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黄梅戏和京剧哪个历史更悠久?
优质回答:
首先感谢邀请,下面新霁来说一说黄梅戏和京剧的历史,再说二者有啥关联。
京剧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徽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带领三庆班最先入京为乾隆祝寿,之后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相继X,并称四大徽班,声腔是二黄(二黄是由吹腔和高拨子演化成的四平调发展而来,被称为南路)。约18X(嘉庆二十五年)汉戏(湖北汉剧)加入徽班,声腔是西皮(西皮是由秦腔和湖北民间襄阳调结合而来的,被成为北路)。有二黄和西皮奠定了京剧的基础后,又吸收了昆曲、秦腔、京腔(弋阳腔北京化了,现已绝迹)等的曲牌、唱腔和表演,约1840年(道光X)京剧开始形成,从形成到1950年被称为皮黄、京戏、平剧等,1951年正式定名京剧。距今按照1790年算有230年历史,按照1840年算有180年历史。
京剧《四郎探母》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黄梅戏
黄梅戏前身是湖北黄梅采茶调(唐朝前就有的民间小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黄梅采茶调艺人邢绣娘第一次为乾隆献艺,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邢绣娘第四次为乾隆献艺,确定了采茶戏的雏形,乾隆御赐采茶名伶。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黄梅县发大水,黄梅采茶调艺人跟着难民进入安徽,黄梅调传入怀宁县,在保留一些采茶调的元素下,结合怀宁县怀腔(由怀宁民间小调演化而来的),又吸收徽调、青阳腔(由弋阳腔、余姚腔和各种说唱小调结合而来的)、岳西高腔(岳西县曲牌体古老声腔)逐渐从民间小调向戏曲表演转化。约1856年(清咸丰六年)黄梅戏开始形成,从形成到1951年被称为采茶戏、化谷戏、徽戏、黄梅调等,1952年正式定名黄梅戏。距今按照1784年算有236年历史,按照1856年算有164年历史。
黄梅戏《女驸马》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说明
黄梅戏算安徽地方戏,是从声腔方面决定的,怀腔是黄梅戏的主要腔系,黄梅戏曲调有【主调】【花腔】【三腔】;湖北黄梅采茶戏,曲调有【花腔】【火功】【高腔】等。黄梅戏与黄梅采茶戏是同源,湖北和安徽都有义务将黄梅戏传承保护好,共同携手将黄梅戏发扬光大。
关联
1938年(民国27年)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严凤英的老师)在安庆与京剧合班一起演出,在这时期京剧与黄梅戏互相帮助。舞台上,京剧人员不够黄梅戏演员顶上,黄梅戏人员不够京剧演员顶上,因此黄梅戏吸收了京剧的程式化动作,提升了黄梅戏的表演内容、服装、道具和化妆。(王少舫就是先唱京剧,后唱黄梅戏的)
京剧黄梅戏同台演出(图片源于网络)
总结
京剧和黄梅戏从历史上讲有相似的地方,都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进行曲调融合发展发扬的。从前身角度说黄梅戏比京剧古老,从形成发展说京剧比黄梅戏发展的快,形成的比黄梅戏早。
其他网友回答
黄梅戏的定名在49年后,京剧的前身叫平剧(因当时的北京叫北平)在延安时的《三打祝家庄》丶《逼上梁山》就叫平剧解放后北平改成北京随之平剧改成京剧。由此可见京剧比黄梅戏略长一些。
其他网友回答
可能是黄梅戏老。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是黄梅戏。因为黄梅戏是地方戏。一方水土,一方民俗,一方文化的根源。而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它是北京建都之后渐渐汇聚文化艺术的结晶。故迟于土生土长的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