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反思20篇简短(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课后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20篇简短(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课后教学反思)

(中国创新教育杂志选编 赵开新推荐)

课改背境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和探究

赵克勤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研活动的开展,我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对阅读教学的规律进行了探究。发现阅读教学与课改前相比确实存在可喜的局面,但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着低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把阅读课上成政治课。

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1有一篇鲁迅的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有的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大肆煽情,渲染气氛。在导入时引用了一则“爱国捐躯”的故事入题,然后在不到15分钟的时间里就带领学生匆匆感知了文意,并且理解了课文的主旨。最后教师给了学生三个问题:①你要向刘和珍学习什么?②她的哪些事打动了你?③在今后的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去做?于是,这节语文课的后半部分,教师都是在对学生进行“轰轰烈烈”的思想教育。下课铃响,教师满意地结束了新课。但是仔细想一想,这是一节语文阅读课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语言的品析又有多少?整节课没有阅读和赏析,俨然成了一节政治课。

2. 把阅读课上成活动课。

  有些语文阅读课教学,一开始上课教师要求学生读课文,三五分钟之后就让学生停下来,领着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然后又用投影、幻灯等来进行拓展,丰富教学的内容。整节课大约有二十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解读文本,其他时间都是在拓展,这样的课教师讲的的确不多,没有满堂灌,学生活动也不少,但是文本被教师无情地抛弃,问题问的多,学生动的多,但就是不读书。这样的一节课,内容没有探究,知识没有掌握,思维没有锻炼,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课,更像是一节学生的活动课。

3. 把阅读课上成问题课。

以前,阅读课教学经常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教师满堂讲,向学生传授知识点,迫切盼望把教参教案上的所有知识点一股脑儿倒给学生,学生忙着写,忙着记。而今在新课改形式下,有的教师却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把整节语文课变成了一个问题课,一篇课文的分析就用几个问题代替,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教师再给出一个正确答案。殊不知这样的语文课并没有真正地体现语文阅读课教学的特点,学生没有对文本深入阅读,师生之间没有相互的交流,连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这样的一节课与其说是阅读课不如说是问题课。

可见,在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希望按照新课改的理念追求一种理想的的课堂教学,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却不尽如人意。那么,究竟怎样做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益呢?我为此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究。

一、诵读涵泳,整体感知

所谓涵泳,就是沉浸其中,细细X。涵泳的基本方法就是诵读,熟读。这是学生感知教材和获得审美享受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无视觉形象的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符号载体还原成一种真情实感。诵读过程中通过口、眼、心、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地进入文本,由读生感,感中得悟,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志。曾国藩在《家训》中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泳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诵读涵泳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必将焕发新的生命活力。特级教师于漪说:“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肢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把秀气、灵气教丢了。如果把灵魂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教呆板了,就使他丧失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这提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文章的整体感知。2011年3月我在小金中学听了网络班成都七中老师讲的《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等几堂课,除了老师问题设计得特别好外,印象最深的则是他们对诵读涵泳的重视。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如同X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在一遍遍地诵读中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味道、感觉。在诵读中学生整体感知了文章的内涵。诵读涵泳,培养了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给了学生独立阅读的时间,独立探求知识的机会。

二、挖掘文本,点拨促悟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每一位语文教师就应该用好、用足这个例子。首先,我们要准确地把握文本,深入地理解文本,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并且形成自己的观点。其次,还要有所创建,要看到文本背后隐藏的信息,开发别人看不到的有效资源。同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要考虑学生情况,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学生会怎样学,对于一篇课文,想一想学生可能会读懂些什么,会获得什么,哪些会触动他们的心灵,哪些地方的学习需要帮助等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点拨促悟。实践也证明这种引导、点拨常常会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呈现出柳暗花明的教学境界。我执教《烛之武退秦师》时,先让学生充分阅读、理解,然后请同学们说出烛之武是“一个 的郑国大夫”,学生答案各种各样:“挑拨离间”的大夫,“忠诚爱国”的大夫,“乐于助人”的大夫等等,学生分别从晋国、郑国、秦国的角度来评价烛之武。我没有满足于此,又提出我们能不能根据当时的形势客观评价烛之武呢?经这一点拨,学生们立刻回答是“能言善辩、有胆有识、乱世英雄”。正是教师的引导点拨,促进了学生的顿悟,使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提升到了单凭自悟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所以,我认为认真研读文本、点拨促悟是构建有效阅读课堂的催化剂。

三、真情体验,个性阅读

《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用教师的分析和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从中获得发现和认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敢于表达,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如教学《项链》这篇课文时,我对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如何评价玛蒂尔德?学生们通过思考讨论,得出了不同的个性化的结论:有的说她不安贫困、追求幸福;有的说是她身上体现了下层妇女悲惨、不幸的遭遇;有的说她为生活和人的尊严顽强挣扎……学生们积极的发言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了自己独特的个人感受。他们不X书本,敢于质疑探索,否定旧论,这就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具体表现。那么教学到此时,《项链》这课表现出的中心意思教师就不用对学生过多强调了,因为学生已经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理解了课文,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所以,我认为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真情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

总之,我认为在课改语境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树立起目标意识,坚持课改方向,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做到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