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沆为相王旦参政事(李沆、王旦、李继隆,宋真宗的配享功臣中为何没有寇准?)

网友提问:

李沆、王旦、李继隆,宋真宗的配享功臣中为何没有寇准?

优质回答:

宋真宗于乾兴元年二月驾崩,十月下葬,十一月,以李沆、王旦、李继隆配飨真宗庙庭。因为此三人都走在了宋真宗前头。

当时寇准还在世,寇准是宋仁宗天圣元年去世的。所以活人不会配飨。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中国古代,祭祀是先人最重要的礼法活动,它是传统礼教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配享则是祭祀的重中之重,配享制度历史悠久,《周礼.夏官.司勋》记载:“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太常,祭于大烝。”郑玄注:“生则书于王旌,以识其人与其功也;死则于烝先王祭之。”由此可见,配享制度在周朝就已经形成,且非常重要。

配享制度分为三种,分别是祖先配享、孔子(孔庙)配享以及功臣配享。所谓功臣配享,就是皇帝死后选取其在任期间最有作为的大臣,给予他们进入祖庙的资格,陪祀皇帝左右。每代可以获取此等殊荣的功臣仅有二三人,他们莫不是位极人臣且天下盛誉的执宰者。

功臣配享制度不是宋朝独有的制度,但它在宋朝发展完善,达到了顶峰。宋代配享功臣制度起源于宋真宗,并在此之后迅速发展。乾兴元年(10X),宋真宗去世,十一月宋仁宗为父亲确立配享功臣人选,一共有三人,分别是李沆、王旦和李继隆。此三人获得配享功臣的资格实至名归,他们都是宰辅之臣,有经世济民之才。不过值得深思的是,宋真宗最信任的大臣,宋朝名臣,寇准却不在配享功臣之列,这到底是为何呢?

寇准是宋真宗时期最有作为的能臣之一,他性格刚直,敢为直谏,善于治国理政,而且最重要的是,寇准在契丹南下、朝野慌乱的时候力挽狂澜,稳定军心,并劝说宋真宗御驾亲征,从而使得辽与宋签订了“澶渊之盟”。寇准在后期虽然遭到排挤和贬谪,但他在朝野的盛誉极好,赵光义甚至赞誉他说:“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宋史·列传第四十》)

更为重要的是,寇准与宋真宗配享功臣有极大的相同性。李沆是宋朝名相,王旦和李继隆则都参与了“澶渊之盟”,这对于他们能够成为配享功臣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从《宋会要辑稿》中李维的奏议原文中就可以看出:太尉、赠太师、尚书令王旦……赞弭兵之论,兴旷世之仪。纪律用张……忠X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中书令李继隆……从幸澶渊,实总兵要,奋威却敌……伏请并配享。

可以看出,参与“澶渊之盟”对于他们能够成为配享功臣至关重要,而寇准却符合他们所有的优点,作为宰相,他有李沆的理政能力,同时他不仅参与了“澶渊之盟”,而且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按照寇准对于朝廷的贡献和他的盛誉,他完全是有资格获得功臣配享的。

不过,寇准虽然能力出众,但他太过锋芒毕露,不知急流勇退与保全自己。寇准一生中得罪过许多人,而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后来的太后刘娥。宋朝的外戚X并不严重,不过宋真宗是一位性格软弱的皇帝,因而野心极大的刘娥便经常干涉内政 尤其是在宋真宗患病之后,刘娥愈发肆无忌惮,“时上不豫,艰于语言,政事多中宫所决”。(《宋史·后妃传》)朝廷中最不缺投机取巧者,看到刘娥X,时任参知政事的丁谓勾结朝中大臣,支持刘皇后。

寇准和其他大臣对此非常不满,于是向宋真宗进谏,指责刘皇后后宫干政。宋真宗对此心知肚明,他也知道让刘娥X的危害,因此他秘密与寇准商量对策。而在密谈当中,寇准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向皇帝建议让皇太子监国。寇准上疏说:“皇太子人望所属,愿陛下思宗庙之重,传以神器,以固万世基本。丁谓,佞人也,不可以辅少主,愿择方正大臣为羽翼。”(《宋史·寇准传》)宋真宗深以为然,因此他同意了寇准的建议,并准备让他联合翰林学士起草奏章,请求太子监国。

寇准此举其实是犯了大臣妄论皇权更迭的忌讳,当初宋太宗立太子时就曾征询过寇准的意见,寇准谨严不语,不过此时他实在看不下去刘皇后与丁谓祸乱朝政,因此冒险上疏。当宋真宗同意后,寇准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然而令寇准没有想到的是,宋真宗在酒后竟将密请太子监国的事情透露了出去,此事被丁谓得知,他立刻联合皇后,在皇帝面前弹劾寇准。

宋真宗当然知道寇准的为人,但性格懦弱的他在面对皇后的逼问时竟回答说:“不记与准初有成言。”刘皇后得到这样的回复不怒反喜,她知道宋真宗最终还是不敢支持寇准,换言之,寇准已经成为弃子。于是刘皇后联合朝中大臣,不断排挤和X寇准,皇帝也将寇准一再贬谪。

宋真宗死后,刘太后把持朝政,寇准被贬离京城,官职一降再降。此时的寇准莫说功臣配享,便是自身都难以保全。而在宋仁宗亲政后,他虽然为寇准X,但却无法为寇准追加配享功臣。因为宋真宗的配享功臣已经有三位,另外再添加一位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但是他们又都是当朝重臣,将寇准替换其中的任何一人都是不合适的。宋仁宗当然不会冒着引起朝野震荡的风险将寇准追封为配享功臣。因此,这位宋朝名相,宋真宗最信任的大臣,却不在配享功臣之列,是朝廷上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

参考资料:

《周礼.夏官.司勋》

《宋史·列传第四十》

《宋会要辑稿》

《宋史·后妃传》

《宋史·寇准传》

其他网友回答

两件事,X,看完你就知道要是你是皇上你也不会选寇准了。

一、挽衣留谏

《宋史》里记载:”(寇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君臣之间,在说话上因为某些事闹个不愉快,皇上拂袖而去又没干别的已经很给你面子了,寇准竟然揪着皇上的袖子按椅子上不说明白就不让走。你说这是什么人?虽然皇上后来,“朕得寇准 犹文皇之得魏征也”,为了大家的面子把魏徵抬出来,但这种行为太不讨喜了。

二、挟圣督军

“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

寇准半哄半骗的把皇上带上了前线,还登上了北城楼。虽然表面上安抚众将,士气大振,但皇上心里苦啊,御驾亲征是显得威武雄壮,但也是搞不好就会换个皇上的。这不,回来就有人告诉皇上了,城下之盟,春秋所耻。澶州这一回,以天子的尊贵而为城下之盟,这是陛下的奇耻大辱!陛下懂得赌博吗?赌博的人输得快要完的时候,把所有的钱一齐拿了出来,做末一次的胜负:胜了便加倍,负了便完结。这唤做“孤注”。这拿我的身家性命都压上了真不拿我皇上当回事。

X。

第一个,“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这是说寇准不学无术的段子,有个叫张咏的先声,德高望重。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就对自己的同僚下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才,可惜他知识学问不够啊。”等到寇准出使到陕西的时候,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准备酒食款待张咏。张咏将要离开的时候,寇准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先生在说我啊。”不光张咏批评,还有个王旦大臣,公然在皇帝面前说寇准。他说:”(寇准)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而准乃为己任,此其短也。”寇准当时的风评可见一斑。

二、《宋史》的记载:”(寇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

啥意思呢,咱的寇大人不是什么两袖清风的人。没事就喜欢搞个大party,豪华酒会,犄角旮旯儿,到处都点亮了胳膊粗的蜡烛,即使厕所、马厩也不放过。还喜欢和下属拼酒,常把下属们喝到严重影响家庭夫妻幸福地步,甚至有下属的妻妾会到寇准的府邸X,要求寇准放过自己酒量不佳的丈夫。

三、宋史记载:”(寇准)在相位,用人不以次,同列颇不悦。它日,又除官,同列因吏持例簿以进。准曰:‘宰相所以进贤退不肖也,若用例,一吏职尔。'”

寇大人提拔或调动下属,全凭直觉。什么制度履历政绩我都不管,想用提就提谁,想免谁就免谁。从来不排队论资站山头。这就很难有人愿意和他玩,有也是溜须拍马之辈。寇准还有个施恩图报的毛病,又让人感恩戴德还得服帖顺从。

换作皇上是你,你会让寇准享配太庙?到下面也带着你没事搞搞御驾亲征?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作为真宗在位时期,最重要的大事就是辽宋之间的“檀渊之盟”。而寇准,则在这次契丹大军兵临城下,极力劝谏真宗御驾亲征,最终迫使契丹议和,可以说寇准为最终“檀渊之盟”的订立立下了头功。

至于为何寇准如此名相、功臣都未能配享真宗庙庭,其原因有二:

其一,也是最为主要的原因,宋真宗晚年患病期间,刘太后干预朝政,这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强烈不满,晚年真宗也有所察觉,便与宰相寇准密谋起草“太子监国”诏书,想让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提前监国,结果事情被刘太后知晓,可笑的是真宗竟然一推六二五,说忘记跟寇准说什么了。此事后,寇准即被罢相,且被一贬再贬,真宗死后,宋仁宗即位,刘太后把持朝政,自然也就不会将寇准列为配享功臣了。

其二,历史上,寇准比真宗晚一年去世,活着的大臣自然不能配享。不过,多年后仁宗亲政后,终为寇准X,却也没有追加配享功臣,是因当时配享功臣最多三人,也就没有办法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李沆、王旦、李继隆宋真宗的配享功臣中为何没有寇准.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