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观后感1000字(功勋观后感800字)

功勋观后感1000字(功勋观后感800字)

文/桔子

为庆祝中国X党成立100X“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展播电视剧《功勋》,将首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张富清、于敏、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X的人生故事搬上荧屏。再现了8位功勋人物,将个人梦想融于国家发展的奋斗历程。讲述了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人生故事,共同串联起一幅艰苦奋斗,忠诚为民献身祖国的壮丽画卷。该剧以崇高的思想意蕴,紧凑的叙事结构,高远的美学品位,吸引了无数观众,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

八位可歌可泣的平凡中见伟大的功勋,精神永存。每看一个单元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正是这些淡泊名利,坚守初心,不忘国家,舍小家顾大家的中国脊梁,中国才铸造了伟大欣欣向荣的盛世强国。从贫穷落后走向今天,这是多么漫长和不易的路程。

翻开抗美援朝的画面,刚播出的第一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通过七连指导员李延年所在的普通连队故事,展现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塑造坚毅果敢舍生忘死英雄X像。以充沛饱满的情感,以真实震撼的镜头画面,为英雄立传,为国家著史,为X铸魂。《能文能武李延年》,不因其小而放弃精神彰扬,该剧巧妙地选取了一场逃兵戏来表现。战士小安东因看到惨烈的战争面貌而临阵脱逃了,要被军法处置。在众人的喊杀中,李延年作为政治工作者,“文”的能力就体现出来了。他冷静客观地讲述了小安东童年被张二妞救命的过往,接着回顾了入朝作战看到的民众惨状,他说,“河边倒着刚被美国飞机炸死的洗衣服的妇女,血把河都染红了”,一下子就将以美帝国主义的X血腥展现出来。他进而说到“要想过上和平幸福的日子,只有打胜仗,要把美国鬼子打得不得不罢手为止!”“祖国会记得我们,亲人会感激我们,是我们让他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日子,是我们让敌人知道我们的祖国无比强大,不容欺辱!”从个人到国家的情感铺陈,循序渐进,语言平实但是又饱满深情,寥寥数言就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意义讲清楚了,真正是热血沸腾,X情激奋。

"武"的是在抗美援朝中争夺346.6高地的战役,三营的三个连打到最后只剩下几个人。而战争的最残酷都展现在眼前,敌多我少,敌人装备精锐,我军缺衣少水,弹尽粮绝。头上是敌机的炮弹,地上是战友的尸体,一个又一个炮坑,李延年运用灵活机智的战略战术,打垮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疯狂的进攻。敌人靠着重炮和X的连续进攻了7轮,9天内发射26万枚炮弹。志愿军坚持了三天两夜,不少战士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伤亡惨重,一个个鲜活的人在面前倒下,当一位战士抢到敌方的X和敌人X同归于尽时,英雄夲色呈现。而李这年特别是利用间隔弹坑作掩护,巧妙的逃过敌人的炮轰,用距离推算把敌人死死缠住,如敌军炮火在前轰,志愿军就在后作掩体,倘若敌军全面覆盖,又转向466·6高地的侧涯,这样巧妙的周旋,保存了少得可怜的二个干部四个班,才等来了小号手搬来的援军,守卫了阵地。把李延年睿智的指挥和巧活的运用展现的淋漓尽致,一个有血有肉有刚有柔的代连长活灵活现。不管幸存多少人,誓死守护X,人在阵地在,人亡阵地也在。一次又一次激烈的战斗,罗厚财、五班长、八班长、警卫员小顾、文书、张邵杰……都壮烈牺牲了。虽然敌我力量虽然悬殊,但在李延年果断指挥下,志愿军战士X敌人的多次反扑,最终以弱胜强,重新夺回346.6高地。

志愿军是真正的英雄。正是这千千万万个英雄,他们用生命捍卫了阵地,告诉列强寸土不让,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队强大,不容欺辱。

故事的最后,李延年说:“我知道这个勋章,不是授给我一个人的,我只是一个代表。荣誉,属于每一个,每一位牺牲的烈士”!是的,功勋不是一个人,而是成千上万的英雄。功勋卓著的李延年只是其中一员。冰雪埋忠骨,山河浩气存。志愿军英雄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第二单元巜默默无闻张富清》以回忆展开的形式,生动复现了张富清转业后,60多年深藏功名坚守初心,默默无闻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平凡一生,抒写了一个英雄人物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

1924年12月,张富清出生在陕西省洋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孙玉兰与他是邻居,门当户对,志同道合,结X之好。1955年,战功赫赫的张富清转业了。原本可以回老家或到条件相对优越的城镇工作,但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张富清毅然转业,去最穷苦的地方湖北恩施。张富清带着爱人孙玉兰来到来凤县就职,住的是四面通风的房子,下雨天家中四面漏水,条件十分艰苦,两人刚到此地,入乡随俗,和当地农民打成一遍。当时张富清任职为来凤粮油局主任,此后,他开始刻意尘封功绩,从不对外人说起,哪怕是后来有了儿女,也从不自夸。在岗位上,他不辞辛苦,先后到过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所、县建设银行工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扎扎实实为人民做事,无论在田间,还是兴修水库,他都身先士卒,勇于向前,把一个X党员的光辉发挥得尽心尽力。由于在建设银行工作期间,张富清表现得相当出色,获得领导的认可,升职为该行的副行长。

60年代初,我国处在艰难时代,各种领域急需发展,人才更是紧缺。孙玉兰在供销社的工作令不少民众的梦想。张富清为了响应党的号召精简人员,让自己的家属起个带头作用,于是劝说妻子,辞掉了供销社的工作,把职位让给别人。为人民作了表率。随着妻子的失业,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开支都要张富清一人来承担,妻子为了生活,四处打短工,孩子们也捡煤渣,儿子积攒多日的钱想做一条裤子,结果被母亲做好送给了爸爸。而张富清的一条裤子,满满的补丁却不见原来的颜色。生活的贫困,孩子们的要求,妻子的艰辛,张富清从来没有为家庭向党提个要求,而是默默无闻付出奉献,兢兢业业,三十年风雨兼程,历尽艰辛,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直到1985年才从建行退休。之后,张富清和妻子孙玉兰住在县建行分配的单位房里,那是一栋八十年代修建的房改房,样式老旧,但能住人。对此,张富清老同志已经感到非常满足,有时候张富清会想起死去的战友,他表示:“当年和我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好多都牺牲了,相比他们,我今天吃的住的已经是好许多倍了,我还有什么资格居功自傲,给党给人民找麻烦提要求呢?”说着这些话的时候,张富清老同志眼角泛起了泪花,他想起了那些逝去的英雄。

张富清和老伴一共养育有四个孩子,可惜命运弄人,大女儿由于张富清工作不在家,耽误了最佳治病时间,落下了病根,长期忍受病痛折磨,至今未能嫁人,而且行动不便,经常要妈妈看护照顾。小女儿聪明伶俐,进入了卫生院做普通工作。两个儿子读书刻苦认真,以优异成绩成为了基层的教师,后来由于表现突出,都被任职为县干部。

随着岁月的推移,周围的人大概只知道张富清当过兵,但不知道他是一位战功赫赫的老英雄,因为张富清向来低调,从不肯向党组织提要求。哪怕是老伴长期没有工作,大女儿身患残疾,条件艰难,他都没有向国家提过任何要求。

“英雄无言,历史有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像一面旗帜,凝聚起无数人接续奋斗的强大力量,他也像一面镜子,让人们找到差、看到不足。我们要以张富清同志为榜样,时刻谨记作为中国X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立足岗位奉献自我。X,张富清是最忠诚最朴实最伟大的士兵。中国就是有无数这样默默天闻的脊梁才会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第三单元《无名英雄》于敏,以艰难曲折的氢弹理论科研攻关为主线,X细腻的家庭情感故事为侧面描写,讲述了这个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氢弹之父”的故事。

剧情开始于1961年1月,于敏和妻子孙玉芹还正为出国留学做着准备。这时,面对发达国家的严重X,中国只能白手起家研制氢弹,负责牵头组织氢弹攻关的领导老郝找到于敏。茶馆里,戏台上唱着京剧《空城计》,领导老郝指着戏台开始对于敏旁敲侧击。戏曲人物在此托物言志,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寓意为科学家以身许国的报国志。路边馄饨摊,老郝问于敏,是否愿意加入氢弹理论预研工作,而转到氢弹理论研究,放弃的不只是出国深造的机会,还有即将完成的论文及过去的一切荣誉。还要从此对自己的事业严格保密三缄其口,“点了头,就得一辈子默默无闻隐姓埋名,那是带到坟墓里去的秘密”。即使在最亲的家人面前,也要做个“哑巴”,“谁也不知道你在干嘛,他们会以为你犯了错误”。“咱不能让别人欺负,国家存亡的事儿必须干。”于敏一边闷头吃馄饨一边说,看似不经意间一语带过,语气里却带着斩钉截铁。一句承诺,许下一生,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写实笔法,胜过千言万语。

踏入氢弹理论小组的第一天,老郝就告诉于敏,“整个国家在等答案”,克服一系列困难之后,于敏的计算为氢弹计划节省了几年时间几亿资金。而在于敏攻克难题的同时,怀胎十月的老婆孙玉芹即将临产。临盆那晚,孙玉芹把熟睡的大女儿托付给邻居,独自一人提着脸盆,待产包步行去医院。这就是科学家的妻子,为国舍家。氢弹研究到了下一个关口,于敏带领大家没日没夜地抓紧进行计算。他还想尽办法给大家补充营养,把母亲给孙玉芹补身体的鸡蛋都“借”了来。直到孙玉芹生病发烧,于敏才想到要回家照顾妻子,却被孙玉芹劝阻,让他以工作为重。

1965年9月,于敏等人终于在理论上取得了进展,为了验证方案可行性,他带队到上海,通过国内唯一的一台万次电子计算机进行验算。1965年11月,于敏设想的模型在计算机验算中取得了成功,氢弹理论取得了决定性的重大突破。于敏激动地打电话给妻子,但不知该说些什么。放下电话,他回想起当年自己与妻子相识相恋的往事,那时候他是个一心埋头搞科研的“物理学疯子”,孙玉芹却看中了他的淳朴和纯粹。如今,他终于取得了对国家人民有重要意义的理论成就,却因为保密原则,无法与妻子和孩子们分享这份喜悦。

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他,多年以来却默默无闻。他曾隐姓埋名28年;因为他和同事们的鞠躬尽瘁,中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只用了两年八个月时间。多么值得歌功颂德的中国功勋。

最后一集中,于敏讲述了完成氢弹试验数据监测仪器安装调试工作。于敏归家后的时光。那是长期以来于敏对家人深深亏欠的补偿,也表现出这个不平凡人物的平凡一面。无论是哄妻子开心,还是给孩子们讲睡前故事,这位有些书X气的大科学家都笨拙得可爱,真正的男人也有柔情的一面。

1967年6月17日,氢弹成功引爆,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于敏一家在北京正在拍摄全家福,刚从照相馆出来,便遇见了欢庆的人X。依然要保守秘密的于敏借口发工资让妻子买一只烤鸭庆祝,但妻子道出了家中的拮据,他默默低下了头。

回到家中听到氢弹爆炸的广播,于敏终于没忍住泪水,他没有向妻子说明原因,而是要了一杯酒。午夜,待家人入睡后,于敏在书桌上展开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心中默念起了诸葛亮的《后X》。醒来的妻子看到这一幕,潸然泪下,先国后家,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正如于敏的名录: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并足以X了。发达国家能做出来的,我们也能够做出来,并且更快。这就是忠于祖国无私奉献,钻研科学执着追求真正体现。国之大者,为国为民,当之无愧的无名英雄。

第四单《黄旭华的深潜》单元以核潜艇下潜极限为转折点,重现“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的故事。

故事从黄旭华与李世英从一次剪头发的一见钟情,到在苏联的雨中邂逅,最终定情苏联。青春年华,男才女貌,浪漫无比,让人感受到青春的美好。但是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美好,却心甘情愿的为了国家的科研放弃了属于自己拥有的一切。30年来,女人从如花似玉,男人从英俊潇洒都熬成了白发苍苍。个中滋味除了要忍受各种日常琐碎事,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猜疑,各种不被外人理解,忍辱负重,这些无形的压力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说难听点,当他们义无反顾的决定参与项目时,他们就已失去了平凡人生中他应有的一切。但是如果项目失败了,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无法为自己正名。

我们看到的是功成名就后的他们。我们也不知道有多少绝密研发是失败的,有多少无名英雄不被知道的。他们在选择时,也唯有尽力。就好比这个核潜艇项目,当时我国是被苏联鄙视过的,认为不可能成功。而毛X也怒怼他们,100年不行就1000年!就是要干!这些项目什么时候能成功,没人知道!因为都是从0开始。更夸张的是,核潜艇的设计是参考外国的两个"核潜艇"模型而研发的!这有多夸张,不敢想象。当剧中为救被台风困袭而还未苏醒的女儿时,李世英因痛苦怒打丈夫那一刻时,多少人都留下了眼泪,“还我女儿,还我女儿”,揪心的痛,深怕孩子苏醒不过来,幸好苍天保佑,孩子终于脱离危险转危为安。这就是黄旭华舍小家,别爱人,重研发,创奇迹的人生。

在一次次的研究中,多次探索,实践,容不得半点差错,一个数字的失误,就是死亡的招唤,只有精确无误,才会大胆前行。而且核潜艇不比其他项目,其他项目或许出错了有挽救的机率,也可以避免人员的伤亡。可核潜艇试验是要放水下的,并且是要去深海的,而且必须一帮人下去的。只能做到100%精准度,容不得半点出错,要不然一个疏忽,所有的一切将前功尽废,入沉大海。这是有前车之鉴的60年代,美国的“长尾鲨”下潜试验出现事故,潜艇里160人X。可见它的难度有多难,试潜前,所有人都有心里准备的,包括当时下水人员都是写好遗书的,生的成就,死的光荣,但是科研还要继续,不惧怕死亡,只要祖国的科研成功。

压力可想而知,当时这个研发更可怕的是整艘核潜艇,没一个零件是进口的,从一无所有,茫无头绪,一筹无展。当时我国技术落后,一穷二白,苏联专家认为中国造核潜艇是痴人说梦,但却也真是大实话。处于当时的环境的确不为过,但是中国人就有敢于想像,敢于创造的精神。当时其他国家都是研发了三十多年才成功的,对于各方面都落后的中国,想在短时间内研发成功的机率几乎是零。而且这是属于国家的绝密武器,不管是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对中国在这方面都是进行技术X的。如果被他们知道29个研发人员在拿模型参考研究制造,那估计会成为国际头条笑话。最后在黄旭华等科研人员的努力下,造出来了艇上46000个零部件全部实行自主研制,而且规范的潜艇。对于当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中国,真是大功一件。

剧中真实的平凡的呈现,扣人心弦,美好的让人感叹,看着这对郎才女貌慢慢的在岁月中变老,真有种"强说滋味别样愁"的感受。前期李世英要去大连学俄语,黄旭华的第一个反应是有些不舍的答话,大连离上海好远啊。而面对国家的召唤,他是毫不犹豫的就立马离开他每天怎么抱都抱不够的女儿,离开如胶似漆感情盛笃的娇妻,奔赴科研战场。上海离大连好远,远过30年吗?动容无比的场面,最美好时光的分离,残忍的离开,不依不舍的分割,可见精神的伟大,只有国才有家,只有把国家科研搞上去,才能每家过好幸福生活。

黄旭华自主研发核潜艇充满荆棘,为了实现它,黄旭华默默工作六十多年,一心扑在核潜艇事业上,三十年没回过老家探亲,错过了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64岁的高龄时,黄旭华还和潜艇官兵们一同下潜深海,进行极限深潜试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指挥。黄旭华几乎把整个青春献给了事业,时光不能倒流,但他们的青春永驻。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黄旭华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X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有无穷的力量。从1958年初开始核潜艇研发,到1988年深潜实验成功。30年间,黄旭华“深潜”在人生大海中,终生报国不言悔。这就是一个科研者的无悔人生,一个中和国功勋卓著贡献。

第五单元《申纪兰的提案》是叙述一个新过门的媳妇,从一个大字不识,大门不出的农村妇女,带领贫穷落后的太行山上西沟村妇女,走向新生活的故事。

晴空万里,田地翠绿,申纪兰和劳动妇女们一行排开,她们挑着担走得欢干劲足,脸上挂着微笑,心中揣着梦想,一幅幅画面,把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农村妇女形象展现眼前。申纪兰能从一个新媳妇一步一步被当地村民接受认可。其过程并不容易,她寻求突破与改变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首先从秀儿,小妹开始,组织纺纱小组带领妇女出门来劳动,当时大家贫穷落后,妇女在家带娃做家务不出门,男人一言堂。时常遭到大家拖后挤压,讽刺。但是她没有被各种根深蒂固的观念X。她组织男女劳动竞赛、植树、犁地,发出“新社会,男女都一样”,“我就是一心想让姐妹们挺起腰杆,活出个人样来”的心中强音。

为了妇女能挣小米,申纪兰独自一人过太行,到县里领棉纱,她骑着毛驴唱着歌,往返多次,把绵纱所酬兑换成小米分给妇女们时,终于女人也能养家了。她们的脸上笑得象桃花一般,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申纪兰自学写字,辅扫盲班,教姐妹们识字,从不会到会,从一封信开始,睁眼瞎到能读书写字,白天干农活,晚上学习,这就是中国奋斗的妇女的写照,一步一步走向新生。在清晨的田埂上,申纪兰跳望远方,脸挂微笑两眼放光,西沟村那绽开鲜红的桃树,映着她欢快的心情,也感染了无数的被束缚的妇女。

1951年,西沟村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时,她成了副社长。这对奉行“好男人走到县,好女子不出院”古训的山里人来说,已让人刮目相看。但在她心里,有一个坎始终过不去,为啥妇女的劳动报酬要少一半?不平等的报酬又挫伤着妇女的劳动积极性。为了让妇女得到真正的解放,申纪兰走家串户,向妇女宣传“劳动才能获得解放”的道理。1952年,西沟村已经实现了男女同工分,后来“男女同工同酬”渐渐地在全国推广开来。1954年,申纪兰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受邀前往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她提议“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了中国妇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改革开放以来,申纪兰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带领西沟村人不断探索山区发展道路,为山西太行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全国唯一一名连续当选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但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始终扎根农村,没离开过山头田间,她一生不曾离开劳动,即便在90岁高龄时,每天还是力所能及地参加劳动。“要和乡亲们在一起,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上。”这是她的初心。在申纪兰身上,“勿忘人民、勿忘劳动”的初心已经化为血液,她对党忠诚执着为民,甘于奉献改革创新的精神,深深感染着一代代人。

不朽功勋,镌刻国家发展史册;光辉榜样,照亮X复兴征程;平凡岗位,却能书写壮阔历史。申纪兰把一生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献给了西沟,为中国劳动妇女拼出“半边天”,她是平凡中章显出最优秀的功勋。

第六单元《孙家栋的天路》画面中,孙家栋低头思索,身后是广阔无垠的土地,仰望深邃的天空,一定要把"骑着自行车到月球"的梦想实现。

故事从1958年讲起,从苏联学成归国的孙家栋。被安排进行导弹研究工作。1964年“东风二号”发射成功。中国终于有了自主研发的导弹,1967年经钱学森推荐,孙家栋成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和同事们,接连攻克一系列难题。并用“借箭显星”的办法,实现了“看得见”的技术要求。1970年4月24日晚,新中国第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举世震动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发射成功的消息,所有的科研人员欢欣雀跃,孙家栋更是的热泪夺眶而出。

在受命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过程中,孙家栋依然“归零重启”。面对各项技术上的落后,时间紧任务重的巨大压力,克服了国外专家退出,导弹研制技术空白等一系列困难之后,孙家栋一步一脚印将“18勇士”拧成一股绳,他大胆删减方案,始终保持科研人员的严谨态度,小到零件制造,大到决算卫星研制全盘,不断在挫折中锤炼出“航天人”奋斗本色,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

东方一号是仿制,东方二号是自主研发,技术层面上是有本质区别的。东方一号顺利升天,东方二号就没这么顺利了,才上升一点就降落下来,摔了个稀巴烂。孙家栋看东方二号摔落下来,他的心都跟着碎了,没等火熄灭,他就飞蛾扑火似飞奔过去,任凭谁都拦不住他。连同孙家栋在内的所有科研人员,大家都脱下大衣,趴在导弹摔碎的大坑里面,用双手挖出零碎的零件,用刷子刷掉沙粒,然后放在大衣里面,再继续挖。孙家栋带领着科研人员在冰天冻地里捡了三天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挖出零件。因为国家一穷二白,零件还要继续使用。从挖出来的零件中,更是挖出失败的原因。看着这一幕幕,心中涌起酸酸的滋味,眼泪不由自主地掉落下来。科研人员的道路步步荆棘,重重艰辛,从地面到太空的路太难太难了。特别不容易的是,该剧不仅展现出了在当时生活条件中科研工作的不易,也从时间技术等方面贯穿出实现中国“航天梦”的任务艰巨,在荧屏传递出以孙家栋为代表的“航天人”勇于接受挑战,敢于承担责任为国家甘于奉献的精神。

为了完成“在太空筑出一条属于中国的天路”的梦想,孙家栋临危受命,接受国家交给的艰巨任务,将我国的第一颗卫星送上天,让乐曲《东方红》响彻宇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连造卫星的零件都造不出来,但孙家栋等老一辈航天人从未放弃,“骑着自行车也能上月球”是一代航天人用行动去实践的坚定信念。东方红一号的研制过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缩影,也是孙家栋和中国航天事业开拓者们的人生写照。

故事结尾以时间为轴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所走过的发展历史,一个X有一X仰望星空的人,这个X才有希望。正是有孙家栋这X仰望星空的永不言弃的科研者,中华X才能站立世界之巅峰。正是少年勤学,青年担纲,孙家栋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神圣追求传奇的使命。航天报国自主创新,无惧困难钻研科学执着追求,永不言弃。从事航天工作60余年,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将中国航天的触角伸向更遥远的太空,使祖国更繁荣,这就是祖国人民的功勋。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就是你的一生写照。

《屠呦呦的礼物》第七单元,叙述的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亲自研发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全过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引起疟疾的疟原虫已经对原有的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使当时的人们饱受疟疾之害。

1969年1月,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屠呦呦,忽然接到一项秘密任务,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当时39岁的屠呦呦正值壮年,在科研环境既落后又艰苦的条件下,她常常是寝食难安,集中注意力想方设方搞实验,除了工作还是工作,走路睡觉出差回家都在冥思苦想,闹出了生活中的许多差错,行李丢了,饭忘了,孩子超过接回时间了,跟父母亲忘联系了,这就是一个科研者的工作过往,也是她的奋斗历程。屠呦呦常常夜以继日工作,而且在临床前试验时,身先士卒,以自己当实验品。因为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了疑似毒副作用。为了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并郑重提出:“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其大无畏的精神,勇于奉献的品质尽力展现。由于工作的加重,体力的透支,屠呦呦病倒住进医院,但在病床上她心心念念的还是她的实验她的事业。

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X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在中医古籍的启发下获得高效的青蒿素,并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青蒿素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神药”,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作为一个职业女性,她既要工作,又要兼故家庭,更何况还有父母和二个女儿。剧中有三次,她都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第一次, 她离家别夫扔下女儿出差167天。第二次,废寝忘食工作 晚上10点了,她忘记了去接女儿。等她跑去幼儿园,全托幼儿园的值班老师说,你爱人2小时前就把小敏接走了。回家后丈夫没有埋怨她,还劝她,这事主要怪我,我不该让你去接孩子。看她情绪有点低落,丈夫安慰道: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就知道你为了其他人家的孩子做了什么事,牺牲了什么,你是好妈妈。第三次, 她几年没有去看二女儿,买了一双全是右脚的鞋。本来生她气的父亲,听说她在带领团队搞疟疾特效药的研究,不仅原谅了她,还为她说话,我女儿干的是大事,买错鞋这些小事情,不打紧。正是因为有父母和丈夫的支持,屠呦呦才会无后顾之忧,竭尽全力执着追求发现青蒿素,实现了人类创举。除了团队精神,还有她背后这个全力支持的家庭。

虽然屠呦呦是一个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和无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但作为一个纯粹的科研人员,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青蒿素事业。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人类的一份礼物。”诺贝尔医学奖就是对她杰出贡献的最好回馈。获奖后,屠呦呦只是谦逊而平静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作为首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如今年过九旬的屠呦呦惦记的依然是如何让中医更好地造福人类。

翻开屠呦呦的履历,里面的“中国精神”如一缕缕春风扑面而来。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发表的众多著作和论文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医结合杂志》第6期上发表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一文。从文章的题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职工作中所体现的爱国之情直抒胸臆。正是这种对国家、X、人民,以及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舍我其谁的情怀,才有科学创新的动力,才有青蒿素的问世,才有造福全人类的成功。

屠呦呦身上凸显的“中国精神”也体现在她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从表面上看,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学的成就,但从本质上说,这更体现在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实验医学巧妙而有机的结合。这种大胆的改革创新非常成功,既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也体现了当代医学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这种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仅令中国精神生辉,更让这种精神闪耀全世界。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就是最好写照。

第八单元《X的梦》表现了一位造福全世界的农业科学家,对于给予自己人生启蒙的母亲的浅吟低唱,正是母亲的引导,最终X达到了“天下人有饭吃”的梦想。“有人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给我种下的”。《X的梦》通过90岁高龄的X在母亲墓前的深情缅怀,勾连起他在上世纪六十年到七十年代攻克杂交水稻世界难题的经历。通过他与母亲关系的呈现,我们看到那个“每天向前走去的孩子”,如何将他的所见,化成了生命的一部分,直到终老。

在剧X现不多,不断闪回的母亲形象,不仅勾勒出X幼年时期躲避战乱的X经历,也表现出母亲启蒙X成长的重要意义。儿时经历与X眼前的事业,就像一张对折的纸张,互为映照。

X爱科学探索,也爱凡人生活。他英文很好,读莎士比亚、雨果、拜伦的诗,能拉小提琴,还能自制电台来接收最新的科研信息,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他那张质朴略显沧桑的脸庞下,深藏着浪漫与深情。而这份“人生的余裕”,也多源于母亲的启蒙。用剧中的台词讲,“母亲不仅仅是在教英文,还是在传播一种独特的遗传育种学。”母亲曾经带着他一起拜神农,给他讲神农氏的故事,而X日后所从事的杂交水稻事业,正是在千万株秧苗中大海捞针,可不正是一位“当代神农”?母亲还给他讲述过“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的典故,“实践字纸藏经同,弃时需当付火中,字字句句有来历,变变幻幻永无穷。”

多年以后X在水田里插秧时,他又真切感受到了“天雨粟”。清澈的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而金黄的稻穗正从“天上”撒下人间,天上下稻谷了。这是X在田间插秧时的一个想象与推理,“农人叫秧苗是天苗,不仅仅是因为它神圣,还因为低头插秧的时候,秧苗就是插在天上,天苗成熟了,就是‘天雨粟’。”这就是作为“杂交水稻之父”,X让天下人有饭吃的梦想。真正是诗情画意的场面,震摄心灵,荡入魂魄。

妈妈!没有您的 君君教诲循循善诱,我怎么能够去打开内心最深沉的热情,用穿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田野中那些泥土孕育的传奇?

妈妈!没有您的深刻启蒙一步一步向前走去,我怎么能够在成千上万的失败中坚信,必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妈妈!没有您的殷切希望和全部寄托,我怎么能够数十年不停歇,穿越千山万水追寻心中的太阳?

妈妈!有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得到的是赞叹或者怜悯,有热爱执着,但也有恐惧和X。但是他从未妥协和放弃。在历练中感受到了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他的梦想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直至终生。

妈X教诲不仅X了X的心,还启谛了他为之奋斗的目标。《X的梦》不是禾下乘凉梦?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妈妈是X的指导人,而老师又是指明通往科学大道方向“搂底浆”的引路人。恩师的谆谆教诲,还有饥饿得了浮肿病的山间老农的殷切期望,无凝给他增添了努力拚搏的动力。《X的梦》,为观众刻画出主人公伟大事业的前史。更为难得的是在侧面展现了一批农业科研人员的光辉形象。不管是北京农学院门口偶遇的“民科痴人”李大手,还是帮助X最终发现“野败”秧苗的两位助手,以及在南海南繁基地因毒蛇而牺牲的谭胖公,还有他的热情澎湃的学生,他的全力支持鼎力相助的妻子,他们都是X前进路上的好帮手。他们都只争朝夕,甘于吃苦,不惧失败,勇于创新,让生命在追赶太阳中延伸。五谷深处,都闪耀着他们的生命之光。

人生有三境: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看完了《X的梦》,我们可能无法理解杂交水稻的奥秘,但关于X为什么何以成为X,与他努力执着坚持追逐梦想分不开的,《X的梦》举重若轻,不负众望。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不管他是颠覆世界权威的乡村教师,还是名满天下科学巨勋,他永远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一名学者,一代功勋,一世英名,毕生耕耘,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X。

看完电视剧《功勋》后,从来没有哪一部电视剧象这样叫人久久不能平静,国家之大,多少英雄倍出。是他们把落后贫穷的中国建设成为欣欣向荣 跻身于世界之前列。在投身国防安全事业的科学家心里,在以身许国的战斗英雄心里,个人的梦想始终与国家的梦想,X的梦想相通。他们的梦想不只是实现个人价值,而是肩负着国之重任,承载着全X的梦想。为了国家的强盛,为了X的复兴,他们无悔燃烧一生。

如果说,赤诚与奉献是功勋人物的人生信条,那么讲求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便是他们的笃定信念。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以剧以功勋人物的崇高品格引领每位观众,激荡起和平年代的英雄情怀。让《功勋》致敬国家功臣的平凡和伟大的人物,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永垂不朽。致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仆,中国人民心中伟大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