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界的点映是什么意思,有哪些作用?
优质回答
顾名思义,就是还未上映的点映选择适当的时间,在一些特定的地点放映电影正片,具体作用有正也有负。
正面效果
一、提高观众期待值
一部电影上映之前,一般都会制作各种预告片来吊起观众的观影X,但是预告片始终不是成片,观众的期待值有限,所以选择点映的方式,相当于再次增加观众的期待值。
二、扩散受众X体
因电影未上映,很多地方电影院宣传也是有限的,因此受众数量还是不够多,而采取电影的方式,可以更加大范围提升电影的影响力,从而让受众进一步扩大。
三、口碑效应
一般电影都是在具体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举行,完成观看的首批观众会自发形成对周围人X的传播,如果是好电影,很容易形成良好的口碑效果。
四、增加影院拍片
口碑形成了,人X受众也扩散了,自然就反向让电影院增加该片的拍片率,这样电影在上映时很容易占上风,从而容易卖出高票房。
四、竞逐国际奖项
很多电影为了追逐当年的国际奖项,也会采取点映的方式,因为电影正式上线的日期很可能过了某一项奖项的截止时间,所以不得不提前点映,这样就符合该奖项的竞选标准。
负面效应
一、泄密风险
相对来说,因为是点映,安全保密措施相对比较严格,泄密的可能还是不高,不容易造成盗版,但是凡事有意外。
二、负面口碑
这个一般是针对争议大或者较差的电影。很容易形成口碑围剿,一旦形成负面口碑,电影就容易笼罩在低票房的阴影中。
总体来说,点映是正面远远高于负面,所以有自信的电影一般会采用点映。
敢点映的电影比不敢点映的电影好看,你们赞同吗?
优质回答
这只是一种营销手段吧,
具体还要看电影的受众度,
不点映的也不一定就不好,
所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银河补习班》点映我看了,整场观众反应热烈,但为何豆瓣评分只有6.5?
优质回答
你有”靠谱的回答”证明你知道内情,如若考我,沒门。若问”为何”,问你自己和当事人。
那个都信不着,上映看票房就行了,现在的人看电影就是因为在网上看别人说这个好说那个不好,最后只相信自己,爱看那个就那个,不在听网上大家说的了
《银河补习班》为何安排点映,并且排片还很高?
优质回答
点映是很多电影上映之前都会进行的一个营销手段,好的点映口碑可以为电影提供一个质的保障,比如《绿皮书》出现出来的喜感和动人,《我不是药神》中呈现出来的现实主义题材,都可以帮助电影找到最合适的“宿主”。
邓超和俞白眉执导的第三部电影《银河补习班》从7月4日开始电影,历经一周,创造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点映场次。
第一轮是在7.13日到7月14号在除了北上广深圳之外的全国范围内电影,场次人均为18人左右;
第二轮,在7月15日到7月17日之间进行了电影,地点也扩散到了全国范围内,场次人均达到了23人;截止到上映第一日,累计票房达到了1.5亿。
乍一看,这样的操作方式像极了去年超高口碑和票房的《我不是药神》,看得出来,电影方对于这部电影是用足了劲儿,也充满了自信,然而,“药神”的奇迹并不是那么容易复制的。
《银河补习班》到底是《我不是药神》那样的黑马呢,还是《西游记女儿国》那样的“点映即死”的烂片呢?要了解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点映的意义。
公映前的点映礼:
一般影片上映前一个月和上映之后主要以口碑营销为主,而点映应该将大的概念逐一细化,给提前观影的媒体,观众,影评人作为一个传播媒体。
对于大部分的观众来说,一部电影在首映日的表现和票房成绩,都是具有参考意义的“风向标”和参照物,在一部电影上映前夕,很多的观众已经通过试映、展映、内部看片、路演、点映等方式和电影进行了“初步接触”。
就概念而言,电影类似于电影的公测阶段,是影片完成制作并通过审查进入商业放映X之后,片方出于各种因素的考量选择选择在其中一些城市进行放映的行为。包括开放给媒体,影评人和相关的电影工作人员,普通的观众也可以购票观看,这也是很多铁粉想要提前一睹芳容的一种方式。
在我国内地,2002年张艺谋指导的《英雄》,为了获得奥斯最佳外语片的提名资格(要求参选影片必须在上年11月1日至下年10月31日在某个国家上映),在深圳举行了为期一周的超前点映。
而这种方式很快得到了业内的认可,从2005年的《无极》到2008年的《集结号》,从2009年的《阿凡达》到2012年的《人在囧途》,很多的电影房都采用了点映的方式,以求吸引更多的观众。
对于早期的电影来说,点映主要以小规模和小范围为主,而近几年来,点映的规模逐渐加大,地区覆盖面也由原来的“一城”改为“千城”,电影票房从之前的数万上升到了上百万千万甚至上亿。
近几年来,最成功的两次点映分别为2015年的《万万没想到》和2018年的《我不是药神》,几乎成为了未播先火的代表。
前者在电影上映前一周点映,票房超过1.1亿,创造出了未播先火的先例;
而《我不是药神》在电影前三天票房过亿,并且两天蝉联票房总冠军,并于首映日当天拿下49.2%的排片和1.6亿票房,综合票房占比高达82%;
点映的“双刃剑”效应
从这两部电影的成功可以看出,电影会对影片票房和口碑的提升形成比较大的优势,但是前提是建立在电影具有好的内容和题材的基础上,也就是说,点映特别适合那些布局不具有爆发力但是需要慢慢发酵的口碑型好影片。
对于美国市场的院线结构,点映对于一些文艺片和艺术片,具有着重要的市场指导意义(《绿皮书》)。然而对于某些影片是不适合的。
比如漫威的MCU电影,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宇宙系统,不需要点映,只需要上映第一天就可以迅速达到让票房爆起的效果。比如《复联4》,在没有点映的情况下也是拿下了当日票房5亿的史无前例的成绩。
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点映,点映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把握不好,容易适得其反。
比如2018年抢先在大年初一进行点映的《西游记之女儿国》,结果因为影片质量问题提前曝光,影片在同档期的电影中评分排名第二,让观众和影院对这部电影还未上映就已经失去了信息。影院极大地降低了排片量,首映日的排片量仅为16%,并且在随后的几天内迅速下跌,点映之后未播先死!点映完全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也许是因为片方对于自己的作品太过自信,才导致的扑街。
对于观众来说,粉丝和影迷扮演着点映中流砥柱的角色,根据以往的电影影片分析的话,如果电影的评分没有达到8.8分以上,就会存在一定的口碑风险,因为头一批种子观众的好评会比真实的成绩要虚高很多。
如果口碑扑街,那么片方对影片的质量和品质就存在着判断上的失误,过分高估了影片的口碑,对于影片的宣发则是毁灭性的打击。
同时,在行业内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很多的宣传方为了收买大量的观众,用发红包或者是报销影票的方式来获取较高的评分和口碑,造成了影片点映评价的虚高情况。
《银河补习班》:口碑质量决定一切
《银河补习班》因为影片涉及到了现实主义题材,和好莱坞大片相比,显然不具备开局即爆发的优势和商业效应,它的口碑需要一定的时间去传播和发酵,所以,对于片方来说,点映就成为了他们口碑传播和发酵的筹备期,这也是制片方电影的初衷。
《银河补习班》这样的方式很类似于去年的《药神》,场次人数超过了同期的《狮子王》和《扫毒2》。在这样的市场数据反馈中,对于影院来说,看到了它的行业价值,只会增加它的排片量;而对于观众来说的,他们的评判标准一般是票房和评分,《银河补习班》占据黄金时段点映至今,拿下了1.5亿票房这个票房勉强及格。
然而,这部电影豆瓣上和猫眼上的评分展现出了极大的偏差,作为专业网站豆瓣给出了6.3分的评价;而猫眼给出了9.4分。电影的口碑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性。
而这个数字还是建立在很多铁粉和头批种子观众的基础上的,是存在着虚高的成分的,而究竟水分有多少,到底是《我不是药神》,还是《西游记女儿国》,还是需要上映一周内的观众“雪亮的眼睛”来评判了。
以前记得上映前一天点映,或者某个时间点放映几场。现在这上映好几天了,还叫电映?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电影点映是什么意思观众可以看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