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是失荆州死的吗 关羽死了蜀国就是废了

网友提问:

关羽之死是否真的是他自负导致的?如果荆州不丢,蜀国会灭吗?

优质回答:

关羽之死,就是他傲世轻物、自我X、孤高自许的最终结果。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可不像小说中描写的那般完美无缺,他也有凡人必备的缺点,比如刚愎自用、眼中无人、骄狂自负等等人性的弱点,他全都具备。 这些凡人都会有的性格缺陷,关羽却视若无睹,依旧我行我素,最终因这些性格弱点而断送了自己那颗英雄头颅。

而史上真实的关羽这位凡人最显著也最致命的缺点就是为人X、目空一切、自傲清高。

关羽有多自负?多傲慢?多容不得人?看看《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载便可窥端倪。

《资治通鉴》载:“刘备称汉中王,还治成都,以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马超为左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黄忠为后将军,余皆进位有差。遣益州前部司马犍为费诗即授关羽印绶,羽闻黄忠位与己并,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刘备取益州、称汉中X,关二爷被封为前将军、假节钺,前部司马费诗奉命赴荆州给他授印绶,他听说张飞、马超和自己并列为上将,并无X,但一听说老将黄忠也被封为后将军,勃然大怒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为伍”!不仅立即翻脸,还拒绝接受印绶。

黄忠虽老,勇力不减当年,关羽不愿和他并列,不仅涉嫌年龄歧视,还出言不逊,一向义薄云天、忠烈千秋的关羽,居然容不下黄忠这位勇冠三军的老头儿。关羽气度偏狭,由此可见一斑。他不仅瞧不起老当益壮的黄忠,还在刘备最春风得意时给大哥劈头泼上一盆冷水,如此为人,如此狂傲,已经注定了他最终败亡的悲催结局。

关羽失掉荆州、魂断麦城,就和他这种自傲清高、骄狂嚣张的性格所导致的。

关羽的结局,史料是这样记载的: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

驰骋三国的一代名将、“战神”关羽,居然被东吴的一介无名小将马忠擒杀,倒也让人始料未及。

孙吴袭夺荆州,诛杀关羽,其实也是为情势所迫,决策者孙权也是要下很大决心的。自刘备“借荆州” 有借无还以来,孙权对刘大耳这种背信弃义的行径虽然恼恨异常,但也未敢轻举妄动,主要是慑于北边虎视眈眈的强大曹魏之威胁,因此没有足够决心彻底撕毁孙刘联盟的歃血约定。而最终使孙吴下决心撕毁盟约朝关羽的后心捅一刀,始作俑者恰是关羽本人。《三国志》记载:“……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孙权为了巩固吴蜀联盟,特意派使者赴荆州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清高傲慢依旧,他辱骂来使,态度坚决的表示不和孙权结亲。他不许婚也便罢了,还用毒辣尖刻的语言骂辱使者,骂得有多难听?史籍没有记载,小说《三国演义》倒有描述:“吾虎女安的配犬子耶”!关羽如此自傲孤高,也难怪孙权会大怒了,便最终下了联合曹魏、袭取荆州的决心。

吕蒙白衣渡江,打了关羽一个冷不防,但他毕竟是一位军事才能出众的骁将,虽然猝不及防,虽遭吴军偷袭,但也不至于惊慌失措,身死人手,可他到这时还不反思己过,还不收敛自己骄横跋扈、霸淩部下的劣行,等于往作死的路上再进了一大步。

《三国志·蜀书·关张赵马黄传》记载:“自羽之出军,(糜)芳、(傅士)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掳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

关羽没有大局观,亦不识大体。也许他威胁拒绝施救的糜芳、傅士仁“还当治之”只是一句气话,但作为二将的上级,在兵凶战危的紧急时刻说这样的话,显然没经过大脑,终使自己陷入极为被动的战争绝境。糜芳、傅士仁恐惧关羽回来后会大加报复,严厉惩治自己,干脆献城投降了孙权。至此,关羽已基本没得救了。

襄樊之战失败后,关羽被迫率军逃跑,沿途军心涣散,军无斗志,部下逃亡殆尽,大都不愿与他同生共死,可见其平日之为人。关羽父子和十几个亲信仓惶逃到临沮彰乡时,被吴将潘璋的部下马忠设伏擒获。

吴军获胜后,孙权完全可以效仿曹操当初那样放回关羽,但他却下令“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是孙权气度不够恢弘大度吗?肯定不是,连曹操都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身为一代有为帝王,孙权决不会拿名誉当儿戏的。他要杀关羽,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绝非一时冲动。

孙权不惜身背骂名诛杀关羽,其理由《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有所记载:“(孙权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以不及除之,自取大忠,乃议徒都。今乞可生”!

孙权将关羽视为狼子,必欲除之而后快,最后致命一击,关羽雄健伟岸的身躯轰然倒下,看似孙权残忍无情,其实是关二爷多年任性为人埋下的祸根,他作死得死,从被吴军俘虏的那一刻起就再无挽回的余地了。

关羽因不识大体,孤高自傲而害了自己,也害惨了大哥刘备和刚建立不久的蜀汉。对刘备而言,荆州一失,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跨有荆益”与“外结好孙权”两个基本战略都化为泡影,北伐中原、恢复汉室也变得极为艰难。荆州对蜀汉究竟有多重要呢?对于荆州的地理位置,诸葛亮曾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

荆州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已经毋须多言了。关羽大意失荆州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可谓蜀汉不能承受之重。

刘备若得荆州,就可以从荆州和益州(出汉中)两面夹击中原的曹魏,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终极目标。一旦失去,不仅统一天下变得遥不可及,而且北伐中原也变得异常困难。如果荆州未失,虽不敢断定蜀汉一定不会亡,但至少不会那么快就败亡,况且不失荆州,关羽不死,刘备的情绪就不会出现那么大的波动,导致用兵频频失误,更打乱了大战略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制定的全盘计划, 使蜀汉X迅速由盛转衰,匡扶汉室的宏图大志也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得不让后世对勇冠三军的关羽又是恼恨指责又是扼腕叹息。

关羽是古今难求的良将,也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关羽是人不是神。人们在歌颂他所向无敌之“武圣”和忠义千秋的倜傥雄姿时,也不要忘了他身上也有凡人皆具有的缺陷,还原他作为一个人的真实形象,才能还原历史之真实面目。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剽窃 】

其他网友回答

关羽败亡的主要责任在于他自己,次要责任才是江东偷袭。

实力不足

首先,要承认关羽为发动襄樊战役所做出的艰苦努力,否则就是枉顾事实。不过,关羽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自己的能力估计太高。

219年5月,关羽发起襄樊进攻战役,包围襄阳樊城两个城市,随后以逸待劳,8月水淹于禁援军获得斩庞德俘虏于禁等3万军队的大胜。

但是,打到11月,关羽依旧没有攻下襄樊任何一个城市,徐晃援军达到,已经战斗半年的关羽军队失败,又遭遇江东偷袭,仓促回军,但士兵全面溃散,最终只有几十个亲兵及赵累等官员跟随,突围后被江东军队全歼。

所以,关羽的战役准备是不足的。

全部4.7万军队,第一批只有3万,后期抽取X江陵守军大约1万增援,导致后方空虚,给予江东偷袭的可能。而增援军也没有起到攻克坚城的作用。

归根结底,还是实力不足。

自刘备211年离开荆州关羽就在准备北伐,但八年时间依旧准备不足,显然不能说关羽这八年的工作是合格的。

关羽主观意识问题

1、固态认为江东是盟友。

2、作为刘备的荆州总督,孙刘联盟的具体执行人不能结好江东,反而公开辱骂孙权。

3、被陆逊欺骗。

4、赵累等已提示潘俊等不安定因素,关羽犹豫不决,没有尽早更换。

5、前线大战还不知安抚后方将领,导致傅士仁糜芳等人投降江东。

刘备等人的反应

1、关羽一直在获胜,不能发出援军,否则就是对领兵大将的羞辱。等11月中下旬得到荆州被偷袭的消息,再发出援军已经没有可能。

2、刘封本身不属于荆州X,关羽对刘封没有管辖权,反之,刘封对关羽没有法定义务。同时,刘封驻军上庸地区,具守土责任。

此外,刘封兵少,能够出动的兵力也就两三千而已,就算在11月下旬出发,翻越湖北重庆地区的山脉河流后也未必能救护关羽,更不要说原路返回。

结论

关羽失败的主要责任是自己。

不丢失荆州,刘备如何发展?

依旧很难。

没有解决与江东的南郡问题。

刘备实力不足,没有获得统一的可能。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关羽丢掉了荆州和关羽的自负没有一点关系。因为荆州本身就是东吴借给刘备的,刘备借荆州一借不复还。失信的是刘备,而不是孙权。孙权夺回荆州是义正言辞,正当索取。所以师出有名,士气高昂,一举获胜。尽管关羽武功高强,可是名不正,言不顺的霸占荆州,失信于人。因此士气衰落,斗志不高,以失败而告结束。

如果荆州不丢,蜀国也会灭亡。因为一国之君是领导集团的核心人物,核心人物在领导集团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刘阿斗本身就扶不起来,诸葛亮非要秉承儒家思想的正统观念不放,让刘备杀了义子刘封,坚持辅佐刘阿斗。最终刘阿斗还是扶不起来,落个‘’乐不思蜀‘’的笑话。

其他网友回答

手头材料不足,不能详细回答。就我个人直觉荊州之战,是关羽策动战略详攻,响应刚取得汉中胜利,军力虚弱疲惫刘备军团,牵制曹魏,警告东吴军事行动。由于关羽出色军事能力,攻敌不备,战争初期取得巨大军事胜利,关羽遂下决心由战略详动,转为实质性战略进攻,意图夺取襄樊据有大部荆州,这种侵略决心已经挑战魏吴政治军事最后底线,必然引发俩国倾国之力进行国与国战略决战。源源不断曹魏军力以压倒性态势怼败关羽军力,数万倾巢而来东吴精锐水军乘虚而入,含恨抱怒,势如破竹,所谓沿江警戒,在兵力空虚情况下,警与不警又有多大意义呢?!可以这么说荆州之败是必然,但是荆卅失守关羽要负主要责任,关羽之死则源于荆州内部不团结,东吴最高层轻率不成熟决策心理综合作用。关羽之死,宣判了蜀吴不可调和国家仇恨生成。蜀吴耗尽国家元气战争遂不可抑制爆发,三国战略主动权从此牢牢把握在魏国手上。

其他网友回答

从某个角度讲,确实算蜀国衰败的导火索。

当然,这个话题仅限于小说讨论,类似于讨论金庸武侠那种。真实的历史可能比这个复杂得多。

先观当时的形势,吴蜀两国结盟都只能勉强自保,所以形势相当清晰,就是魏国一家独大。

孙权本身野心不大,其实就想当过安乐公,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即可。毕竟,他或是他的家族对指染江山的兴趣不大。江东之地的收复就非常来之不易,他哥孙策确实是一个好汉。

关羽自负,这个整本小说都基本贯穿了,这个不用讨论。就凭败走麦城时,宣小路还是选大路的问题,就知道他的性格。明知有伏还是挑大路走。只能说关羽太钢了,这一点他比不过曹操,曹操华容道的时候还知道认怂勒。

吴蜀联盟一直为了荆州日生罅隙,其实也不是孙权非要不可,他只是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来给他的臣子一个交代。诸位,荆州本来就不算他的祖产,算当年赤壁之战的战利品,其实多一点少一点也无所谓。所以孙权提出和关羽联姻,实际上就是在找一个理由来彻底平息荆州的问题。

但令人遗憾的是,孙权自己错了,其实以他的身份,想与关羽联姻,他完全可以直接派使者到成都找刘备,试想一下,以成都那伙人的情商智商,能看不出来孙权的美意么?此事一旦成了,荆州之地完全可以作为吴国公主的嫁妆也好,封地也罢,可以大大方方的送给关羽。这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所以才有诸葛亮得知关羽不仅没答应,还侮辱孙权说什么犬女焉能配虎子的屁话时,诸葛亮估计已经在心里哀叹,估计吴蜀联盟马上要翻脸了。关羽可以拒绝,但没必要拒绝得这么绝情。孙权是和刘备一个级别的,再说孙尚香也算他大嫂,所以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这能不能算狂傲过头了,毕竟,当时吴蜀还是联盟关系,并没有敌对。

此事是大白于天下的,就算孙权有心想忍,估计手下一帮文武也不答应,主公受辱,臣子岂有坐视之理,所以X荆州是必然的。

孙权虽然与曹操交过手,但总体来说,孙权并没有像刘备那么大的志向和抱负,以恢复汉室为己任。他其实就想当安乐公。这一点,曹操都没有看清楚,但有个人看懂了,此人就是司马懿,所以在荆州事变之前,司马懿很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机会,于是向曹操大胆谏言,请求派人出使东吴,许给孙权充分的自治权,相当于了了孙权的心愿,从而达到瓦解吴蜀联盟的目的。当时魏国上下都觉得此言论是天方夜谭,但最后的实际效果确实司马懿看准了,也成功了。孙权终于下了决心跟刘备翻脸。于是吕蒙白衣渡江战役打响了。

……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当初关羽没有侮辱孙权,荆州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蜀国的领地,两家之间最大的争议自此彻底解决,吴蜀联盟如铁桶一般,即便孙权不愿消耗实力去争夺天下,但也可以彻底让蜀国腾出手来去攻击西线,东线的防御自然孙权为了自己也会死死X。

但事情却是反方向发展,孙权受辱,奇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杀。但我估计当时孙权并不太想杀关羽,估计是吕蒙受不了关羽的狂傲脾气,所以没忍住,一刀咔嚓了。

结果吴蜀联盟彻底瓦解,东吴本想将祸水引导曹操处,谁知老奸巨猾的孟德反而风光大葬关羽,硬是不接招。

刘备大怒之下,基本率领整个蜀国的军队来攻打东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是败笔,这绝对正中曹操下怀。但刘备还是不管了,但从某个角度来说,刘备此举,更诠释了他的身边为什么从来不缺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