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人物姓名,为何很多人“名”都为单字?刘备,曹操,孙权?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要从三国时期以前的历史来分析,整个的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知识分子、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X。为了巩固X,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X,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这个人对“名”特别重视,他一上台,就闹起了一股改名风。首先把中央各级官名改了,然后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来,弄得人不知所措。后来,甚至将“匈奴”改成“降奴”,“单于”改成“服于”,由此引发了X战争。王莽对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对自家的“王”看得特别重,对许多刘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赐姓“王”,以示恩宠。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汉书·王莽传》又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之语,意思是说,匈奴单于依顺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个字。可见,当时不但有禁止使用双字名的法令,而且还影响到了匈奴。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这是和中国取名字的礼与传统有关。
一般是姓+名+字。名一般为单字,字为双字。
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刘备,姓刘名备,字玄德。
曹操,名操,字孟德。
杜甫,名甫字子美。
岳飞,名飞字鹏举。
姓名中的名如果是两个字,一般都是底层百姓,往往有名无字。
只是在元朝之后,古人名字中的名才两字为多,元人粗鄙被继承下来。
跟男朋友之间有什么有趣的昵称吗?
优质回答
刚开始认识的时候,和大家一起调侃,叫fly tiger.
后来确定关系以后,就开始叫名字最后一个字的叠名,虎虎。
结婚以后,大部分依旧如此,偶尔撒娇的时候,才会叫一声,老公;生气的时候则会来个大名发泄。
现在X了,偶尔也会以宝宝爹爹来称呼。
而老公从我们确认关系之后,就直接称呼我为媳妇,X以后,大部分时间则通过大宝和小宝来区分我和宝宝。由于孕期长胖不少,有时候也会称呼我为大宝sod蜜。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知名人物大多数是单名?
优质回答
《公羊传》说了,圣人是讥二名的,那当然两个字的名字是不好的。然而,理论毕竟只是理论,社会上人在起名字的时候,也往往不会严格按照理论来搞,所以我们看到,西汉毕竟还是有许多两个字的名字,比如周亚夫、霍去病、李广利、张安世、萧望之等等。
然而后来,西汉就被王莽篡位了。王莽这个人,现在网上很多人都说他是现代人穿越回去的,但其实不是。如果说是穿越,他也应该是远古时期穿越到西汉的。因为这个人的思想,是典型的古文经学儒生的思想,他非常顽固、且真诚地相信儒家经典中所说的上古黄金时期的一切,他的一切改革也是以恢复上古黄金时代为目的的,他的政策也都是非常死板地照搬儒家经典中所描写的东西,
上层人名的单名化趋势,其原因或许可以归结为西汉昭宣以后儒学理念的渗透。儒家很早就有“二名非礼”的观念。这种观念及与之相关的避讳问题,会随着儒学的渗透而逐渐在儒生、官吏阶层扩展,导致上层人名中单名的流行。在这种背景下来看元始诏书,就可以理解所谓“二名”之禁,不过是顺应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而已。宋人邵博曾说:“王莽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又遣使讽单于为一名。东汉士大夫以操节相高,遇莽之事必唾也,乃终其世谨一名之律,何也?”这个提问或可由此得到解答。不管诏书是否强制施行,单名观念都会因此而得到加强。姓、单名、字构成的人名,就逐渐成为汉碑官吏、儒生题名的一般形式。与此同时,普通民众所受影响并不明显,仍然是单名、双名并存。这种制名习惯上的明显差异,显示出“大传统”对“小传统”影响的有限性。
我也是听一个专家说的,不知是否是真的,应该和当时的社会有关,还有一种说法与作者罗贯中有关!
亲戚家的晚辈生了个小孩,起了个名字跟我的孩子撞名了,还死活不肯改,怎么办?
优质回答
还奇了怪了,谁规定这名字是你家的,人家就不能取了。那人家如果上门跟你说,你家名字跟我家重了,你改一下,你愿意吗?如果你是三皇五帝之类,讲个忌讳,不让重名,否则如此这般,那还好说一点。都什么年代了,还不让人重名了。
重名了,说明这名字好,找人喜欢。你心里不开心,能理解。稍微提一下,在别人不反感的情况下,说一下重名以后的诸多不方便,人家能理解的就理解。不愿意理解的,你也强求不了别人。取名字是别人的权利,不可能因为你们家的干涉就作罢。而且很有可能,你越说越反感,人家越不乐意。呃,我就取这名字了,怎么滴,谁怕谁。
“朝锦同学”,“到,到”!两声清脆的声音同时响起。刹那间,全班发出一阵阵的哄笑,笑声在教室里久久地回旋,令两位同学尴尬不已。
那一年,刚入读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在班上点名一番,当叫到朝锦同学,因两位同学且同姓同名,发生了先前的那一幕。
一个村子人多姓氏大,X顺序列号,代代相承,况且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也不考虑复名的存在,迫不及待取了一个心仪的名字,名字成为了自已身上永不磨灭的标签,伴随着到生命的终结。
在纷纭的人生中,冥冥相撞,雷同,偌大的人生世界,名字代为一个代名词,并不影响到日后的生活学习,对社会构成任何的威胁。
虽然,俩人同在一个班级,名字雷同,难免出现少许的新插曲,如果,正确地处理,一切都会按部就班地运作。
∥图片源自网络
三国里面的人名为何大都两个字?
优质回答
因为三国时代的人,有姓氏、有名、有字、还有号,如果一起称呼上的话,绝对不会叫错人!所以他们的名只有一个字,加一个姓氏就只有两个字了。比如关羽,姓关名羽,字云长;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他们名字虽然简单,但是再加上字与号,那么一定只能表达一个人,不会出错的。况且三国时的人口数量少,姓+字+名+号+地名的组合方式完全可以表达出一个人的姓名。
现代人姓名一搬为三个字或者两个字,三个字为:姓+字+名;两个字为:姓+名。比如首富李嘉诚,他姓李,字嘉,名诚;比如大商马云,他姓马名云。现代的人数量远比三国时期多,因此姓名重复率较多,为了避免重复率过多,一般要求姓名为三个字,再加上现在科技的辅助,即使姓名重复了,也能快速区分一个人!
准确的来说,三国时期的名字大多都是单字名,如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等等去掉姓,名都只有一个字。
我曾在《三国演义》中做过统计,除了少数X,虚构人物,还有错把字当做名的情况,只有X、马元义、郭攸之、马日磾四人是真正的双字名,其他所有都是单字名。
这四人我分析,郭攸之是蜀汉官员,很可能是当年张鲁的天师道信徒,名字中的“之”代表自己信奉天师道没有实际含义,如王羲之、王献之都是如此;
X是商人,古代商人入贱籍,马元义是黄巾军,可能也是贱民,所以名字有两个字;
马日磾(mì dī)是大儒马融的族子,可能是因为仰慕汉武帝时的儒学大家,匈奴浑邪王太子金日磾,才取了这个名字。
这个原因主要是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人的起名开始系统化,并出现了以单字名为贵,双字名为贱的思想。最著名的就是孔子,《春秋公羊传》中记载:
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
孔子讥讽仲孙何忌(姓仲孙,名何忌)双字名非礼,故意写成仲孙忌。
这种单字贵,双名贱的思想到了汉朝以后,开始被广泛接受,所以汉朝24位皇帝全部都是单字名,即使是双字名的在登基后也改为单字,如刘弗陵改为刘弗、刘病已改为刘询。
发展到后来,单字名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潮流,到了王莽篡汉后,因为他是儒家的偏执狂,于是就以“讥二名,二名非礼也”为由颁布了取名必须单字的命令,当时甚至连匈奴都是这样。
《汉书》记载:“时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风单于,宜X慕化,为一名,汉必加厚赏。单于从之。”
虽然王莽的其他很多改制都因为社会的全面抵触而失败,却唯独这项因为有社会基础而持续了数百年,直到隋唐后才逐渐出现双字名,明清后这个制度才真正消亡。
但为什么古代以单字贵,二字贱呢?有人说是因为单字显得独一无二高贵,有人说尧舜禹汤都是单字,所以单字尊贵。
这是不对的,舜名重华,大禹名文命,还有伏羲、允婼、颛顼、少皞、高辛、伯益、少典等等上古双字名的远远多于单字名的。即使到春秋战国时期,小白、重耳、任好、勾践、寤生、渠梁、子楚、因齐、辟彊,双字名也非常多。
归根到底,还是避讳制度的出现,才导致单字名的流行。
《左传》中鲁国大夫申繻曾对桓公说:
“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这是名字避讳思想最早的形成,后来被儒家吸收,如《礼记》中:
“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
嫌名就是读音相近的字,名不偏讳也就是两个字的名字,只要避讳其中一个字,不必两字避讳。
不过早期人口不多,而且普通百姓甚至没有名字,所以避讳对生活的影响不大,双字名还是比较多的。
但是到了秦汉之后,人口大量增长,避讳的影响又开始扩大,不光皇帝的名字要避讳,那些皇亲国戚的名字都要避讳,避讳的内容也越来越严格,嫌名也在避讳范围内。
那么问题就开始出现了,如果再取双字名,触犯到避讳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而且家族大了之后,后代很容易和先祖的名字发生冲突。
于是人们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开始取单字名,就想到于把避讳的麻烦减少了一半。这才导致了王莽的单字名政策推行的那么顺利。
不过到了后来,人口越来越多,多到单字名又无法满足的时候,这个制度就开始崩溃了。替代的办法就是大家想取双字名就双字名,单字名就单字名,但是皇帝的名字开始取那些非常生僻的字,或者干脆就自己造字,最著名的就是明朝的皇室,他们的名字为我们贡献了一大半的元素周期表。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独一无二的单字名字女.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