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马谡?
马谡是诸葛亮手下的一名大将,从小熟读兵书,平时讲起兵法来头头是道。
当诸葛亮派他去镇守街亭的时候,他不以为 然,认为是大材小用,他说:“某自幼熟读兵书,深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
结果他拒绝了副将X的建议。导致街亭失守,不但使属下的兵将损失惨重,而且 破坏了诸葛亮进军中原的大计,为整顿军纪,诸葛亮只能挥泪斩马谡。
延伸阅读
马谡到底什么水平?
答:马谡虽然绝不是民间传说或者成功学鸡汤里的“无能之辈”,而是一名谋略水平让孔明都为之赞赏的优秀谋士。
但是,马谡由于缺乏一线作战经验,性格修炼还不够“到位”,所以无法胜任一军的统帅,而刘备的“不堪大用”也正是此意。
要用人所长,摆对位置的人才,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马谡如果不去守街亭,而去帮助诸葛亮处理陇右粮道的各项事宜,而街亭由X或者魏延来守,那恐怕三国历史就要永久改写了。
三国里马谡哪里人?
马谡是襄阳宜城人。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蜀军撤军后,马谡被诸葛亮处死,另说死于狱中。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一路进军顺利。为攻略凉州,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挡住张郃大军。
但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
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的必然性。
刘备怎么评价马谡?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入蜀,担任绵竹、成都县令和越隽太守。喜好谈论兵法,丞相诸葛亮深加器重另眼相看。
刘备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根据史书的记载马谡去越隽当太守时期发生了叛乱,结果马谡没有能力解决叛乱,反而是临近的犍为太守李严击败叛军。此后马谡的仕途可谓是急转直下,李严则是步步高升。
无论是哪一种记载,马谡在越隽太守任上严重辜负了刘备的期望,导致刘备对其作出了“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评价。而鉴于诸葛亮与马谡的关系十分好,刘备自然在临终前提醒诸葛亮。
历史上真实的马谡是怎样的一个人?
马谡字幼常,“马氏五常”之一,其“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公元211年随刘备从荆州入蜀,凭“才器过人”、精通军事理论而深受诸葛亮器重。刘备却反感其纸上谈兵,临死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诸葛亮过于自负,视马谡为文武全才,破格提拔他为参军,时常通宵达旦讨论政治军事问题。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叛时,马谡详细分析叛军情况后,献“攻心为上”的用兵之道,劝诸葛亮用平叛时不可赶尽杀绝,只要“服其心”即可。“亮纳其策”,彻底稳定了南方局势。由此可见,马谡是个颇具战略眼光的帅才。
但,马谡不是个擅长排兵布阵的将才。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弃用名将魏延和吴壹等人,违背众将心愿超格提拔马谡为前锋“统大众在前”。马谡在战略重地街亭暴露出缺乏军事常识的短板及刚愎自用的性格,“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副职X苦谏他不可“舍水上山”,马谡一意孤行,最终被张郃断绝水道,“大败于街亭。”
街亭失利使首次北伐X,马谡被诸葛亮杀头谢众,终年39岁。
综上所述,马谡是个卓越的战略家和愚蠢的战术家的有机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