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与楚王不共戴天的伍子胥,是如何逃出楚国的?
优质回答:
伍子胥(前559年—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公元前546年,宋国的“弭兵会议”规定:除齐、秦两个大国外,各小国都要向晋、楚两国朝贡,晋楚两国平分霸权。到公元前5X,楚国渐渐衰落,楚平王却无计可施。
楚平王怀疑太子建“外交诸侯,将以内乱”,想废掉太子建。伍子胥之父、太傅伍奢是太子建的老师,当时正与太子建镇守城父,楚平王将伍奢召回,伍奢为太子澄清,楚王不听,并依费无忌之谗计,让伍奢召回自己的两个儿子伍子胥和伍尚以便斩草除根,只是伍子胥没有回去,而他父兄以及家族300口人被杀,伍子胥被悬赏捉拿,伍子胥与楚平王就此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楚平王将伍子胥画像在全国X,全国缉拿,下令凡拿住伍子胥的赏给粮食五万石,封为大夫,窝藏伍子胥的满门抄斩。
父兄被害,伍子胥想逃亡吴国,借吴国之力报仇,但听说太子建和儿子公子胜建避祸宋国,于是他也逃到宋国见到太子建,不料宋国发生内乱,他们只好逃亡郑国。
郑定公拒绝太子建复仇要求,太子建想与晋国大夫中行寅联合X郑定公,自己霸占郑国后再回楚国报仇。谁知计谋泄露,太子建被杀,伍子胥只好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胜逃亡吴国。
要想从郑国成功赴吴,必须经过楚境,因楚国早已将伍子胥的画像在全国X,并许以高官重金对他实行抓捕,为了躲避缉拿,伍子胥和公子胜只能昼伏夜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楚国的附属国陈国,陈国的昭关是到吴国的唯一关口。昭关,现在的安徽含山县,当时是吴楚两国交界处,楚平王派大将薳越带着军队将关卡设在两山之间,对行人逐一严格盘查。
《史记·伍子胥列传》载:“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奢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子胥之急,乃渡伍胥”。
伍子胥逃到离昭关不远的历阳山,自知插翅难逃,谁知吉人自有天相,在此遇到老先生东皋公,实际上老先生已认出了伍子胥,便带着伍子胥和公子胜来到自己家中,热情招待。
东皋公接连几天不露面,伍子胥心急如焚,寝食难安,一夜之间竟然头发全白,恰好东皋公领回一人,一见大笑说:“天助我也,今天就送你出关。”原来,这几来东皋公就是去请朋友皇甫讷,此人除了头发花白,其余与伍子胥很象孪生,这下伍了胥的头发也变白了,正好蒙混过关。
第二天黎明时分,东皋公给两人稍做打扮,把皇甫讷扮作伍子胥的模样,四人一起往昭关走去,皇甫讷走在最前面,显得有点慌里慌张的样子,守关官吏看到皇甫讷,认定是伍子胥,立即抓捕归案,在官员弹冠相庆准备领赏、放松警惕之际,伍子胥趁机溜出关去。
不久,薳越发现受骗,立即派人快马加鞭追了上来,伍子胥却被一条大河拦住去路,而后面尘土飞扬,追兵立马就到,伍子胥死的心都有了。
天无绝人之路,正当伍子胥绝望之时,一位渔夫划着小船将他送到了江对岸。
伍子胥解下腰中宝剑,双手捧与老渔翁,说此剑价值百金,权作报答吧!老渔翁仰天哈哈大笑对伍子胥说:“你就是楚国逃出来的伍子胥,楚平王为了追你,出五万石粮食赏金,答应封大夫爵位,我都没有将你送给官兵,难道会要你这宝剑吗?我敬你是个壮士,又身负血海深仇,前路迢迢,保重吧!”
伍子胥连忙拜谢,成功逃到吴国。
伍子胥助公子光(即吴王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公元前506年攻破楚国,彼时候楚平王已经死去,楚昭王则不知所踪,伍子胥将楚平王掘墓鞭尸,终于报了杀父兄之仇。
楚国人见到他们的君王受到这样的侮辱,无不落泪痛哭,大骂伍子胥不忠不义。吴王夫差继位,伍子胥劝吴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吴王不听,渐被疏远,最后吴王赐剑命其自裁。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父子争女祸端起
昔日敢询问周鼎重几何的楚国,出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那时在位的是楚平王,其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叫伍奢为人耿直,另一个叫费无忌为人狡黠。有一次费无忌为太子建去秦国迎娶新娘,当看到新娘美貌绝俗竟然动起了歪心思。回到楚国后把新娘献给了楚平王,致使满怀喜悦的太子建是空落落的,最后两人结下了梁子!
有一日费无忌正在熟睡,突然张牙舞爪的惊醒了。仔细回忆了梦中的内容之后,就向楚平王诬告太子建在城父据城谋反,一听此言怒不可遏的楚平王就下令要城父司马奋进杀了太子,也许是太子建太得人心,最后在奋进的通风报信下投奔了宋国,而他的老师伍奢可就惨了!
一看太子建跑了怕日后被报复,费无忌就劝楚平王除掉伍奢一家:“我听说伍子胥与伍尚才能卓著,若在外国则为楚的心腹大患,如今须让伍奢通过表忠心的方法,将他的两个儿子找回来,然后再斩草除根!”当命令发至伍尚手中时,他为了孝义回国了,而伍子胥则注重实际情况而跑了!
楚平王、费无忌、太子建、伍奢四个人,四种不同的性格早就了不同的人生,而性格往小了方面说就是习惯,而习惯决定了行动的结果,所以充分说明好习惯的养成是一辈子受益的事情,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险处逢生大仇报
对于坏事做绝的人来说,就怕有遗漏之人他日来复仇。通红的双眼看着伍子胥从容不迫的逃走了,费无忌与楚平王是慌作一团遂发出了海捕文书。而伍子胥听说太子建在宋国,也一路狂奔到宋国。事不凑巧的是宋国此时正经历严重的内乱事件,国君自己都无法保全性命,只得简单收拾行装再次上路。刹那间苍茫大地,竟然无处安放伍子胥的臭皮囊。漫无目的的边逃跑边惆怅,不知不觉的来到了郑国。时来运转的受到了郑国人的热情款待,只是太子建一想到自己丢妻丧权的耻辱就愤愤不平。眼珠子一转人就去了晋国,X湖的晋顷公知道太子建的来意,便想出了利用他与郑国人的信任来消灭郑国,并假意允诺将郑国之地封给太子建。涉世未深的他却信以为真,还没等他回去实施计划,就被身边的随从泄露了消息,最终死于郑定公与子产之手。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郑国人好心帮你度过难关,你却阴谋夺别人的江山,X也是咎由自取!
惊恐不安的伍子胥只好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胜,一路马不停蹄的向吴国跑去。一路上是听到鸟叫声都能将伍子胥惊出一身冷汗,更别说楚吴边境的昭关了,城墙挂着巨幅的伍子胥画像,城门士兵正盘查过路的客商。此种情景让伍子胥的心瞬间凉了,想辙穷途末路的自己不禁老泪纵横。上天不绝有能力之人的前途,远远的江边有一渔翁将船划到了岸边,招呼伍子胥进入船舱躲避。过了就这样瞒天过海的过了昭关,在下船之际伍子胥将自己的佩剑赠送给渔翁:“这是我的随身佩剑价值百金,用来聊表心意。”眼睛不带眨眼的拒绝了并呵斥“楚国用赐粟五万石,并封爵执珪我都没要,救你是希望你能为父兄报仇。”带伍子胥下船后就消失在了茫茫长江!
一个好汉三个帮,有时候不要用功利的心态去看别人,你所拥有的在别人看来是一文不值,只有用真心去感受别人的帮助,那才是最大的感恩,并将他的乐于助人的精神发扬光大!
感人孝义非议起
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伍子胥与孙武带领吴国精锐攻破了楚国首都,将楚平王开棺曝尸,鞭打了300鞭,以报父兄之仇。对于这件事在不同时期看法亦不同。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礼崩乐坏,出于对人材的重视,所以加上游侠的伸张正义,人们很钦佩伍子胥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的时代,处于以孝治天下的需要,和维护法律的尊严,所以人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对伍子胥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
我觉得,伍子胥的孝心是好的,不为父兄报仇枉为人子,只是做法有欠妥当。在讲究依法治国的今日,我们都必须按正规途径来倾诉自己的需求,不然人人都学伍子胥的做法,那岂不是又要天下大乱!
其他网友回答
伍子胥是如何逃出楚国的这一天,可能历史上面没有明确的记载,有的更多的是一些民间上面的传说。
传说的版本之中流传最广的,也让百姓最深信不疑的,一夜白头。
伍子胥一开始的时候是打算直接去吴国的,但是听说太子建去了宋国,然后急急忙忙跑到宋国,二者也是在宋国见面,在这之后宋国内乱又跑到郑国,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太子建对于郑国,起了歹意,打算灭掉郑国,然后自己当郑国的国君,当然这件事情没有得逞,太子见识了伍子胥就带着太子建的儿子逃出了郑国,然后朝着吴国过去。
可就在这个时候,伍子胥想要路过昭关,但是楚王肯定是不允许这样的X成子去吴国的,所以就在昭关的各条要道上面布满了伍子胥的画像,打算X伍子胥这个人,谁知这个时候有人帮助了他。
让他在自己那边呆了几天,由于这几天心急如焚,吴子旭一夜急白了头,这个时候他又带着一个哼吴子旭比较相仿的一个人,然后二者先去闯关,接着伍子胥随着后面的老百姓一起过了昭关。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玄幻,当然明眼人都知道这故事是假的,因为版本太多了,以至于某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都会忽略掉,比如说伍子胥怀里的那个孩子,还有一开始的时候,(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吴子旭之所以对楚王产生威胁,是因为他帮太子尖,但是后来太子见识了楚王为什么还要抓伍子胥,那他又是怎么知道吴子旭只会逃到吴国去呢?要知道在帮助太子建夺取郑国这件事情上面,晋国的出力最多,为什么不直接去晋国要人呢?
正是因为故事的漏洞太多,才使得这篇故事更像是一部民间的流传的小说,而不是一部真实的故事,我猜在真实的世界里面,由于太子建死了,楚王觉得对自己能够有危险的人再也没有了,所以便放松了警惕,接着没有想到的是吴子旭这个真正值得他担心的。人通过楚国到了吴国,由于一路不设防,楚王对吴子旭的防御心打到了冰点,所以伍子胥才一路顺利地到达了吴国。
其他网友回答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楚国人(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的太傅,因受费无忌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
父兄被害后,伍子胥想逃亡吴国,借吴国之力报仇。奈何路途遥远,只好作罢。当时太子建避祸宋国,于是伍子胥先逃到宋国投靠太子建。不久宋国发生内乱,他们只好一起逃到郑国。在郑国,太子建与晋国大夫中行寅联合X郑定公,计谋泄露,太子建被杀。伍子胥只好带着建的儿子胜再次出逃,这次的目的地就是吴国。
逃吴过程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过昭关”了。这也是“一夜白头”典故的由来。
昭关,在现在的安徽含山县,当时是吴楚两国交界处,关卡设在两山对峙之间,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处。楚平王杀死伍子胥父兄之后,各关卡都X伍子胥画像,正全国通缉他。伍子胥由郑出逃,途径陈国,再穿过楚国东行便到昭关。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昼伏夜行,历尽千辛万苦,眼看就要到达吴国境内。可是昭关关吏把守正紧,别说两个活人,就是两只苍蝇也难以飞过去。怎么办呢?吉人自有天相,这时一个叫东皋公的好心人出现了。东皋公为当时隐士,他非常同情伍子胥的遭遇,于是把他们带到家里并表示帮助他们过关。
东皋公将二人带回家中,好心招待,一连七天,却不谈过关的事。伍子胥实在熬不住,对东皋公说:“我有大仇在身,度日如年,先生如果有办法就早日带我二人过关,如果没办法,我们只好另做打算,听天由命了!”东皋公说:“我正在筹划一个稳妥的计策,只等一个人的到来,到时包你们顺利过关。”伍子胥没法,只好继续住下,但始终心里忐忑不安,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不觉捱到天亮。东皋公一见他,不觉震惊地说:“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头发全白了,不禁暗暗叫苦。东皋公却反而大笑说:“我的计划成功了,今天就送你出关。”原来,几天前东皋公就派人去请一个叫皇甫讷的朋友,此人长相和伍子胥很像,只是头发是白的。他正是想等朋友到了,带他们一起蒙混过关。这下好了,伍子胥的头发也白了,这就更像了。正好这天皇甫讷也到了,东皋公给两人稍做打扮,把皇甫讷扮作伍子胥的模样,四人一起往昭关走去。守关官吏看到皇甫讷,以为是伍子胥,二话不说将他抓起来。其他人员见抓着伍子胥了,也放松了警惕,而伍子胥正好趁这个机会溜了过去。
伍子胥从楚国出逃,经宋国、郑国、陈国,最后如愿到达吴国。这期间除了“过昭关”外,还有“渔丈人”帮他渡江、“浣纱女”施舍饭食的故事。这一个个轶事典故,都书写着伍子胥的不幸遭遇,颂扬着他的伟大人格和不屈毅力。
其他网友回答
老规矩,先说结论——伍子胥是被同窗好友申包胥偷偷放走的!这两位好友确实应该该好好说一说道一道!
二千五百年前,楚国X当道,伍子胥反叛楚国,被楚王通缉。他的同窗好友申包胥将他抓捕,他同情伍子胥的遭遇,把他偷偷放跑。
伍子胥说,“ 你今天放了我,我将来必定灭亡楚国,你可想好了啊!” “ 没关系,你好好努力,如果你能灭亡楚国,我也一定能X它。”这是何等气魄!
伍子胥跑到吴国,刺杀太子庆忌,辅佐阖闾成王,阖闾借兵给他,他杀入楚国,灭城七十,鞭尸三百,报仇了。
申包胥逃到山里,当初真不应该放跑伍子胥,我咋救楚国啊!哎呀,谁能救救我,救救楚国!他听说秦国人最仁仗义、秦国人最有道德,他就跋山涉水来到秦国,走了几千里衣服都破碎了,终于来到秦国,求秦国出兵救楚。
秦哀公避而不见,我和楚国相隔几千里,我咋去打他?我打了他有什么好处都不是我的,我运兵得花多少钱,赔本买卖绝对不干!申包胥就赖在秦庭不走,一动不动站了七天,与秦国大臣们哭诉,大臣也不理他。他后来眼睛里流的全是血。秦哀公听说此奇事,一定要看看眼睛冒血,看完了他对申包胥顿首九次,脱下皇袍,盖住他的破烂衣服,对大臣说,你们看看,楚国有这样的忠义,上天必不会灭亡它,他赋诗一首,名为《无衣》: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戈。
与子同仇。
击败伍子胥之后,申包胥X了楚国,而秦哀公一点好处也没有捞到。他是不是太傻了?我觉得不是,他就是要炫耀英雄气概!他收获的是绵延子孙的道德和情操。他塑造了强悍辉煌的秦文化,他给中华X注入了强悍的价值观!
多少年之后,孔夫子编订《诗经》,将此诗收录,全文如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历史总是这么让人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