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文旅融合新时代,我们如何思考?
优质回答:
很荣幸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旅游和文化其实自古以来都是互为依托的。我们中国自古就有旅行文化,一些鸿篇巨制,千古佳作也都是在旅行中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旅游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过去更讲究的是我来过,也就是所谓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种紧凑高效的模式确实在我们的财富积累期起到了旅游对生活调剂的作用。但是随着人们对物质精神文化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寻对于一个地区人文,历史,社会的深刻认识。这也是文旅融合这种新的形式发展的时代背景。具体来说,我国的文旅融合形式也经历过几次不同的模式迭代。从最早的唐城宋城的人造景观时期1.0时代,发展到实景演出的2.0时代,其中的代表如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千古情系列,青岛的青秀,以及可以真人互动的又见平遥。这种模式不仅仅让游客在走马观花的观景中欣赏到美,也了解了景区厚重的人文历史。经济层面,扩宽了消费的广度和深度。不仅仅让游客玩白天,还留夜晚,对于景区所在地的相关产业带动程度更大。现在提的文旅融合,更多的是一些大地产商的商业项目,去某达的文旅城,某大的水世界。这种项目,要具体分析,如果是结合的好,那么项目的成功体验会相当好,如果仅仅是为了圈地卖房,那么这种项目千万不能考虑。
其他网友回答
现在随着大家每年旅游次数的增加,以往那种单纯的打卡式旅游已经渐渐不能满足大多数游客的需求了。
旅X业也开始从以前单纯的建设好的基础设施,开发出好的旅游景点,慢慢变成满足游客更多内心需求出发了,所以最近越来越多的景区意识到,文化才是一个旅游景点可以持续吸引游客的根本,文旅融合才是景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X,旅游景点开始发掘本地的历史资源,民间传说,文化习俗,本土特色饮食等等作为本地和景区的宣传重点。
通过讲好自己本地故事,从游客角度开发出能够吸引游客,让游客深度参与其中的体验项目,让游客融入当地的风俗人情中,潜移默化地感动游客,从而提高本地和景点的口碑,吸引游客多消费,延长游客游览时间,旅游以后自动宣传当地文化,从而能够吸引更多游客。
新的时代需要各个地方X和旅游景点,开发出更多能够吸引游客深度参与的旅游文化项目,而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基础建设和景点开发,从而满足游客更加深层次的旅游需求。
新的时代,新的文旅融合思路,新的文旅融合作品,才是现代旅游长盛不衰的法宝。
其他网友回答
一是基础设施问题。目的地少在城市中心,道路、水系、植被、环境、管网、水电气基站等等,旅游企业需要承担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二是公益性项目问题。文旅目的地公益性项目如博物馆、艺术中心、剧院、游客服务中心等投入大产出小,而且公益性项目运营绩效偏低。但是,这些公益性项目同时也是目的地精神气质的呈现,如果没有这些,文旅目的地就会过度商业化。
三是知识产权问题。文旅目的地缺乏真正的原创内容,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严重,体验同质化较为普遍。
四是第三方平台问题。部分业态过度依赖第三方电商平台,容易在经营中丧失主动权。
五是“游客、服务提供者、场景”三要素满意度问题。围绕三要素的满意度普遍偏低,比如说,游客不受重视,体验与付出不成正比;一线服务提供者不受尊重,其收入基本上处于社会最低端;场景体验感低下,缺乏X,而且各场景之间信息孤岛严重,文旅目的地各品牌各业态之间数据不共享。
六是创新成本问题。随着消费新生代的崛起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催生了文旅产业越来越细分化发展,企业将面临越来越高的创新成本。新的旅游线路在不断增加,但单条线路的游客数却在下降。如果不在细分领域持续保持创新,就难以适应如今消费需求变化迅速、产品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时代特征,将面临不可逆的用户流失。
从未来市场需求来看,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消费能力越来越强,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国民整体知识水平在不断提升,在这种大环境下,文化旅游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需要,并且在旅游的频次上也在不断增长。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也引起了国外游客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中国文化旅游景区参观游玩。
其他网友回答
几个逻辑:1,文化是无处不在的,一切现象都可成文化;2,旅游越来越无处不在,大到巴黎、西雅图是旅游,小到市民公园、回趟老家也是旅游;3,所谓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无处不在,成为文化现象的、你感觉好奇的或需要的都是旅游吸引物;如何应用呢?4,旅游开发要有泛旅游思维;5,旅游开发要有文化思维的,墓是可以刨的,城是可以倒的,书是可以焚的,留下的只有文化;6,一切文化都有发展旅游的可能;7,最后一定要记住,要做好东西。绿道文旅为您提供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