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宝山寺之缘

喜欢本文,请您转发传播分享!谢谢!

人生,自会有诸多遇见。

或人,或物,或某事——

有些,擦肩而过,

或有些,念念不忘。

偶然,

亦或必然。

不知其内因。

自古至今,

暂且,称之为缘。

(一)

南京的天,至午后五点开外,天色渐渐转暗,夜色,随之悄悄的弥散开来。

夜幕笼罩下的城市,起初,出现零星的灯火,后来,慢慢的,灯火延伸扩展开来。

孩子睡了,我点亮一栈台灯,不由得想起有一个夜晚,与奈良宝山寺之缘。不由的,满脑子跑到了宝山寺。

宝山寺,在日本奈良的一座深山里,名不见经传,可是,这座寺院的精巧特点以及给我的启迪却是我始料不及。

至今,关于佛教寺院,我见过的倒也不少,可唯独这座寺院,穿起我脑海里的山水园林建筑传统美学,其设计新颖,构思奇特精巧,曲径通幽,颠覆我以前所见寺院的建筑传统,我惊讶于在日本的深山里,品味到中华建筑的精髓体现,遇到深藏在深山里的建筑精品,我的X。

说起奈良,这是一片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地,在公元八世纪里曾作为日本首都,被日本国民誉为“精神故乡”。这样的地方,理所当然也是我最钟爱的地方之一。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唐式建筑、这里的文化等等,每次相见,总有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

欲说奈良著名寺院,莫属市内的东大寺、唐招提寺等著名的景点,均耳熟能详。拥有着众多著名寺庙的奈良,如X星璀璨,确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感觉。宝山寺,没有他们名气大,也没有广告宣传,若不是机缘巧合,住在寺院脚下,岂不是默默错过!

与之结缘,我之幸事。

(二)

那日,一路奔波,旅途辛苦。到达酒店时,天色已晚。

说起这个酒店,有种古代客栈的感觉,虽小,但精致,充满因地制宜的精巧之感。酒店门口,就是一条由下而上的石阶,向上看,一路“献灯”,直至山上远处,放眼山下,石阶通向山下的星星点点。酒店的位置,正好在半山腰。

夜晚的屋外,一片漆黑与宁静,除了由近及远的灯火。

酒店榻榻米房间,日式的设计,简洁、明快,温馨、舒适。泡泡温泉,躺在榻榻米上。看看书,再看看手机,发个微信。

此时,收到哥哥的一条短信提醒:早点休息,明日早起转转山上宝山寺。哥哥,正是日本旅行社的老大,待人宽厚温和,充满大哥哥的关心,这家酒店也是哥哥的慧眼选择,哥哥的提醒,让我有种直觉,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

于是,赶紧洗洗入睡。

(三)

早晨的山上,空气清幽,林中隐逸。

真没想到,酒店向上几级台阶,就是一眼望着好长的“献灯”之路,“献灯”就是民间捐资给寺院,表达尊敬与虔诚,祈求家人平安、家庭幸福的一种方式。

这让我想起书中所读,在过去,常有香客,住到寺院,修身养性。如今,我这一晚住在寺院脚下,这也算是与寺院的亲近了。

宝山寺,始建于1678年,由僧人湛海开启兴建。

这座寺院,不同于我以前的所见,一改中轴线左右对称,一般寺庙都有山门、哼哈二将、大雄宝殿,左右钟鼓楼配殿等建筑,这座寺院,依山势而建,建筑简单,却相当精致,整齐的石阶,沿山势而上,曲径通幽。

从山下的献灯,一路到山门口。立有这样的精致打磨的石柱,上面刻有捐助者的名字和捐助金额,仔细查看,所立的石柱位置不以金额划分,大家一律平等,这让我有点诧异!

虽说地处642米的山上,倒也香火X,香客不绝,一大早,我发现不少上下徒步的香客,看风吹的头发,沧桑的眼神中满满虔诚。

长长的石阶而上,这有点像写文章中的序幕,漫长提高了期望值,心中满是期待。

拾级而上,行至转弯处,再向前看,方见山门。

过了山门,抬头之见,眼前是一方不太大的平缓之地,周边山围环抱。地势险要,却甚感安全。

好一方风水宝地,不愧称之“宝山寺”这个名字。

这里不按中轴线左右对称,不按常规处理,但见自然安排,井然有序。

这里供奉较多,有“秘圣欢喜天尊”、有“乌枢沙摩明王”,以及“不动明王”,一大清早,已有信众前来膜拜,献上献金、顺手摇动手边的绳子,绳子上端的铃铛清脆悦耳,这应是一种互动吧!

当然,我站在这个角度,只见这屋顶很特别,浓郁的日本风格,犹如层层叠叠的山峰,由近及远,巍峨气势。

采用当地独有的红茅草精心修剪而成,冬暖夏凉,厚实稳重。

就在我听到X的同时,我忽然感觉到流水声音的存在。寻声而去,在一个角落,有一细流,X之水,顺流而下。(就在下图左下角有文字的地方)

建筑,不仅是空间的艺术,更是时间的艺术。

在一片山林宁静之所,寂静的只听见鸟叫,多少有点冷莫孤寂之感,水的欢快、灵动,可以舒缓人的情绪,更有一曾含义,水的流动,似乎永不停息,从古流到今,隐喻生命的生生不息,世间的日月轮回。

因此,在古代,著名的建筑大师,不仅仅在建筑处理上能够因地制宜,因山势而为,更是一位文学大师、哲学大师,把人生、自然的哲学道理,用轻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才是杰出建筑的精髓与深奥。

抬头,只见一栋红色唐风佛塔,映在山坡,吸引我继续上行。不知不觉中,这样的建筑形式,起到了导引的作用。

引导我继续前行。

上山,需通过这座门。

迎面石墙,清清的苔藓遍布其上。

苔藓,是一种很娇气的植物,喜阴,温度X的角落,通常代表人迹罕至的地方。在奈良有个園林,就叫苔园,每日限定只有二十人入园。因此,能把苔藓养活的地方,不希望人多,这就是隐喻遁世清修的地方,在过去的文学作品里,曾有一故事,描述丈夫走过的脚印,留在青苔上,妻子都不愿扫去,以此表达对夫君的爱。

沿“之”字形状的小径,而上,野花烂漫,路边的众佛站立两旁,有一尊,极像鉴真大师。

这里又见活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条小路尽头,就是唐风佛塔。

好像这里又是一个转折。

佛塔身后,又见林中小道,曲径通幽。

文中多次提及“幽”,“幽”字幽静、幽远,代表不显眼的僻静之所,一眼看不到头,这也是指X命力的延伸。

这是一种老庄哲学,隐喻在人生的曲曲折折的道路上,知道迂回,懂得回旋,方能更有作为,更能顺势而为,得心中那一方圣土。

我沿着先哲设计者的思路,踩着设计的这些点,寻找他要表达的意境。

顺着山路走到上面,我的身上已微微发汗,路尽头转身,峰回路转,又见一平台,站在此处向山下望去,拨云见日。

哇喔,好一方境界。

我不禁赞叹起来!

只见前方,初升的阳光,透过云层,温暖洒向人间,这种画面,震撼我了,刹那间,我忽然明白,为何寺院建在人迹罕至的山上?

因为,站在这里,俯视人间,人,会有所悟!

脑海里,闪出两个字:悲悯。

人,心生悲悯,才懂敬畏。

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这个周遭的世界。看山下,有繁华似锦,有落寞寂寥。有几家欢喜,就有几家愁,这个世界上总有两种状态,在维持平衡。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悲悯之心。拥有悲悯之心,就是拥有大智慧。凡有成就者,莫不是心怀慈善,悲悯万物。可是,在社会物质的作用下,这个悲悯之心,极容易被蒙上浮尘,一旦如此,这个平衡就被打破,佛家讲“乐极生悲”、儒家讲“厚德载物”,皆是这个道理。

我们读古诗词,有“天”,就会有“地”与之对应,有“春”就会有“秋”,有“繁盛”,就会有“衰微”,这不仅仅是对仗工整的美,也是大自然的两种状态,其实,人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启迪我们,这是一种生活美学,更是人生哲学,自己处在低处时懂得努力,处在高处时,懂得低调,这样的心理状态,平和,谦恭。

说到这里,我明白哥哥眼中的智慧,更明白提醒的意义。

顺便提一句,这座寺院所在的山,叫生驹山。这座山所在的市就叫生驹市。

刚出生的小马,称之为驹。在日语中就是“生驹”二字来表达这里的地名,我猜想,生,代表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驹,刚出生,也意味着年轻。在这年轻的山里,收获着这么成熟的人生体悟,这也是大自然的两种不同的境界,隐喻着大自然的平衡,

更有一曾含义,生命,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珍爱生命,请勿虚度光阴。这一层含义,让我特别喜欢日本的这些地名,我与这里有缘。

日本与中国文化有着诸多联系,又有自己的矜持,比如“岐阜”县,因县内有一山,名叫岐山,同时尊从中国儒家的大师孔子,因此,取“岐山”的“岐”,与孔子故乡“曲阜”中的“阜”而成,后面有机会可以单独聊聊日本的地名。

(四)

一早上山,到下山回到酒店,不过三四十分钟。

我们每个人、每天,似乎都在匆忙,每日时间,无声无息的悄悄溜走,感觉越来越不足24小时,可是,你是否发现,生活中有些场景,恍惚间,在哪里见过?或者,在哪里发生过?似曾相识,又不能确定。
或许,这就是缘。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无数的缘,有些缘长,可陪伴到久远,有些,可能如一阵风,擦肩而过,却叫人念念不忘。
每个人的身边,有亲缘,有情缘,有一面之缘,却有一见如故之感,不过,甚至也会有怒缘,或者争缘,总之,各种各样的缘。
这些缘,或长、或短,或深、或浅。

划过脑海,组成你的回忆。
生命,是一个一直修正的过程,不停的体悟、感受。

领悟,不是一个结果,是永远在生活的过程中。

我在为本文选择曲目的时候,脑海里想到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这首歌的儿童版本清纯、至真,可是缺少生活的历练,朴树在录制这首歌的时候,曾在唱到中途,掩面而泣、泣不成声,众人无不为之动容,生活的情感注入其中,感怀这样复查的曲调,与人生的生活境遇不谋而合,生命,本是如此多情、如此精彩!今特选择朴树版本。

如您感怀,喜欢本文,欢迎转发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