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历史上的诸葛亮真如《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神机妙算吗?
优质回答:
被神化的诸葛亮
其实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完美的造就了诸葛亮的假神话。天时:蜀这方面就不用多说了,当时的刘备必须创造出一个神话才能收拢人心东山再起,所以把诸葛亮捧上神坛。吴作为盟国也希望看到蜀有能力对抗魏,这样自己就不用独自对魏。至于魏,正好司马懿要利用诸葛亮达到手握兵权的目的,所以故意制造出诸葛亮无人可挡,唯有他司马懿可抗衡的假象,令到魏的兵权尽在他掌握之中,又久守不战慢慢稳固兵权,而且魏帝还不敢办他,办了他就没人挡诸葛亮,真是一箭多雕啊。地利:蜀所在之地人才有限,才使诸葛亮一枝独秀,如果在东吴人才众多,也轮不到诸葛亮显才,诸葛亮曾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其实就跟你在小公司和大公司的差别。人和:后人为什么都追捧诸葛亮呢?因为仁义,虽然诸葛亮内心怎么想不知道,但他有生之年忠于刘备,刘备死后尽心尽力扶阿斗,这样的榜样去哪里找?X者当然要把他打造成“雷锋”,让臣子们敬仰而学之。而历史历来都是由文臣所写,文臣当然想把同样是文臣的诸葛亮神化,让X者重用文臣。
人无完人
诸葛亮六次伐魏,劳财伤民,损兵折将,导致后期蜀衰弱,没可用之人,以至于最后,姜维一人独守剑阁,邓艾偷渡阴平,成都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武将出战。要是诸葛亮量力而行,将精力投在国力和培养新一代将士身上,蜀会不会灭还很难说,谁知道曹睿死后魏会不会乱呢?谁又知道司马懿死后魏会不会乱呢?孙子兵法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明知自己兵力想差甚远,还主动出击,别人就守着都拖死你。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鲁迅观点
鲁迅曰: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魏晋以来,乃弥以标格语言相尚,惟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故为疏放,与汉之惟俊伟坚卓为重者,甚不侔矣。盖其时释教广被,颇扬脱俗之风,而老庄之说亦大盛,其因佛而崇老为X,而厌离于世间则一致,相拒而实相扇,终乃汗漫而为清谈。渡江以后,此风弥甚,有违言者,惟一二枭雄而已。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丛残小语,而俱为人间言动,遂脱志怪之牢笼也。 记人间事者已甚古,列御寇韩非皆有录载,惟其所以录载者,列在用以喻道,韩在储以论政。若为赏心而作,则实萌芽于魏而盛大于晋。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这已经不是问题了,鲁迅也说过,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写成了妖。三国志就客观的写出诸葛亮真实才干,在于理政,而不是军事才能,几次北伐全部失败就能说明问题,包括一句俗语也比较客观,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峰。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羊排,我来聊聊这个问题。
说说三国历史史实、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关系。
三国历史史实。
三国时期离我们很远了,那个时候没有计算机硬盘,没有录音录像,所以没办法把当时的历史史实记录下来,就是现在也办不到,因为没人会一天24小时扛个摄像机记录,所以真实的历史事件是现在看不到的。
史书三国志。
为了把历史史实记载流传下去,后来的人想个方法,那就是根据当时人留下的书籍、碑刻以及人口传颂获得资料,再进行横向的对比考证得出一个还原历史原型的记录,这就是三国志。
但是三国志就是历史真相吗?不一定,受写书人主观思维的局限和收集到资料考证的多寡真假,还有当时朝堂的禁忌,三国志的记载还原史实的真实性又降了下来。
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小说,再说一遍,是小说,那是根据三国志为框架蓝本,再加上流传出来的故事,在经过作者的臆想加工,最后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到这个阶段,诸葛亮的历史真相早就偏离很远了。
总结,真实的诸葛亮和三国演义的诸葛亮是无法重合的,也谈不上神机妙算和出神入化,你觉得呢?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诸葛亮的才能更偏向于政治上的治理,治国理政方面,至于军事才华,只能说,治军是一把手,但是论行军打仗,有点差强人意,据说司马懿曾经在诸葛亮死后参观过蜀军的营地,看其阵势,感叹了一句,天下奇才也,也就是这句话,可能导致了后面神化的诸葛亮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小说中的诸葛亮和现实中的是没法比的。按鲁迅先生的说法,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写成了妖。要了解真实的诸葛亮,就去看看三国志等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