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写过的诗歌(你还知道王昌龄写了哪些诗吗)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王昌龄的诗歌?

优质回答:

王昌龄:23岁出塞。

代表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代表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戍边听角声,战罢埋骸骨,王昌龄前期慷慨激昂,后期凄婉苍凉,一代大师,卫青霍去病是他的梦想,李广程不识是他的偶像。建功立业,守疆辟土对于王昌龄来说,曾经不是很遥远,但是后来他却越来越远。

王昌龄早年家境贫寒,到嵩山学道,大部分学问是在道观里学的,直到他三十多岁考上进士,正式为官。王昌龄的履历是比较励志的。

王昌龄学识渊博,他曾经种地,曾经学道,也曾作文章。那年王昌龄23岁,辞别恩师。他满腹学识,想去建功立业。在盛唐时期。恩师建议他到西北去,那里有西河雁门,有并州上党,是个建功立业的好去处。于是王昌龄去了,年轻人第一次被推荐到军旅之中。并州太守没有重用一个文弱书生,只让他做了一个小书办。但是这段军旅生涯,对于憧憬报效祖国,边塞杀敌的王昌龄来说,异常珍贵。他在这里看到了长河落日,看到了胡马雁门,他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王昌龄的才华和抱负,没能全部施展出来。守将无能,屡吃败仗,王昌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诗得到了当时很多朋友的赞赏,欣赏他的朋友们,建议他走科举路线,王昌龄是X的,过了而立之年,中了进士,得到了一个授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可是才华和X毕竟是两码事,王昌龄犯事被贬,左迁龙标尉,后来又被贬谪,贬到了河南汜水县尉,再迁到江宁县丞。一生才华,九品官职,王昌龄的失意,从这一路仕途能彰显的很透彻。

X失意,成就了他后期的不羁。据说从河南到江宁的人上,他久拖不去报到,在洛阳就耽搁半年,整日饮酒X,以文会友,X形骸。然后有借道去太湖和江南赏景,以消极自嘲的作风来应付现实。

王昌龄59岁那年,人生甲子前夕,安史之乱扰乱了所有盛唐的书生。他经过安徽亳州还乡,被亳州刺史吕丘晓杀害,他的人生甲子还是没有等到,一代边塞诗人,就这样X。

王昌龄少年疾苦,青年学道学文章,壮年戍边展抱负,投笔从戎,诗词豪迈,文采斐然。

王昌龄中年及第,多遭贬谪之苦,文人友士多同情之,一世飘摇,老年被杀,如边塞凄凉。

其他网友回答

王昌龄是唐朝最著名诗人,今陕西西安市人。他的诗以七绝最好,在同时期可与李白争胜。他的七绝边塞哀愁和闺中幽怨以及宫怨为多。最耳熟能详的有《出塞》,《塞上曲》以及《芙蓉楼送辛渐》等。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认识王昌龄大都是通过他那首流传千古的著名边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出塞》,寥寥数十字,既有征人的边愁、思妇的想念,又有对戍卒的同情和对边将无能的不满,卫国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难怪后人称之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的确,在盛唐时期,王昌龄是真正以七绝著称的诗人,人送外号“七绝圣手”。

由于出身微寒和受道教虚玄思想的影响,王昌龄身上有一种一般豪侠之人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有穿透历史的厚重感。

除了早年出手不凡的边塞诗,王昌龄在送别、闺怨、宫怨等题材方面也很出色,那句同样为大家所熟悉的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就是其送别诗中的佳作。

另外他的《长信秋词五首》真切反映了宫女的不幸生活,怨苦深沉而委婉含蓄,是写女性的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