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研究日益强调协作与交叉融合的当下,科研论文的多作者署名已成为常态。不同于国际期刊普遍采用”共同第一作者”(co-first author)的署名制度,国内学术界对共同一作的认可度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和政策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标注方式上,更反映在职称评定、科研考核等实际应用场景中,使得科研人员在处理共同一作署名难题时需要兼顾学术规范与本土化特征的双重要求。
一、认可现状与政策分歧
期刊对共同一作的接纳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部分核心期刊如《中国科学》系列刊物已开始采用国际通行的署名制度,允许在作者姓名右上角标注符号(如、)并在脚注注明”同等贡献作者”。这种标注方式常见于跨机构合作项目,例如2024年《物理学报》发表的钙钛矿光伏材料研究中,三位来自不同高校的作者通过号标注实现了共同一作署名。
有大量期刊沿袭传统署名规范,特别是地方X术刊物和部分专业领域期刊。这类期刊往往默认排名首位的作者为独立第一作者,即便投稿时进行独特标注,最终排版仍可能删除标注符号。”2023年度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报告”显示,在抽样调查的500种中文核心期刊中,仅38%的期刊在排版时保留了共同一作标注信息,这种现象在工程技术类期刊中尤为突出。
二、标注方式的多元操作
可共同一作的期刊中,标注X呈现多样化特征。最常见的是符号标注法,采用星号叠加数字编号的形式,例如”X1,王强1″,配合脚注说明”表示共同第一作者,1表示贡献等同”。这种标注方式兼顾了视觉识别与信息完整性,被《中华医学杂志》等权威期刊采用。
的标注方式开始引入贡献度量化说明。在部分生活科学期刊中,作者需在投稿时提交CRediT(贡献者角色分类法)声明,明确每位共同一作的具体贡献占比。例如《细胞研究》要求共同一作在实验设计(25%)、数据分析(30%)、论文撰写(45%)等维度进行量化说明,这种精细化标注方式正在被更多期刊试点推行。
三、适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科研究已成为共同一作标注的主要应用场景。在2024年X天然科学X重点项目中,某X纳米药物研究团队因涉及材料合成、药效验证、临床转化三个子课题,最终论文采用三位共同一作分别代表三个学科路线。这种标注方式既尊重了学科贡献的均衡性,也规避了传统署名可能引发的团队矛盾。
实际操作中需警惕政策风险。某省2025年高质量职称评审细则明确规定:”共同一作在科研业绩认定时按0.6系数折算”,这样看来两位共同一作的实际认定价格仅相当于1.2个独立一作。更有单位在人才引进时执行”独立一作优先”制度,导致部分标注共同一作的科研成果在关键评审中处于劣势地位。
四、学术与规范边界
一作标注必须建立在诚恳科研贡献基础上。X天然科学X委员会2023年发布的《科研诚信规范手册》特别强调,禁止通过”人情署名””搭车署名”等方式虚构共同一作身份。典型案例可见某高校课题组因在5篇论文中违规标注非贡献者为共同一作,导致已获批的200万元项目经费被追回。
标注需要建立全经过管理机制。建议研究团队在课题启动阶段即签订《作者贡献预声明》,明确各成员的预期贡献度;在论文撰写阶段采用贡献度矩阵工具进行量化评估;投稿时同步提交经全体作者签字的《共同一作确认书》。这种三重保障机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采纳。
科研合作模式的深化进步,共同一作标注规范正面临新的变革契机。2025年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报告编写制度》首次将”同等贡献作者”纳入X标准术语X,预示着国内期刊将加快与国际署名规范接轨的步伐。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标注标准与科研评价X的衔接机制,以及区块链技术在贡献度认证中的应用前景。唯有建立兼顾国际惯例与本土特征的署名X,才能真正实现科研合作的良性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