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孙权夺荆州、杀关羽,烧夷陵、败刘备,为何不乘势逐鹿中原?
优质回答:
首先感谢头条的问题邀请。
我们知道乱世中要想逐鹿中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我们来分析天师这一因素。他在三国里和魏蜀相比可以说是最差的,曹操是西汉著名丞相曹参的后人,有很好的政治背景,后来靠着的家族丰厚的资产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统一了北方;刘备,这个不用多说,汉室宗亲,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众所周知,发起战争的时候有一个正名是非常重要的;反观孙权,年少即位,其余两项不及曹操和刘备,因此在天时上他是不如魏蜀的。
其次我们来分析地利这一因素。都说三国时期孙权是占据地利的,但实则不然,他是占据着长江天险,但只适合防守,北上是很难的(地理位置决定着他适合水战,而不适合陆战),而且地利除了包括地理位置还有物资和人才。在当时来说,他的物资肯定是不如长江以北,中华X起源于黄河;而从人才来看,我们就拿四任大都督来说,由于权力争斗等各种原因早逝,后继无人不就是很好的说明。曹操统一了北方,地利肯定是占优势的。刘备,占据蜀中汉中等地,当年刘邦就是从汉中窥视中原,最后打败项羽而统一天下的。因此孙权在地利方面也处于劣势。
最后我们从人和的角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且长期占据着北方,汉室大部分人才都归其所有,北方战乱也不频繁;刘备,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撤往江陵的时候也要带着百姓,因此有那名气;而孙权,虽然它也有很多人才,但是大部分都是孙坚孙策旧部,在孙权上任初期,平定江东内乱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当他平定好内乱之后,曹操已经占据了刘琮贡献的荆州,从而失去了最佳的北上机会
还有一点是孙权自己的原因,不适合打仗,我们看东吴的几次胜利,赤壁之战是周瑜的功劳,得荆州是吕蒙的功劳,夷陵之战是陆逊的功劳,而他自己,屡战屡败,最惨的一次要属合肥之战。
因此,综上所述,孙权逐鹿中原是很难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很简单。吴军战力渣,逐鹿中原就是找死。无论是赤壁之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还是后来的石亭之战,吴军取胜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偷袭。偷袭这种打法在本土防御作战中可以很好的使用,可是逐鹿中原全是进攻作战。要求军队有极强的阵地正面作战和攻坚战的能力。而这一点恰恰是吴军的软肋。逍遥津之战已经将这点暴露出来。所以,以吴军的战斗力,面对X的魏军,逐鹿中原完全是找死,根本没有任何取胜的机会。就算偶尔凭借偷袭取胜几次,也不足以改变东吴最后失败的结果。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将领能力、兵员数量、兵种配合、国力对比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历史上只有北方统一南方,从来没有南方收复北方过(长江划界)。
从炎黄联合大战蚩尤,到清朝入关颠覆明朝,从来没有过。
一些史学家也讲过一点,大致是古时南方人口少比较蛮荒,军队数量相应的也少。
中原一直是必争之地,有了中原就有了粮食,有了人口(农业国家的基石就是人口和土地),相应的战斗次数多,军队战力强。
看看当时的三国人口对比就知道了,曹魏的人口大于蜀汉、东吴之和,军队大于两家之和,名将大于两家之和,谋士大于两家之和,国力大于两家之和,这仗没法打,局部胜利也伤不了曹魏根基。
《隆中对》的规划第一条还记得吗?若北方有变!北方有变了才是出兵的时机,没变呢?那就偏霸一方,这就是隆中对没明着说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虽为小说,实可称具有一定军事价值的著作。三顾茅芦,诸葛亮已论三分天下。其中,联吳抗曹,以求三足鼎立之势,再待时机而一统天下。与曹魏相比,蜀吳均不可敌,唯联合结盟,方可共拒曹魏。虽孙吳杀关羽,夺荆州,败刘备,其势正盛。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实力折损;坏吳蜀联盟,使盟友变仇敌,必防报复;与曹魏旧隙,伺机攻吴,此正当其时。故孙吳虽胜,焉敢乘胜以取中原?所以才将关羽首级献与曹操,以图嫁祸于曹魏。
其他网友回答
东吴擅长水长,陆战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