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月亮与六便士》叙述了怎样的故事呢?如何评价这本书?
优质回答:
一位中年人,老实,不苟言笑,踏实勤奋,在一线城市做证券经纪人,高薪,婚姻稳定,儿女双全。
可是,他突然宣告,他要抛家弃子,要到更远的地方去,余生他只要画画。
这样的选择,你会错愕吗?
毕竟,仅仅因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放弃优渥的生活,这样的勇气,只属于这个社会的极少数人。
01.
告别「六便士」式成功
这样的故事,今天有,百年前也有。
1919,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s Somerset Maugham)发表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 Pence)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对于小说的书名,一般被认为来自针对毛姆早前出版的小说《人性的枷锁》的书评。这篇文章大意称,《人性的枷锁》中的男主人公菲利普和其他青年一样,成日盯着脚下的六便士,无所事事。此外,在1956年,毛姆给朋友的一封信,信中写到:
「如果你低头找寻六便士,便会错过天上的月亮。」
「便士」是英国的货币单位,它和「月亮」并置作为小说的名字,象征性地呈现了大多数人会面临的选择题: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
▲《月亮和六便士》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译者:傅惟慈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
小说以一个旁观者「我」的视角展开,「我」听闻并见证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整个故事。
思特里克兰德曾这样宣告:
「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
为了画画,他不惜抛弃家庭,辞去高薪职业,住进巴黎的贫民窟。再后来,他索性彻底离开文明世界,远赴万里之外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追寻他的梦想中艺术。
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来自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高更正是在中年时辞去股票经纪人的工作,专心从事画画,却也从此陷入经济困难。据说,他甚至到巴拿马运河工地做过苦力,这种窘迫状态到他的晚年也一直没有改变。
▲保罗·高更(1848~1903)
在小说中,对于离家这件事,思特里克兰德在平静的日子里早已经深思熟虑,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
在他看来,只有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倾注在画画上面,他才能心安。一开始,他住在巴黎破烂的阁楼里,后来又到了荒凉的小岛。他活着的时候,一张画都卖不出去,死后对别人的盛誉也无从得知。
可是,他丝毫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是画画。
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是一回事,有没有他人的眼光则是另一回事。
毛姆写作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正是通过别人的眼光,别人的见闻,来描绘思特里克兰德的选择。
毛姆在书中精心设置了戴尔克·施特略夫这一角色,作为思特里克兰德的对照。施特略夫是「我」的朋友,也是一名画家。他对绘画鉴赏颇有见地,但在创作上毫无天分。而且,当思特里克兰德在巴黎文艺界籍籍无名之时,施特略夫就已经预言了其作品的伟大价值。
毛姆通过这两个人物,探讨了两种人生意义:一是思特里克兰德式的,困顿的天才;一是施特略夫式的,富裕的庸人。
通过对比,毛姆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困境:我们缺乏的不是现实物质,而是精神理想。正因如此,思特里克兰德们才会向世俗的「六便士」式成功,挥手告别。
02.
找寻月亮
思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前往巴黎之时,已结婚十多年,两人生活平静美好。以至于妻子收到丈夫的诀别信时,整个人都懵了。她以为丈夫在外面有了情人,幻想着他能回来。直到她得知丈夫是为了画画时,才终于彻底死心。
相反,思特里克兰德对这段感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眷恋,对自己的儿女也没有不舍。一走了之,然后杳无音信。
在处理家庭关系以及亲情伦理方面问题,思特里克兰德多么的简单粗暴。他对于艺术的笃定和专注,某种程度上转变成了自我中心主义。
这种自我中心主义,还体现在他对于女性的态度。他在巴黎病重时,被施特略夫一家救济。施特略夫的太太勃朗什在照顾过程中爱上了他,死心塌地,甚至不惜和丈夫施特略夫决裂。这一幕,竟和思特里克兰德曾经离家有所相似。
但在思特里克兰德心中,没有什么比画画更为重要,哪怕是爱情。勃朗什是悲惨的,因为思特里克兰德根本没对她产生过爱情,只是把她作为自己X满足的对象。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X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
勃朗什被抛弃后选择自杀,思特里克兰德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愧疚或是自责。他在感情和家庭方面的傲慢和冷漠,也让人们看到他天才形象背后的一面。
▲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妇女,作于1899年
这样的人物,也让读者困惑,有人觉得他就是一个X,根本不值得同情;也有人认为,他的离家出走根本毫无意义,因为无论在巴黎还是塔希提,他和自己的画作都没能在身前取得人们的认可。
不过,思特里克兰德的画作,并非完全没有价值,他的梦想,最终是实现了的。
毛姆在叙事上,为读者引入了另一个叙述者库特拉斯医生。「我」是从医生口中得知了思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最后的岁月。
医生跟随着一个当地的少女,去为她的丈夫看病。当医生终于来到了一座破败的木房子时,他震惊了。他仿佛置身在神奇的世界:
「……使你感到空间的无限和时间的永恒……那些赤身X的男男X,他们既都是尘寰的、是他们X而成的尘土,又都是神灵。人最原始的天性X裸地呈现在你眼前,你看到的时候不由得感到恐惧,因为你看到的是你自己。」
医生瞧见了墙上的画,这正如塔希提岛给人的印象:原始而宁静,孤独而热情。也就是说,思特里克兰德终于在远离文明的小岛,找寻到理想中的艺术。
▲高更笔下的塔希提风光 ,作于1892年
医生为这墙上的杰作惊叹时,还意外发现了墙角草席上的思特里克兰德。他死了,在这之前,他因麻风病而双目失明。他用一双瞎了的眼睛,每天凝视自己的作品,仿佛从中看到了整个宇宙。
他的妻子爱塔遵从他的遗愿,要将作品连同整个木房子一起烧掉,任凭医生怎样劝说都无济于事。
这个焚烧的举动,有着普罗米修斯式的悲壮与崇高,它足以让任何一个人为之肃穆。他要用自己的作品为艺术献祭。
思特里克兰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创作出了可以称之为「至美」的作品,他没有遗憾。在他看来,这幅画传不传世已经并不重要,他毕生追求的「美」,已经用整个生命的代价得以实现。
烧毁画作,带有一种彻悟、解脱乃至涅槃的韵味。
03.
「你看到的是你自己」
从现实来看,同小说人物一样,1891年,高更第一次到达塔希提。不久他因患病不得不返回法国。而当他情况好转,他再一次决定去往曾让他贫病交加的塔希提,这一回再也没有回国。
也正是在这里,他创作了伟大的名画——《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向何处去? 》。他将贯穿人一生的哲学问题,用画笔展现了出来。
然而,毛姆显然并不只是想写一个翻版的高更故事,小说还有着毛姆对当时社会的反思。小说中,「画画」和「塔希提」显然被赋予了象征的意义。它们象征着对工业社会中秩序化、模式化人生意义标准的逃离,象征着对传统和世俗所界定的行为的反叛。
正因如此,思特里克兰德这样的人物,不是扁平化、脸谱化的,而是一个圆形人物。
「圆形人物」理论是由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提出的。简单来说,「圆形人物」指的是难以用好坏来评判的人物形象。区别于扁平人物的片面化。这样的人物性格、品质往往更为复杂,更具争议也更富有阐释空间。
作为文学的创造,思特里克兰德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被作家赋予了更多的人格特质,比如他对待家庭和女性的绝情冷酷,这与高更的事实不符,我们不能将他和高更简单地等同。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
毛姆艺术技巧高明,他通过虚构一个观念化的人,来探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诚然在现实中,我们很难找到思特里克兰德这样怪癖、乖戾、极端的人,这是因为大部分人在面对月亮与六便士的冲突时,容易被日常生活所调和。
小说中贯穿全篇的叙述者「我」,也是观念化的设计。「我」在书中没有确切的名字,没有明确的性格特点,可以视作所有旁观者的艺术化集合,代表了绝大部分人普遍的生存状态:以观望或者欣赏的姿态对待这类艺术家,在自己的生存哲学中与这些「探月者」保持距离。
对生命的终极追问,往往被掩盖在物质繁盛的表面之下,思特里克兰德只有从这样的表象中逃离,以一种献身的姿态,去追求某一种高于世俗生活的东西,才能获得最后的自赎。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小说主角离家出走的决绝和极端了。正如我们不难理解悉达多为什么离开宫廷,去苦行,去证悟,去渡众生;我们也不难理解美国作家索尔·贝娄(Saul Bellow)笔下出身名门的「汉德森」,为何一定要去往非洲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毛姆所展现的,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的普遍精神困境。
困境在于,追寻象征着「美」与「理想」的月亮,才能最终企及生命的永恒。然而,兜里的六便士总是叮当作响,夜空的月亮永远缄默无声。
其他网友回答
类似的问题,我回答过很多次了。今天我想用X概括这个故事:一个疯狂的追梦故事,一个挑战世俗眼光的故事,一个化解中年危机的故事。
故事梗概
说毛姆是“故事圣手”,一点也不奇怪,他笔下的故事总是让你猜得到开始,猜不中结尾。《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也是这样。
故事是讲一个40岁的男人折腾自己和家人以及事业合伙人的事儿。
我们的男主思特里克兰德过着别人都羡慕的幸福生活,妻子贤惠,儿女活泼可爱,工作稳定,收入不错,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可以说是家庭事业两得意。按道理来说,他应该很幸福,但问题是一点也不。
他毅然决然抛妻弃子,远走巴黎,不是因为小三或外遇,是为了追求画画理想。他这个人也很有意思,完全超然物外。他可以不管别人的死活,因为他连自己的死活都可以不顾。他在巴黎穷困潦倒,食不果腹,差点被活活饿死的时候,他脑子里唯一记挂的事实就是画画的理想。
画画是他生存下来的动力,他这个人自私冷漠,但对理想很狂热,对世俗眼光不屑一顾。几经辗转,在塔希提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故事的最后,他患病而死,在看不见的情况下仍然在画画,而且画出了内心恢宏的画面,得到了精神上的安宁。
他临死前,吩咐爱人烧毁他所有的画作。他画画只为自己,不为别人,也不为任何名利,他是一个纯粹而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文学价值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是毛姆作品中最受中国读者朋友喜爱的一本。与毛姆的另外三本作品《刀锋》《面纱》《人生的枷锁》一样,主题都是探索人为什么而活,探讨人生的意义,寻找一条通往精神安宁的路。
很多人说思特里克兰德自私,但我觉得他对理想的狂热和执着一样令人无法企及。我们多少人都是几天就可以随随便便树立一个目标,喊着要努力要进取的口号,在朋友圈晒晒书单,却连一本书都没读完过。伪努力的自己到底有多讨厌,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清楚,但一次次暗下决心,接踵而来的还是一次次三分钟热度和半途而废。
最近重温了《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忽而发现这电影的主题和这本书不谋而合,都是探讨人应该怎么过一生的问题。
答案很简单,只有追随自己的内心,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走自己想走的路,并且坚定不移,我们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自足。
生活的苟且,诗和远方,到底怎样做才能既不伤害家人,又能满足自己呢?到底怎样做才能实现理想,又能赚到六便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