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行纪原文翻译 峨眉山行纪原文及翻译大抵大额之上片段

一、跪求范成大《峨眉山行纪》全文翻译

乙未年,大雨初晴。(登山)过了新店、八十四盘、娑罗平(山中地名)。娑罗的树叶跟海桐很像,又比较像杨梅。花是红白色的,春夏之间开,只有在峨眉山才能看到。开始登山到一半的时候,就看到了娑罗,走到这(指过了新店、八十四盘、娑罗平),则满山都是了。大概在峨嵋山上,举凡草木和禽兽、虫子,都非人世间所有(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娑罗树下涅盘,峨嵋山上遍举目是娑罗,说明山上所有的生物都是仙境之物)。往日只是听到传闻这么说的,今天才亲自体验了。我来之前是六月(农历),几天钱又降了大雪,树木和叶子上面沾有雪渍,看上去很斑斓。(峨嵋上)草木的特别之处,有像八仙(一种绣球花,花色淡紫)然而深紫色,有牵牛花然而大很多倍,有蓼(草本植物,开浅红小花)然而浅青色。听说春天是特别的花很多,然而当时山中寒冷,大众很少能够认识它们。特别的草药,也是数不胜数。(峨嵋)山高并且风躲,树木不能向上生长,枝条全部下垂。古苔像乱发一样,下垂在树木上,一直垂到地下,长大概有数丈。还有塔松,形状像杉树,然而叶子是圆细的,也不能膏,像塔一样一层一成的树立着,到山顶的时候尤其多。而且,山上毫无鸟雀,由于太高,飞不上去的缘故。 从娑罗平过思佛亭、软草平、洗脚溪(地名),就到达了顶峰上的光相寺了。也是有数十间板屋,没有人居住,中间有供着普贤菩萨的小殿。从早上登山开始,到现在已经是下午了(卯:卯时,早晨五至七时。下句“申”即谓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开始登山时氽的是夏天的衣服,越到高处越觉得冷。到了八十四盘时突然变得寒冷。等到了山顶,赶快穿上双层丝的棉袍,又加上毛料和皮的袍子一类的,把衣箱里的衣服全部拿出来穿上,又报上好几层头巾,穿上毡靴。(就这样)还是冷的发抖,无法控制自己。于是便烧旺炭火,围炉端坐。山顶上有泉水,煮米却不成饭,米碎的跟砂粒一样。山上的千年雪水,没办法烧熟食物(其实是峨眉山高,气温低,因此煮饭不熟,并非由于“万古冰雪之汁不能熟物”)。我之前知道这一点,就从山下提一缶水上来了,可是,(这些水)才够我自己用的啊。

二、怎么形容峨眉山

峨眉山风光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全球上稀有的树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X,常结队向游人讨食,胜为峨眉一大特色。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其中一个,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文化与天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全球遗产名录。

三、峨眉山月半轮秋引入平羌江水流全诗的意思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首句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用“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捏来,天然高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思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X美景,同时暗示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故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写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在写法上,全篇以“峨眉山月”为核心,以此为触媒,引发的意蕴特别丰富,加强了吟月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在章法上,全诗四句,连有五个地名,且组织精巧,意境深绵,丝毫没有堆砌的痕迹,于此可以看出李白绝句空灵秀丽的一面。

四、《峨眉山月歌》赏析?

题 解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他们广泛结交朋友,拜访公卿名士,以进步声望,求得仕进。

唐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峨眉山离成都不远,早在几年前,李白就已游过。他小编认为‘登峨眉山》一诗中说:“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意思是说,蜀地仙山众多,峨眉山渺邈绵远,非其他山所能比。

句 解

峨眉山月半轮秋

出行途中的一个夜晚,诗人抬头远望峨眉山,只见半轮秋月悬挂在明净的夜空。月光静静地洒在山间,峨眉山仿佛已经入睡。在X山浓黑剪影的衬托下,夜空是那样的明澈,月色是那样的皎洁。月只“半轮”,从月相上看,应是上弦或下弦月,时当农历初七、初八或二十一二日前后。如果按正常语序,这一句应当是“半轮山月峨眉秋”,但这样既不合平仄,又太平常。把“半轮”与“秋”连在一起,有一种深远的意境,仿佛带着几分凉意,有秋也残缺之感,透出些许惆怅,然而又只轻轻带过,不见得沉重。

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人的目光从天上、山间回到身边,只见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水中。一江清水,载着一轮明月,平缓而安静地流动着。月光如水,水流月走,这是静美的,却又具有流动的神韵。我们知道,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随水流的妙景,因此此句还暗点秋夜行船之事。“平羌”,江水名,今四川省青衣江,流经峨眉山附近。

苏轼小编认为‘送张嘉州》一诗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诗的前两句就直接引自李白这首诗。苏轼从小生活在峨眉山和青衣江附近,显然,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勾起了他关于家乡的记忆。因此,“谪仙此语”大概是他最能解了。

夜发清溪向三峡

在天上月光和水中月影的陪伴下,诗人从清溪驿乘船出发,向三峡顺流而去。所谓“清溪”,即清溪驿,在青衣江上,今四川犍为县峨眉山附近。据记载,杜甫、岑参、苏轼、陆游等都到过清溪驿,并留下一些诗篇和游踪佳话。

不知诗人此行是否孤身一人,我们只看到,夜色蒙蒙,江水淙淙,一叶轻舟顺流而下,这仿佛一个无声的全球,但并不孤寂。诗人似乎不是在远行,而是在以一种诗意的心情欣赏这美景。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最终终于退出了他的视线。诗人充满了对家乡的惜别之情。他说:思念着你啊,却见不到你,就这样我顺流而下到渝州(今重庆一带)。在前行的途中,当然还会有月相伴,但峨眉山不可见,平羌江不可睹,昨夜之月已非今夜之月,他乡之月亦非家乡之月。

“君”,一说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前说更可取。对峨眉山月的思念,也就是对家乡的思念;把月亮当作人和他告别,故乡就成了活生生的有情感的对象。

李白生性喜爱明月,留下了许多与月有关的诗篇。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晚年时,—位四川和尚要去长安,李白作了一首送行诗:“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末又说:“一振高名满京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意思是劝蜀僧晏到长安以后,不要贪恋虚荣,还是早返故乡为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评 解

峨眉山的秋夜清辉、平羌X月影流水、从清溪向三峡的轻舟夜行,宛如画境,给人一种宁静之美,一种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虽然是惜别,诗人的心境却是明朗与轻快的。乾隆皇帝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意思是只觉得读起来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里,难以捉摸。

一般来说,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而此诗却达到了驰骋自在的境地,兼有写景、纪行、抒情。前人评价颇高,谓其五用地名,“而天巧浑成,毫无痕迹,故是千秋绝调”。试将前二句中地名略去,成为“山月半轮秋,影入江水流”,就失去了原诗的独特情景和韵味,流于一般化,诗人的行踪和当时所思所感也洗耳恭听。明朝文学大家王世贞说:“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其实,李白那时才二十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