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长征?
长征是为了突破敌人的X线,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进行的战略转移。
长征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开始至一九三六年十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两万五千里,沿途爬雪山、过草地、冒严寒,顶酷暑,冲破敌人的道道X线,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什么是长征又为什么要长征?
刚开始时,叫战略性转移,红军主力和党中央,一起行动,离开苏区。
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所线时,红军损失过半,在红军要去湘西与红二方面军会合的沿途,国民党军已重兵等待红军自投罗网。毛X指出,向敌人薄弱的贵州进军。
在贵州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确定毛X对红军的指挥,再战遵义,红军在领袖的指挥下,打下了红军从苏区突围出来的第一个胜仗,红军士气大振,四渡赤水,调动敌人,巧渡金沙江,把敌人远远的甩在身后,一路北上,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南,从敌报上知道了在陕北,有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和刘志丹红二十六军,红军经过千山万水,终于有了落脚点,到了吴起镇 与红二十五军会合后,在直罗镇,红军消灭了尾随的敌军,毛X称之为红军长征胜利的奠基礼。
从此以后 ,就称长征。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啊?
在1934年10月以后,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突破国民党X派的包围,中国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跨越两万五千里,最红成功在陕北会师。
红军长征原因是什么 举例三件长征途中的事迹?
红军长征主要原因: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先后逃离追踪。中央革X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主力从闽西赣南出发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X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X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X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红军过草地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毛X、X、X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
左翼为X的红一方面军,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学生等。右翼为X、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X率红三军团垫后,走左翼行军路线。
2、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X上游,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国民党军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抵进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1935年5月3日至9日,红军避敌锋芒、仅凭7只渡船在7天7夜间,2万多人的红军部队全部渡过金沙江。
3、四渡赤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X战战役。
在毛X、X、X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X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1936年的那个金秋十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震惊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这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丽史诗。那么,红军当年为什么要长征呢?
上世纪X代末,中国的版图上出现了一块又一块的红X域,这就是X创建的红色根据地。它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中央苏区,这既是受苏联影响的原因,也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特殊情况。
据资料统计,鼎盛时期的苏区一度威胁到国民党的有效X。那时苏区的总面积达到四十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三千万,形成了星罗棋布般的大小根据地。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有十几块革X据地,红军武装也先后发展到10万余人。这样的规模无疑是空前的,毕竟没有哪个红色X可以发展得像中国一样迅速。
红军武装的猛增,让国民党X集团感到震惊。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山沟沟里的武装可以存活下去,甚至可以建立X(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与国民党集团公开叫板,于是,一场针对红军的围剿也就在所难免了。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就调集大批军队对苏区展开全面进攻。起初,蒋介石调集的是自己的嫡系部队,毕竟指挥起来比较顺手,但随着红军先后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蒋介石突然发现军队不够了。为此,他迅速抽调地方兵力对红军进行围剿,以期达到消灭心腹大患的目的。
虽然想法很好,但蒋介石的企图注定还是落空了。一来地方军队在其军事首领的授意下,对围剿红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二来地方军阀也明白蒋介石的围剿实乃一石二鸟之计,即通过地方军队与红军作战来消耗军阀实力。因此,当地方实力派洞悉此种阴谋后,自然就对围剿不再上心了。
面对围剿接连失利的乱局,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自任总司令,对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为确保作战胜利,蒋介石花重金买来150架美国飞机和大批的德国火炮,声称如果再有“无决心剿共者”,立斩不赦。
此外,蒋介石还从德国请来了国防军前总司令塞克特担任军事顾问,制定了堡垒战和消耗战相结合的战略。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实力派只好加大了对红军的进攻力度。而祸不单行的是,此时的苏区也陷入了困境。
1933年初,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苏区。进入苏区后,博古等人一味命令红军和地方武装对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竭力推行所谓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这种完全脱离中国实际的进攻路线,实际上葬送了苏区发展的有利局面。
自博古来到苏区后,红军的指挥权早就已经交给了洋顾问李德。李德在会议上多次否定游击战争,称“山沟沟里的X”该收起来了,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
他们无视敌强我弱的现实,一味地照搬苏联经验,反对人民战争。在黎川之战中,李德命令红军严防死守,绝对不让敌人踏进苏区一步,结果可想而知,红军非但没能收复黎川,反而使部队遭受了严重损失。
除此之外,在左倾错误路线的诱导下,博古一伙反对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主张实行左倾关门主义。典型的例子就是十九路军通电反蒋事件。1933年11月,第十九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公开与国民党决裂。面对这种有利局面,左倾领导人不但拒绝了向蒋介石后方进攻的建议,甚至还拒绝支援十九路军。就这样,红军逐渐为敌所制,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境地。
而在中国东北,又发生了一件祸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中国。为拯救东北人民,中国X党及其领导的红军选择北上抗日。此时却又面对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真的是进退两难!
怎么办?危机之中,1934年10月10日,经X国际同意,X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长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