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孙策临死力排众议让孙权继位,但是孙权称帝后如何对待孙策后人?
优质回答:
孙权这家伙不厚道,自己的哥哥孙策把天下打下来交给他,结果他却成了个“白眼狼”!
为啥说孙权是白眼狼呢?看看他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哥哥的吧!
孙权在公元229年称帝以后,追封自己的父亲孙坚为帝,但是孙策却只被追封为长沙桓王。这事儿够无语的,毕竟江东集团的地盘,可都是孙策打下来的啊!
你孙权白捡了一个集团,结果却不懂什么叫喝水不忘挖井人?孙坚作为他们的父亲,被追封为帝没啥可说的,可孙策没有被追封为帝,这事儿有点儿让人心寒。
那么孙权为啥要这么做呢?明知道会被后人喷成狗,他为啥还非要做这条“狗”呢?这就要问问孙策的儿子了!
一、孙策当时是有儿子的。
孙策去世的时候才26岁,这个年纪的我们,才刚刚在职场上够到开始被领导臭骂的地步。可人家孙策已经打下了江东基业,并且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
26岁的孙策,当时有1个儿子和2个女儿。其中儿子孙绍,年纪实在是太小了,具体多小历史上也没给出交代,总之生活难以自理。
孙策遭到许贡门人偷袭以后,立马就不行了。这个时候继承人的事情提前摆上了议程,你说他该怎么选?
按道理,自己辛苦半生挣得的遗产,自然是要留给儿子的。可是儿子年纪太小,还在流鼻涕,他能守得住吗?
孙策不禁陷入了沉思,其实压根就没思考多久,估摸着两秒钟时间,孙绍就被排除出了继承人的候选名单。
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弟弟们了,孙权在孙策的众多弟弟中年纪最长,也是最有出息的一个。大位不传给他又该传给谁呢?
换其他人上,说不定江东集团就给搞丢了。孙绍就更加甭提了,压根就不具备继位的可能。毕竟孙策没有称帝或者称王,他到死也只是个讨逆将军、吴侯,没法子将整个江东作为遗产顺利地交给自己的儿子。
能者居之,显然在当时的江东,绝对不是一句空话。为了老孙家的未来,只有让孙绍退到幕后了。
二、孙权对孙绍算是可以了。
孙权登基以后,就面临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怎么去追封自己的哥哥孙策。按理说,江东集团是人家一手打下来的,属于创业之君,怎么也得追封为皇帝吧?
可是孙权又看了一眼已经长大了的侄子孙绍,这个时候的孙绍已经是个生活可以自理的好青年了。孙策死于公元200年,孙权登基于公元229年,所以孙绍怎么算也有30岁了。
如果追封孙策为皇帝,那么孙绍的名分该怎么定呢?孙绍岂不就有了继承权了嘛!那孙权的那帮儿子又该如何自处呢?
所以说孙权选择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就是为了杜绝孙绍拥有继承权。很多人说,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这当然不可否认。孙权自然是想要把大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可是同时我们从孙绍的角度去考虑呢?
如果孙绍威胁到了孙权的儿子们,你觉得孙权集团还能容得下他吗?压根都不需要孙权亲自动手,孙权那几个儿子以及他们背后的支持者们,早就对孙绍下手了!
这事儿你还拦不住,在皇位面前,亲父子都会反目成仇,更何况只是堂兄弟呢?孙权这么做,其实也是变相地保护了孙绍。
孙权称帝以后,便将孙绍册封为吴侯。其实这个爵位应该是孙策传给孙绍的。当年袁术称帝,孙策表示反对,并且扬言起兵X,曹操立马上表加封孙策为吴侯。
可是后来孙权承袭了吴侯的爵位,现在孙权称帝了,自然是想着把这个爵位还给孙绍了。此后孙绍又被改封为上虞侯。
我们要理解这种改封,因为东吴集团只是偏安一隅的帝国,吴侯这个爵位,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东吴集团的一把手,孙绍还是太显眼了。
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绍卒,子奉嗣。—《三国志》
孙绍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孙奉承袭了上虞侯的爵位。由此可见,孙权对孙策的子孙后代,还是比较厚道的,至少没有因为他们存在威胁,就要把他们赶尽杀绝了。
三、孙策的俩女儿,都有不错的归宿。
东吴集团存在本土四大家族,分别是陆家、朱家、顾家和张家。毫不夸张地说,孙家这种外来户,之所以能坐稳江山,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这四大家族的支持。
为了稳住孙家的地位,孙权自然打算积极地拉拢这四大家族,而联姻就是最好的办法。因此孙策的两个女儿,都用在了联姻上。
大女儿嫁给了顾家的代表人物顾邵。顾邵的父亲顾雍,是东吴帝国的丞相,做了足足19年,可见老顾家在东吴的地位有多高。
二女儿嫁给了陆家的代表人物陆逊。这个人就太了不起了,多次挽救东吴于危难之中。夷陵之战击败刘备,有再造东吴之功,后来又出任丞相,真正做到了出将入相。
顾邵和陆逊不光家族势力庞大,他们俩还都是东吴非常优秀的青年才俊。所以说,孙权给两位侄女儿安排的婚姻,是非常到位的。至少没把她们嫁给两个有权有势的老头子。
总结:孙策的孙子,终究因为自己的身份惹来了杀身之祸。
孙权对孙策的子孙是不错,可是这不代表孙权的后代也能这么做。孙权去世以后,东吴帝国一度乱成了一团,继承人是换了一茬又一茬。
最终孙权的孙子吴末帝孙皓X,这孩子喜怒无常,很难让人猜透他的心思。由于他死了个媳妇儿,好几个月没上朝,导致民间传说这哥们挂了。
皇帝挂了,自然要有人顶替。于是民间又传说,孙策的孙子孙奉要继位了!好家伙,民间这帮吃瓜X众能消停点不?等到孙皓从悲伤中走出来以后,得知了这个消息,二话不说就把孙奉给宰了。
孙奉一脸懵圈,啥事儿都不知道,就被拖出去宰了,真的是吃瓜X众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孙策有没有绝后,历史也没给出啥正经交代。
参考资料:《三国志》
其他网友回答
孙策表示,我这个弟弟不厚道,当初就不该把位置传给他。
一般来讲,魏蜀吴三国,喜欢魏国的人不少,喜欢蜀国的粉丝也很多,唯独吴国,基本是没啥铁粉儿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吴国得位不正。毕竟人家魏国是汉献帝禅让的,正儿八经的中原正统王朝;而人家蜀汉则是有着刘备这么一个汉室后裔,打得是汉朝的招牌。
即便是人家袁术,当皇帝的时候好歹还有传国玉玺,而吴国的话,则是什么都没有,名不正言不顺,他孙权凭什么当皇帝?
至于另一方面嘛,那就是因为吴主孙权了。孙权这个人,路人缘很差,基本就没什么粉丝,不喜欢他的人倒是挺多。没办法,相比于曹操和刘备这两位创业大佬,孙权只是一个继承父兄基业的富二代,一点儿都不励志。
公元200年,小霸王孙策平定江东,打下了东吴基业。当时孙策只有二十六岁,便已经威震一方的诸侯,着实是年轻有为,未来可期。然而,天妒英才,就在孙策计划这北进中原的时候,却突遭刺杀,最后伤重不治,一命呜呼。
孙策死后,江东基业传到了弟弟孙权手里,这才有了后来的吴大帝。
当然了,不是说富二代就一定差了,毕竟江东这份儿家业也没有折在孙权手里。如果单从历史功绩上来讲,孙权也还是有点儿东西的,刘备和曹操这两大枭雄都在这孩子手里吃过亏。
比如说赤壁之战里面,曹操号称的八十三万大军,被东吴的一把火给烧了个七七八八,此后再未南下;而在后来的夷陵之战,刘备的蜀国精锐,同样是被东吴的一把火给烧了个精光。心力交瘁的刘备因此而病逝白帝城。虽说这两把火都不是孙权亲自烧的,但不管周瑜还是陆逊,好歹都算是孙权麾下的人,自然要算孙权一份儿。
此外,孙权后来还称帝X了,这也算是将父兄打下的基业给进一步扩张了。作为一个富二代,不仅没有败家,还能更进一步,这已经是很不错了。
按理说,这样的孙权,就算比不上刘备和曹操,那也算是一代明主了,怎么就这么不受后人待见了?
有人将其归咎于“孙十万”,即逍遥津之战里面,孙权率领的十万大军,被张辽的八百轻骑给打了个落花流水,连孙权自己都差点成了俘虏。不得不承认,这一战张辽确实打得漂亮,同时也反映出孙权在军事上的短板。
但是,我们要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强如刘备、曹操这样的沙场老手,不也有过兵败赤壁和夷陵的悲惨经历吗?
而且孙权不比哥哥孙策,更不比曹操、刘备,他不是在马背上打的天下,而是在病床旁边接的盘啊,打仗不厉害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孙十万顶多只是一个玩笑梗,并不能直接当做孙权的负面证据。
事实上,孙权之所以那么不受待见,乃是因为其人品。孙权这个人薄情寡义,非常的不厚道,所以被后人冠上了一个“渣权”的外号。关于其人品,在对待哥哥孙策一家这件事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登基,建立吴国。按照流程,登基之后就该论功行赏了,活着的加官进爵,死了的也要追封,孙策自然也在其列。按理来说,孙策应该和父亲孙坚一样,被追封为帝。毕竟孙策的身份功绩就摆在那里,论血脉关系,他是孙坚长子,孙权长兄;论功劳战绩,他创业江东,奠定了孙吴基业。
所以追封孙策为帝,一点儿都不过分。但是,孙权仅仅只是封了哥哥一个长沙桓王的爵位,这属实有些不厚道。
作为对比,当初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同样是半路下车,可司马炎登基之后,还是给大伯父追封为帝了,和自家父亲的排位摆在一起接受供奉,这可比孙权要温情许多。不知道孙策看着碑上的长沙桓王四个字,心里会怎么想呢?
当然了,从政治角度考虑,孙权此举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毕竟孙策还有一个儿子,名为孙绍。如果孙权追封孙策为帝,那么就相当于变相给了孙绍以皇位继承人的身份。若是日后孙绍或者其他有心人,利用这一点身份上漏洞,在孙权晚年或者百年之后出来搞事情,那就比较麻烦了。
所以说,从大局角度考虑,孙权这么做也无可厚非。虽说薄情了一些,倒也不是不能理解。而且反正孙策都死了,何必为了他的一点虚名,来搞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呢?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是孙策泉下有知,应该也能理解弟弟。
东晋史学家孙盛就借此为孙权辩护:
“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然后国无陵肆之责,后嗣罔猜忌之嫌”
如果孙权仅仅刻薄一下孙策也就罢了,可谁知道,他连孙策的儿子都不放过。孙权登基之后,封诸子为王,而侄子孙绍却只是被封为吴侯,和孙权的孙子辈相当。如果是其他侄子,如此分封倒也说得过去,毕竟亲疏有别,不可能当亲儿子来看待。
但是孙绍他不一样啊,他可是孙策的独子,长沙桓王一脉的唯一继承人。甚至于在孙策死后,孙绍原本才该是继承江东基业的那个人。是孙策念及儿子尚小,无法担当重任,这才把基业交给了弟弟孙权。
换句话讲,孙权当前的这个皇位,其实是孙策父子让给他的。如果当时孙策自私一点,把基业传给自家儿子,那孙权就啥也不是。顶多只是像周瑜、张昭这些人一样,当一个辅佐之人。大不了就在多一个宗室的头衔嘛,就像曹真、曹仁这些人一样。
所以,孙策待孙权可不薄啊。孙权作为回报,厚待孙绍就是应当的,至少也该是视若己出。毕竟孙策死后,孙绍这孩子就没了父亲,你孙权这个当亲叔叔的,可不该当自家儿子来养嘛?
结果谁能想到,孙权在称帝之后,根本就每把这些情谊当回事儿,把孙绍给踢得远远的。明明自家儿子皆封王,哥哥的儿子就只配封侯,这怎么看都不算厚道。事实上,这还不算完,原本孙绍被封的是吴侯,那是孙策曾经的爵位,让孙绍承父爵,也还算是有心了。
但是没有多久,孙权为了给自家孙子腾位置,就把孙绍从吴地迁到了上虞,孙绍的吴侯也就变成了上虞侯。搞得孙绍如今连父爵都不能继承,他心里应该有多憋屈啊。而且上虞区区一县之地,不过巴掌大的地方。人家孙策当年给你的可是江东六郡,你就给人儿子留一个县?
这不仅仅是我看不下去,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看不下去了,他直接在《孙策传》中评价道:
“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孙策的孙子孙奉,因为遭到吴主孙皓的猜忌,最终遭到诛杀,孙策一脉也因此而断绝。而孙皓正好是孙权的孙子。估计孙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家血脉最后会断送孙权的后人手里。
孙策若是泉下有知,估计也会后悔当初传位于孙权吧。要知道,自己可是把这个弟弟当亲儿子一般对待。当年孙坚死在黄祖手里的时候,孙权才是一个9岁的孩子。
是孙策站出来扛起了这个家,含辛茹苦的把孙权拉扯大,最后甚至还把自己一手打下的基业交到了孙权手里。结果到头来,孙权是一点儿都不念他的好,亏待自己不说,连儿子孙绍也得不到好。而自家孙子最后更是死在了孙权后人手里,以至于血脉断绝。如果当初没有传位给孙权,儿孙们或许还不至于这么惨
总的说来,孙权这个人虽说是个富二代,但也还是有点能力的,不是什么二世祖。但就是人品不行,让人喜欢不起来。除了亏待孙策父子以外,对待自家功臣也是凉薄著称、此外立太子而宠鲁王这一手操作也是令人叹服。
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你家要是真出这么一个儿子,你估计得被气死。
本文由西府赵王爷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其他网友回答
孙策—–三国一代枭雄,26负伤离世,惋惜。在弥留之际力排他议让孙权继位,主要是他看出了孙权的野心很大而自己的孩子小,而吴国刚建立,为避免皇权之争不得已而为之,但孙权称帝后如何对待孙策后人的呢,可以说一般般吧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看以下几点:
1.孙策死后追封为长沙桓王,而不是帝。
孙权追封自己的父亲孙坚为帝,追封自己的哥哥孙策为王,并与国象征的皇室宗庙有所区隔,另外为孙策立庙于建业。这就注定了孙策的后代不能继承王位。大家都知道江东基业是孙策一手打下来的,只是天不随人愿,一次负伤就西归了,是完全有资格被追封为帝的。可见孙权的私心
2.对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仅仅封侯了事。孙策封王,其子孙当然只能封侯了。起初孙绍被封为吴侯,后其爵位为太子之子孙英取代,孙绍改封为上虞候。孙策之子之封竞不及孙权孙子之封。民间有传言孙绍之死与孙权有关。
3处死孙策之孙。孙绍之子孙奉传言说孙奉或章安侯孙奋其中一个会当上皇帝…….之后因散布谣言被处死。
其他网友回答
在孙策将死之时,年仅26岁,唯一的儿子孙绍年龄尚小。东吴重臣都有意辅佐孙策的三弟孙翊继位,支持孙权的人少之又少。然而,孙策却召集X臣,当众传位于孙权,并对孙权说:“带兵打仗,你不如我;但选贤举能,我不如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策对孙权给予了厚望。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孙策的看法,孙权继位后,不仅在乱世中保住了孙策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而且还自立为帝王,使吴国成为了三国之一。但是,孙权称帝之后,对孙策家的后人却照顾的一般,给自己的大哥也只是追封为一个沙桓王,并为未追封为帝。
孙策去世前有一子,叫做孙绍,孙权登基后也只是封孙绍为武侯。相比于他自己的孩子,孙霸就封为鲁王。由此可以看出,孙权并没有照顾好孙权的后人之意。
最悲惨的是,孙权的儿子孙皓继位后,怀疑孙绍之字孙奉有谋反之意,下令处决了孙奉,从此孙策一脉被断绝。
其他网友回答
有人说,孙权的帝王位置是孙策让给他的,他哥孙策对孙吴X出了很大的力,像蒋钦、周泰、陈武、周瑜、张昭都是孙策的老员工,这些人后来为孙吴X贡献很大,为什么孙权只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似乎对孙策不公平!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X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黄武元年(2X),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追尊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孙策为长沙桓王。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到达夷州。
孙策是东汉末年一位锋芒毕露的人物,打下江东仅用数年时间,当时曹操也把他当成心腹之患。
《三国志》记载郭嘉曾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后来如郭嘉所料,于200年4月,孙策出外狩猎时遭到许贡的三门客所刺击,回吴之后,因重伤过世,享年二十六岁。
首先说,孙策死得早,死的时候,官位不高。孙权当皇帝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估计他和孙策早先也没觉得未来东吴会称帝,孙权当皇帝后,自然会认为做成皇帝只是自己一人的功劳。他追赠父亲皇帝,并不因为父亲的功业,孙坚在世时候的官位也不高,这是出自儿子追赠父祖为皇帝的传统,并不用考虑父祖的功德,必须追赠虚号,以示名正言顺。
其次,孙权追尊父亲孙坚为帝,只追尊兄长孙策为王,这是因为孙策有儿子(没有被孙坚杀死),如果追孙策为帝,那么孙策的子孙便也是皇位的继承人,这样东吴的皇位继承会出现两支主干组成,后面容易引起混乱的大内斗。
孙权也尊叔父孙休为景皇帝,但却杀死了景皇帝的两个大孩子(共四子)。其目的是防止他们争夺皇位。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已经引致X下党争,朝局不稳。
孙权是三国时代X者中最长寿的。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