斤重的干柴火,到十多公里外的街上卖给公社食品站,烧火烧开水退猪毛用。一担百余斤重也就卖四X钱,天亮前必须赶回生产队。反反复复几次,到年三十前夜晚,偷偷X开会按工分按人头公平分钱,每家分得十来元左右。第二天全村每家每户都兴高采烈的结伴去赶集,办年货,过大年,色饺子,放鞭炮。全村人欢声笑语,喜笑颜开,欢天喜地。年初一吃过年早饭,小孩子,晚辈的成年人就开始空着手,到各家各户长辈家拜年去了,净说些好听的话,大吉大利的话:X大娘,叔叔婶婶,爷爷奶奶,拜年问安问好。然后都会得到一大把爆米花,一个糖果等奖励。然后再到下一家,一家一家的拜。一个村子拜下来也要小半天,丰收也是满满的,口袋裤兜也都装得满满的!
九:当今社会:祖国和平安定 ,祖国繁荣昌盛,祖国国福民强,国泰民安,人民生活美满 幸福安康。当今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永远要牢记:吃水莫忘挖井人,幸福莫忘X党。热备寒衣,丰年积粮,养儿防老, 积谷防饥。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勤俭节约,勤俭持家。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请珍惜粮食,爱惜食物,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孝敬老人,夫妻忠贞,洁身自爱,相夫教子!
其他网友回答
六七十年代,国人的衣服都是绿色产品。一是纯棉的,二是人工缝制,三是连纽扣都是用布条自制的。上上下下没有一X学的东西。
那时城里人都是穿X。所谓X,一是工厂发的工作服,二是用缝纫机做的中山装也可叫X。现在企业发的工装工人大多都是在工作时穿,那时的工装是身份的象征,说明咱是”上班儿”的人。平时穿着也挺风光。
那时的农村人可没这待遇。一年做不了一件新衣服。因为买布要用布票,一年就发几尺布票,二是有票没钱也买不到布。棉布穿在身上身上虽舒服,但不结实。风吹日晒汗渍,一件新衣服根本穿不到一年。穿坏了就得补补丁。有时一件上衣的肘部、肩部,一件下衣的膝部、X都是补丁摞补丁。没补丁的衣服就是好衣服。
那时农村妇女都有一手针线活,这是农村妇女的基本技能。没有这点技术一家人的小日子根本无法过。因为她要缝制新衣服,他要补衣服,他要将穿破的大衣服改成小衣服给孩子穿。衣服破得不能穿了也不能扔,要当补丁,还可以将破衣片用糨糊打成硬衬做鞋子。那时连纽扣都是用布条自己做,叫”核桃疙瘩”。这一切没有一手过硬的针线活还真不行。
为了补充穿衣的不足,那时生产队都会种一块棉田和青麻田。一人每年分几斤棉花半斤麻。棉花到弹棉花坊弹成棉套,老太太用纺车纺成线。来了走街串巷织布的织匠就让人家织成布,叫”老土布”;来了染布的染成青灰色,用来做被子,做衣服。做的衣服不好看但耐穿,很像现在做牛仔裤的布。分的麻可以搓麻线纳鞋底,结合硬衬做鞋子。
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农村也有了”的确良”和”的卡”布。用这样的布做的衣服好看又耐用。但很少有人穿得起。记得我村有户当工人的年轻人做了一身”的卡”衣服,自己没大捞着穿,不是这人借了去相亲就是那人借了娶亲。这可不是传说,是真事。
其他网友回答
六十十年代,从影像资料看,绝大多数人穿的都是红黄蓝绿的衣服,上海人在式样上要讲究一些。不知是准发明了衬衣假领子,穿到里面即好看又省钱。那时候国家实行的是票证制度,一个人规定几尺布,有布票,没有布票有钱也不一定能买上布。以前的布是以棉布为主,的确良的衣料普及那是国家上了大型化工设备后,在七十年代才开始的。
那时候人们穿衣服的式样男的以中山装为主,女的是小翻领。年青人男女都喜欢军装,有一件军装是一个很自豪的事。军帽是小伙子帅的标志,以至于有些人抢别人的军帽。女娃爱挎军队的绿帆布挎包,没东西放就放几本书在里头,显得立体些,有个绿挎包,是个令人羡慕的事。干部或有工作的人,穿上整齐的中山装,梳整齐头发,系上风纪扣,讲究些的还在领子后加上白衬领,再骑上自行车,一身干干净净,样子与众不同,一眼能看出来是吃商品粮的。农村的人土里来土里去,穿不成干净衣裳,也多不讲究。农民许多还穿粗布衣裳,有中山装的,有老式对襟衣服,还大多是自己家做的,不太讲究。年岁大的有的还穿大裆裤,就是不分前后的直筒裤子,没腰身,穿上后折一下往腰上一裹,用布腰带一扎就行了。人们冬天穿棉衣里面大多没秋衣,老虎手上一张皮。怕灌风,就用绳子把裤腿扎起来。那年月能穿暖和就不错了,还有啥讲究,大家都一样,谁也不笑话谁。
我小时侯很少穿过新衣裳。大多是哥哥姐姐穿不了的给我穿,穿得长袍短袿似的。姐姐给的鞋上有绣花,用墨汁涂一下就穿了,那时侯小,不知道丢人,大了就不干了。平常穿的粗布衣裳,布是自家织的,衣是自家做的,能省就省。
那年月在农村你还不能穿的过于讲究,跟大家不一样了就招骂,说你X。你就离X了,人们就疏远你了。
那是一个朴实的年代,衣服只是遮体御寒之物,似乎没有其它什么的了。
其他网友回答
穿粗棉长袍子,象油画《毛X去安源》一样的那么长的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