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刘禅以“乐不思蜀”回司马昭的询问“安乐公,颇思蜀否”妥当吗?
优质回答:
唉,妥不妥当都已经那样了。有什么不妥当的?因为当时的情况之危急,只有刘禅自己能感觉到。情急之下脱口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不管当时回答的是否得当。但我们应该知道。刘禅的脱口而出是为了保命。坦白说,我并不觉得刘禅的回答有什么不妥当。毕竟当时的他可以说是命悬一线。在刘禅看来,只要不给司马昭杀他的借口,他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思考该怎么回答司马昭最为妥当。或许,在司马昭看来。刘禅的回答或许有瑕疵。但在司马昭看来,有瑕疵的回答却恰恰是最真实的刘禅的意思。假设一下。刘禅在得到司马昭的询问之时。思考良久,之后才谨慎的回答出另司马昭感到无懈可击的答案。试问,司马昭该作何感想?这家伙吞吞吐吐老半天,才说出答案。这样的人,留之后患无穷。拖出去咔嚓了。对不?说到这里,我反倒觉得,刘禅的乐不思蜀这种不完美的回答,却恰恰是司马昭乐意看到的。要知道,在刘禅心里,蜀汉已经X了。那么,已经投降司马昭的蜀汉旧臣卻正此时的提醒真的是为刘禅思考吗?谁敢肯定卻正不会是司马昭请来的托呢?卻正的目的难保不是帮助司马昭来除掉刘禅的呢?所以,刘禅在搞不清楚卻正的意思之前,为了活命,他就必须装傻充愣。要知道,在刘禅回答了乐不思蜀以后,卻正出来对刘禅的乐不思蜀来纠正了。说你不应该那么回答,你应该这么回答。然后,紧接着司马昭又问了刘禅同样的问题。于是,刘禅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把卻正的回答一字不差的说给了司马昭。司马昭笑着道,这怎么像是卻正的回答呀?刘禅故作惊讶道,咦,你怎么知道的?实不相瞒,这话就是卻正教我说的。司马昭哈哈大笑。但大家要注意了。这就是卻正唆使完刘禅后,司马昭对卻正的惩罚是什么?灭族?还是灭身?都没有。真正的结果就是卻正已经叛变了。此时此刻的卻正是在帮助司马昭除掉刘禅。如此一来,刘禅的回答就堪称经典了。我们有很多人认为刘禅一生懦弱。更有扶不起的阿斗之说。我个人认为,刘禅虽算不上什么绝顶聪明。但他绝不是扶不起之人。要知道。诸葛亮死后。刘禅独自经营蜀汉X。另外,就乐不思蜀这件事来看。司马昭费尽心机要除去刘禅。结果呢?网子撒的好大,鱼饵下的好丰富。最终却让刘禅这条鱼在吃了鱼饵不说,还漏网了。我们难道还要说刘禅是扶不起的人吗?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刘禅在认清当前形势情况下,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委屈求全,诸葛亮五次北伐,巴蜀老百姓生活确实凄苦,也算是刘禅给巴蜀一个好的交待!
其他网友回答
刘阿斗装呆萌骗过司马昭得以善终,吴主孙皓没阿斗聪明最后被杀。乐不思蜀比一字千金直钱。[抠鼻][鼾睡][惊呆][钱][吃瓜X众][呆无辜][再见]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还是妥当的,不管是真傻还是假傻,最少保住了性命周全,所以没有什么不妥当。
其他网友回答
乐不思蜀来源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以表示自己不思念蜀国。这说明刘禅还是应对非常得体的。
首先,当时蜀汉已经被灭国,而之所以没杀死刘禅应该是想留个贤明,司马昭这样问刘禅明显是一种试探,毕竟刘备父子在巴蜀经营了几十年。影响力颇大,而如果刘禅如果表示出思念故国的意思,那刘禅的结局很可能就是被杀,最少也要被囚禁,根本不可能善终。
再次,刘禅还是非常有智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纵观刘禅前半生一直在刘备和诸葛亮的身后。虽然刘备死后,刘禅虽说是国君,但国家大权还是掌握在丞相诸葛亮的手中,刘禅并未掌握实权。直到诸葛亮死后,刘禅才真正掌握蜀汉大权,支持姜维九伐中原,而国家稳定。可见其并不是没有能力,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面对司马昭的怀疑,刘禅肯定第一时间便识破了,所以才故意装出不思念的样子。
所以,刘禅并不是不思念蜀国,只是知道无力回天,且这明显是司马昭的圈套,所以才有乐不思蜀的典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