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态度不端正怎么教育()

网友提问:

该怎样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优质回答:

让学生端正学生态度,教师起主要的作用。

现在的学生的思想跟以前的学生的思想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教师不更新自己的教育方法,不与时俱进的话,学生是不大相信教师的话的。

我觉得我是个挺自信的老师,往讲台上一站,自信幽默的语言常常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学生崇拜并欣赏一位老师,老师的教育便成功了一半。

在和孩子交流时注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不能总是靠生硬的说教。

比如我今年任教小学六年级数学时,我是这样开始第一课的。我说:同学们,我是你们六年级的数学老师,我有信心在你们临毕业之际能发出这样的感叹,真X,能在小学最后一个阶段遇见这么好的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

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注意及时渗透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培养。比如有的学生没考好可以这样鼓励一下:如果计算细心点,步骤更清楚点,相信你会更棒的。上课时注意树立榜样的影响:小云不愧是我们班的百分王子,他听课时专注的样子的确值得大家学习。

不知不觉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兴趣都浓了,学风自然也浓了,班风自然也好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态度也渐渐地会端正起来的,所以老师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这也是老师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吧。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约,我是皮影动画,传递童声正能量。

其他网友回答

态度决定一切!学生在学习中,态度更是决定成绩好坏的根本原因,毕竟绝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差不多,所以学习态度成了决定性因素! 但是,如何端正学习态度呢?却是每一个家长和老师最棘手的问题,似乎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依本人愚见,正在实践中的方法与众人分享! (仅针对态度不好学生)

首先,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要先打击其自信心。

现在的学生,更多的不是自信心不足,而且盲目的自信,相信自己是最好的,相信自己的错误只是粗心,并没意识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并没意识到与别人不可逾越的差距。所以这个时候,要让这部分孩子认识到真相,让他们明白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是在加大,甚至是永远不可拉近的!虽然这种方法会打击孩子自信心,但肯定比一味鼓励欺骗他会更有效,会让他较早摆正心态,端正学习态度!

其次,端正学习态度必须要先树立自尊心。

没有自尊心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太成功!学习上亦是如此。有自尊心的孩子,即便是智商不高,学习也不会很差!但是反之,学习一定好不到哪去。这样的例子见过太多,但自尊心的树立必须让孩子经历挫折,让孩子明白成功来之不易,别人的或自己的成绩都值得赞扬,并且成功是值得人为之追求和奋斗的!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为之努力!

总之,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并不是只针对某一件事,而且这个人整体素质的体现,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形成良好的态度,才能奠定学习的基础!

其他网友回答

当家长发现孩子放学到家后,不主动去完成作业的情况发生;当家长发现孩子在写作业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发声;当家长发现孩子在课堂上走神的情况发生……。当很多类似的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出现的时候,家长们都会把问题归结为一点: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那么,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真的是个问题吗?如果不是个问题,那么家长为什么会这么紧张呢?该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呢?

1.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是家长过分焦虑了?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吗?”问过之后,可能你就不会那么理直气壮地去质疑孩子的学习态度了。事实上,大多数孩子,甚至大多数人在学习问题上都是不积极、不主动的。我们回忆起小时候,一定会有很多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过往。所以,我认为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是一种常态,而不是一个该令人焦虑的问题。置于网络上和身边你所看到的别人家的孩子,那就是在正态分布曲线两端存在的别人家孩子,不要去羡慕,也不要去因为他们的极端差的表现而为自己的孩子焦虑。这是我们家长应该有的心理认知和准备。

2.家长为什么过分焦虑呢?

焦虑是因为我们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是现实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被我们认识到。这种差距很多时候都是存在的,只是因为以前差距较小,没有被我们觉察到,或者说未达到我们的感知阈限范围内。这种情况下,有商业意图的媒体就会从两个层面上影响我们的焦虑程度,一是给我们更为卓越的理想状态,让我们觉得我们的孩子和这种理想状态一比,只能扔掉了;二是告诉我们,以目前的状态延续下去,我们的孩子就完蛋了,这是给我们一个更为糟糕的现实状态认知。两相作用,问题就出现了,当问题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无法解决,就会转变为焦虑。多数的家长,就停留在了这种焦虑情绪中,而没有理性地去分析问题,进而去寻找解决方案。

3.如何端正学生的习惯呢?——通过行为强化态度而不是喋喋不休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帮助孩子们端正态度不是目的,而是想通过端正态度,进而影响孩子们的学习行为。所以,学习行为的调整,学习习惯的养成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学生阶段,尤其是孩子较小的阶段,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很多大人的话他们是似懂非懂的,即便他们也说着“小大人”的话语,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明白了你说的话。所以,给他们讲道理很多时候就是对牛弹琴,不能指望他们自己消化之后,转变为具体行为的调整。那么,该怎么办呢?

给大家举个例子说吧,更容易理解。每年新兵入伍的时候,这些都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他们在入伍之前是没有规则意识的,也很难说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多么坚定的信念,当然也没有端正的态度。入伍之后,部队一方面给他们上政治课,更多的时候是通过给他们进行“军训”去规范他们的行为,比如被子跌成豆腐块,出门行走两人成排,听汇报端坐身姿等等,这些都是行为的训练。通过行为强化训练之后,他们慢慢形成了在部门生活、作为军人应该有的意识,端正了他们的态度。

小孩子同样如此,要从行为上入手,而不是从态度说教上入手。比如,我们应该给他们规定时间做事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去陪伴、监督,还要用些激励手段和方法。家长要明白孩子的兴趣所在,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诉求,不要总以大人的嘴脸去斥责孩子不端正的态度。陪孩子一起早起,一起晨练,一起按时早餐;陪伴孩子的时候就专注去陪伴他,而不是一边滑动着手机;学着每天陪孩子阅读,建立阅读的行为习惯。这样的行为强化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到了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情境,孩子就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

其他网友回答

要培养孩子有责任心,认真做好一切事情。以孩子感兴趣的小事为切入点,X不放,让孩子找寻成功的原因,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孩子感受到认真做与敷衍做的差异。再将其移植到学习上去,孩子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