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三大经典巨著?
世界经济学三大巨著是指:
《资本论》
《国富论》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1、《资本论》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X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
《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X在《资本论》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资本论》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世界X运动的思想指导。
2、《国富论》
《国富论》全称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6年。
《国富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同时人又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人们能在个人的经济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
如果这种经济活动不会受到干预,那么,经由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会推进公共利益。
《国富论》这部著作奠定了资本主义X经济的理论基础,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X的建立,堪称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
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了消除失业和克服经济萧条的新理论,奠定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书中,凯恩斯提出了国家调节经济的主张,认为没有国家的积极干预,资本主义就会灭亡。本书还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充分暴露出来的某些现实问题,并提出了缓解的对策,为当时束手无策的资本主义世界指明了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
作者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颇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有资本主义“救星”和“战后繁荣之父”的美誉,主要著作有《和约的经济后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货币论》《货币改革论》等。徐毓枬(1913-1958),著名经济学家,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系,是凯恩斯这本《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最早的翻译者。
国富论看不见的手原文?
“看不见的手”是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命题。
原文如下:“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支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资本论亚当斯密的一般理论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年6月5日(受洗)-1790年7月17日),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所著的《国富论》成为了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这本书发展出了现代的经济学学科,也提供了现代X贸易、资本主义和X意志主义的理论基础。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
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硬易货是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的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这种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到私利与公益的平衡。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可以熟能生巧: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
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才可能达到。
货币理论
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X其它物品。
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价值理论
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交换功能,后者表示拥有X力。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的物品,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不过水与钻石价值的比较是百年之后边际效用学派才圆满解决此一向题。
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的决定理论。
亚当斯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这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X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换言之,国家富有、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
资本利润的高低如同劳动工资,决定于社会财富的增减,资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资上涨,但也使利润为之下降。亚当斯密指出,假定商人投资同一事业,彼此相互竞争,就会致使利润率降低。
地租是指对土地使用所支付的价格。亚当斯密认为,地租高低与土地肥沃程度及市场远近有关。
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累积是大量进行分工必备的另一要素。分工的扩张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跟资本的总额成正比。资本的累积必须在分工之前进行,因为分工
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设备与机械料,并都需要用资本来X。分工愈细,工具的需要愈多,资本越显得重要。透过分工过程,可增加劳动生产量提高国民所得,增强国民储蓄意愿与能力。
赋税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国富论目录提纲?
《国富论》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第一章 论分工
第二章 论分工的原由
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第十章 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第一节 起因于职业本身性质的不均等
第二节 起因于欧洲政策的不均等
第十一章 论地租
第一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二节 论有时提供有时不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三节论总能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与有时提供有时不提供地租的生产物这二者价值比例的变动
前四世纪银价的变动
金银价值比例的变动
怀疑银价仍在继续跌落的根据
关于银价变动的结论
改良的进展对于制造品真实价格的影响
本章的结论
第二篇 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
序论
第一章 论资财的划分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财的一部门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的货币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财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第三篇 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发展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所受到的阻抑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勃兴与进步
第四章 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X
序论
第一章 商业主义或重商主义的原理
第二章 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
第三章 论对其贸易的差额被认为不利于我国的那些国家的各种货物的输入所加的异常限制
第一节 即使根据重商主义的原则,这种限制也不合理
第二节 根据其他原则,这种异常的限制也不合理
第四章 论退税
第五章 论奖励金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
第七章 论殖民地
第一节 论建立新殖民地的动机
第二节 论新殖民地繁荣的原因
第三节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到东印度的通路的发现,对于欧洲有什么利益
第八章 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
第九章 论重农主义即政治经济学中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收入及财富的唯一
第五篇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费用
第一节 论国防费
第二节 论司法经费
第三节 论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的费用
第一项 论便利社会商业的公共工程和公共设施便利一般商业的
第二项 论青年教育设施的费用
第三项 论各种年龄人民的教育经费
第四节 论维持君X严的费用
本章的结论
第二章 论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源泉
第一节 特别属于君主或国家的收入源泉 第二节 论赋税
第一项 地租税即加在土地地租土的赋税
第二项 利润税即加在资本收入上的赋税
第一项和第二项的附录
第三项 劳动工资税
第四项 原打算无区别地加在各种收入上的税
第三章 论公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