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病已与汉武帝的关系(汉宣帝是刘病已吗)

网友提问:

为什么说汉宣帝刘病已(刘询)的成就并不弱于汉武帝?

优质回答: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因无子,霍光拥昌邑王刘贺即位,这哥们是麻绳提豆腐,仅在位27天就被霍光赶下台,此时一位皇室成员印入霍光眼帘,他就是刘病已。当年巫蛊之祸,太子刘据一家皆被杀,仅留一位孙子刘病已在襁褓中,被廷尉监邴吉强力保下,在民间抚养长大,对于霍光来说,这位没有任何背景的皇子登位,自己权势才能继续掌控,于是拥立刘病已即皇帝位,而这位蹲过监狱,游历民间的皇帝也注定不同凡响。

图为航拍汉宣帝刘询的杜陵。

西汉末期文学家刘向曾评价刘病已,称他的智慧和眼光超过先祖汉文帝。即位2年后,刘病已就为曾祖汉武帝上尊号和庙号,他向世人展示自己就是汉武帝的嫡系遗脉,来争取最大的政治资本,然后与已把权多年的霍光展开争斗,培养一批忠信大臣,只待时机成熟。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霍氏子弟以霍显、霍禹、霍山、霍云为首,企图X刘病已,立霍禹为帝,刘病已立马X,并铲除了霍氏集团,自此X收归刘病已,公元前65年,刘病已改名刘询,并改元元康,以崭新的姿态君临天下。

图为汉宣帝刘询时期,西域都护范围。

刘询在位26年,吸取汉武帝经济教训,大力进行与民休养,轻徭薄赋,制止土地兼并,积极惩治官吏徇私枉法,使得经济发展超过了汉武帝时期,达到了西汉的顶峰,社会繁荣稳定,百姓富足安居,实现了“孝宣之治”,其中一点是刘询在地方政治管理很有成效,史书称价“汉世良吏,于是为盛”就是这个意思,而且整个汉朝论地方官的执政能力,刘询时期是最强的。

汉宣帝刘询,刘彻虽有杀父之仇仍歌颂,为其上尊号选庙乐,霍光虽有X之嫌仍肯定,为其厚葬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有此胸怀终成千秋大业,图为霍光画像。

汉武帝时期虽然把匈奴赶到了偏远的漠北,匈奴不敢来犯,但匈奴并未臣服,只有汉宣帝刘询时期,再对匈奴用兵,并大败匈奴,呼韩邪单于带着数万人卸甲,来长安投降并称臣,此行不仅是大汉王朝、更是华夏史上一大壮举;此后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囊括西域为大汉领土,汉武帝时期仅是开辟了沟通西域的丝绸之路,而汉宣帝刘询时期可是将西域诸国尽归大汉版图,此举在华夏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它的不说了,就凭孝宣之治、匈奴称臣、西域都护三件大事,其成就已远远超过了他曾祖汉武帝了。

其他网友回答

前74年汉昭帝驾崩,昌邑王刘贺被拥为帝,后被霍光废掉,霍光立时年19岁的刘病已为帝,前68年霍光病逝,宣帝正式亲政,后把霍光灭族。

宣帝在位时,勤俭治国,反对专任儒术,认为治国应以霸道X杂治,他重于X吏治,加强皇权,后联合乌孙大破匈奴,后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实现汉武帝未完心愿,并设置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国,正式使天山南北地区归属西汉中央X,这是汉宣帝了不起的功绩!

前49年12月刘询因病死于长安未央宫,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他在位其间被称为“宣帝中兴”,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宣帝成就并不低于武帝!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在西汉历史上,能上庙号的,只有四人。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对比前几位耳熟能详的皇帝,汉宣帝并不有名。在经过了汉武帝的X,文景之治的国力已耗大半,但经汉宣帝的励精图治,被耗尽的国力得以恢复乃至超越,成为西汉国力最强盛时期而非人们普遍认为的汉武帝X时期。所以,给汉宣帝上的这个庙号“中宗”也的确是名副其实,一代中兴之主,也基本上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宗”。这一提法是最为中肯。主要原因是:

一、不一样的少年经历,成就了他坚韧不拔、隐忍历练的性格。在少年艰苦环境中,刘询慢慢长大,他虽养于掖庭,却常常出行宫外。他屡次在长安诸陵、三辅之间等地游历,深悉民间疾苦。这种性格的磨砺为他后来成为一代有为的中兴之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二、汉宣帝是历史上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贤君之一,他务实重情,不困于心,不乱于情。为了让百姓方便,把本来的名字刘病已改为刘询,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汉朝在宣帝的励精图X达到极盛,综合国力超越了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汉宣帝还是一个很重情的皇帝,在当上皇帝之后,事事都对权臣霍光百依百顺,唯独在立后这件事不退让,坚持立发妻许平君为后,为此发布了史上最浪漫的圣旨,史称“故剑情深”。

三、軍事上大有作为。汉宣帝刘询是继汉武帝之后,又一个强有力,且雄才大略的皇帝。宣帝在位期间发动西汉史上规模最大的抗击匈奴战争,把西域纳入汉朝版图,设置西域都护,这是华夏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出自汉宣帝时期的名臣陈汤所说。说出了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豪言壮语,其文治武功彪炳史册。

综合以上,汉宣帝确实是一位在西汉历史上大有作为的中兴君主。但这些功绩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并不能说他超过了汉武帝。汉武帝无论是在西汉还是整个中国历史都是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历代史学家都有充分的评价,但现在为何对汉宣帝评价多了起来?主要是是现在网络媒体发达,一些历史研究者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而已。君不见现在的网络上今天黑这个历史人物,明天替那个翻案的还少吗?所以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要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上分析,偏离或夸大、歪曲史实对历史都是不负责任的。之所以说汉宣帝是中兴之主,主要是他的祖辈们太强大、太耀眼了。汉文帝是把汉朝领向巅峰的引路人,他在位时把吕后听政所遗留的弊端全部铲除干净了,同时他在政治上进行的改革也是王朝复兴的开始。当然他在汉朝疆域上面做出的贡献也不小,因此汉文帝凭借着这些功绩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而汉武帝是真正把汉朝推向巅峰的皇帝,他的功绩正如他的号那样在于“武”,汉武帝连年征战把周边的蛮族、邻国全部变成了属国,不愿意成为属国的只能往远处迁徙,就这样汉武帝把他们都打怕了,他也在历史上被称为“汉武大帝”。研究了这些你就会发现,其实汉宣帝的功绩都是他们奠定下来的基础。国土疆域广阔?那是汉武帝一次次战斗把敌人打怕了换回来的;政治清明、百姓富足?那是汉文帝的改革换来的,汉宣帝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汉宣帝的最大功绩,是文治,是真正将儒家的价值X、意识形态,以制度的方式引入到汉家朝廷。汉宣帝虽然讲究“王霸之道杂之”,但他对儒家,主要是今文经学,是非常信任的。汉宣帝的用人,重要岗位上儒家人物占了很大的比例,一些高官都是名儒。史学家班固对汉宣帝评价:“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功光X,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

其他网友回答

秦皇汉武,向来并称,说明这两位帝王在某些地方很是相像。确实,这两位帝王倒真是有很多共同点,比如说过度压榨民力。

秦始皇不说了,就说汉武帝,青年即位,一心的雄心壮志,拿着祖、父两代“文景之治”攒下的家底,不知珍惜,大肆挥霍。对外大杀四方,北边战匈奴,南边平南越,东边灭X,西边开西域,还有怼西南诸夷、闽粤诸小国。对内呢,则是横征暴敛,重用X,严刑峻法治国,在位期间换了十多位丞相,善终的不多,X自杀的、被砍头的、被腰斩的,屡见不鲜。

结果到了晚年,已然天下户口减半,民生凋敝,汉初几十年攒下的家底差点败光。

这时换了昭帝上台,霍光等四大臣辅政,互相之间斗争激烈,也是屡兴X,而昭帝寿年不永,二十一岁便英年早逝;紧接着又来了位昌邑王登基,可惜位子都没坐热乎,二十来天就被赶下了台,成了废帝海昏侯。

终于到了题中所说的这位主角登场:当时还是皇曾孙刘病已的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刘询庙号为“中”,有“中”作庙号的还有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以及从老妈武则天手里夺回唐朝正统的唐中宗李显,这个“中”显然是中兴之意;谥号为“宣”,按《谥法》,圣善周闻曰宣,自然是上等的美谥。

西汉十二帝,拥有庙号的惟有高帝(太祖)、文帝(太宗)、武帝(世宗)、宣帝(中宗)四人,看看并列的其他三人,足以说明汉宣帝的成就了。

那么就来看看这个“中宗孝宣皇帝”称号背后所包含的功绩。

内政

宣帝起于民间,因祖父卫太子刘据巫蛊之乱的缘由,童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武帝死前,追悔前过,建“思子台”,给太子X,大赦天下,那时还叫刘病已的宣帝被从牢中放出,先由丙吉抚养,后来又被送到了祖母史良娣的兄长史恭家,然后又被召入掖庭,入宗室谱牒,而在各种机缘之下,最后成了皇帝。

可以说宣帝完全是一个在民间长大的皇帝,对民间疾苦十分熟稔。故而在他当政后,便竭力安定社会,整饬吏治。

武帝时期长期兴师动众,导致流民四起,据说光在关东就有两百万流民。宣帝登基后,多方举措,用“假民公田”、减免田租、“政平讼理”、废除酷法、任用能吏等等措施,终于使得流民“安土乐业”,不止为朝廷增加了赋税和兵源,更是解决了可能危及X的潜在的流民X。

而在这个过程中,宣帝也发掘出了一批“循吏”,如文翁、王成、黄霸等。所谓循吏,按百科的解释,大抵是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官员,简单点说,就是那种大众心目中的好官。(如果我们去看《汉书》,会发现《循吏列传》中的循吏大抵是在宣帝朝,而《X列传》里的诸位X大抵是在武帝朝,两朝的吏治特点可见一斑。)

循吏在宣帝朝的集X现,正是宣帝整饬吏治的结果。

当然,宣帝也不是那种柔弱之主,他在治国上执行“王、霸道杂之”,儒、法并用,虽是提倡为政宽和,但同时也要求官吏以法治国,不得“以不禁奸邪为宽大,纵释有罪为不苛”,对那些败坏法纪、危机秩序的人也是毫不留情的。

经过宣帝的整顿,汉朝终于又迎来了一番“民安其业”的盛世景象:

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军事

武帝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武功,也给他的子孙们在对外作战上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宣帝的武功也不逊色,在位二十五年,期间降服匈奴,平定羌乱,设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三十六国,天山南北纳入中央X,也是尽显大汉天威。

在宣帝即位不久,便有匈奴犯边,朝廷当即“五将军师发长安”:

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及度辽将军范明友、前将军韩增,凡五将军,兵十五万骑,校尉常惠持节护乌孙兵,咸击匈奴。

这场战争以“入匈奴右地,大克获”的结局,大败匈奴,“匈奴民众死伤而去者,及畜产远移死亡不可胜数。”

后来由来西羌作乱,宣帝发刑徒,募“佽飞射士、羽林孤儿”、及“胡、越骑”,并各郡骑士,集合各路人马,派赵充国、许延寿领军X:

遣后将军赵充国、强弩将军许延寿击西羌。

一场大战,西羌被平定,造乱者被斩,这大概就是“虽远必诛”吧。

羌虏降服,斩其首恶大豪杨玉、酋非首。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

此后匈奴日逐王率人来降,宣帝派郑吉击破车师国,迎接日逐王,便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诸国。至此,汉朝诏令颁行于西域。

吉于是中西或则立莫府(郑吉于是在西域各国中心地带设立幕府),治乌垒城,镇抚诸国,诛伐怀集之。汉之号令班西域矣。

后来匈奴内乱,各部争权,一时竟有五单于并立,互相攻击,一通乱打,匈奴因之国力大损。呼韩邪单于为求自保,来朝称臣,匈奴彻底降服。

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来朝,赞谒称藩臣而不名。

至此,这场始于武帝朝,延续了八十多年的汉匈战争,终以大汉的完胜作结。

除了内政与军事,宣帝的功绩还有还有经济上的整顿工商、抑制兼并、设立长平仓等等。在这些施政上,宣帝的作为都可圈可点。此外,从个人方面来说,相较于武帝的冷酷无情,宣帝有“故剑情深”的典故,连最后的陵墓都选在了少时与许平君游玩的地方;霍光家族谋反被诛,他却依旧把霍光放在旌表功臣的麒麟阁首位。这一类的事例足以说明这是一个在皇帝里难得一见的既多情又宽大的好人。

总之吧,经过宣帝一番作为,有了汉朝的“孝宣中兴”,而宣帝朝也成了两汉之中政治清明、经济富足、军事强盛的一个时期,而且可以说是良吏最多、疆土最广的一段盛世。从这些方面看,宣帝当然不弱于武帝了。

功光X,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

其他网友回答

刘询的功绩本就不逊于武帝刘彻。

可以这么说,西汉的赫赫威名是汉武帝打出来的,而繁荣昌盛却是汉宣帝治出来的。

明代万历年间吏部尚书赵秉忠有云:“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

刘询的继位,说是拯救了大汉天下都不为过!

彼时,武帝时期,在汉武帝的带领下,西汉虽是打出了一个赫赫威名,让“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怒吼响彻东方,匈奴、西域、南越、西南夷等皆在强汉的军威下,或臣服,或灭国,或败退,一时间大汉成为了东方唯一的霸主,东方诸国皆畏汉如虎,不敢触及锋芒,只能是战战兢兢的屈服于大汉的“X”之下。

但是,与西汉强盛的军力,对周边各国形成压倒式的震慑相比,西汉内部的经济、民生等问题,却是陷入了崩溃的边缘,甚至是已严重到影响大汉国运的地步。

此时,因武帝不间断的对外发动了三十余年的大规模战争,曾经“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的富汉,早已是又重回曾经“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的窘迫局面。

不说其他的,就单单是北击匈奴一役,西汉就付出了数不尽的财富,其单次战役,往往就是数以亿计。

比如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命大将军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北击匈奴,此战汉军虽大胜,击溃了匈奴在漠南的全部主力,X匈奴放弃自己的祖地漠南,迁往他处,十几年内再无南下之力。但是,汉军却同样损失巨大,“汉军之士马死者十馀万”,大汉倾全国之力组建的十万骑兵所剩无几,出征的十四万马匹仅三万余匹返回,几乎是全军覆没。

经此一役,西汉国内的经济趋于崩溃,转运北伐匈奴的粮草、武器兵甲等费用,再加上阵亡将士的抚恤,致使西汉是面临着“於是大农陈藏钱经秏,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的囧境,此时汉廷就算倾尽库藏钱和赋税收入,都仍不足以供给战士的费用。

武帝晚期,西汉所面临的问题是甚为严重的,连年的对外征战,及对内X的频发,致使西汉面临着尤为严重的经济、民生匮乏问题,此时“县官大空”、“是时财匮,战士颇不得禄矣”的问题,开始困扰着西汉的上层X者,并影响着西汉对于天下的X。

此后,晚年的武帝虽说是幡然悔悟,不但下了“罪己诏”,也停止了对外征战,开始着力于恢复国内民生及经济。但是,此时的西汉早已被战争弄得是满目疮痍,又岂能是在一瞬间就恢复如初呢!再者武帝悔悟之时,也是他寿尽之时,他根本就没有时间再去整顿这已是乱糟糟的大汉天下。

可是,武帝虽没有时间再去整顿这天下,可大汉天下的这糜烂的局势并不会因武帝的驾崩就被遏制住,相反如若大汉缺少强有力的X者的把控,大汉局势只会越来越糜烂,直至让刘姓失去了对天下的掌控。

武帝去世后,刘弗陵登基为帝。彼时,初即位的刘弗陵年仅8岁,朝政大权由武帝临终前指定的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四人掌控,由他们辅佐幼帝刘弗陵治理朝政,直至刘弗陵成年亲政。

武帝指定四位大臣为辅政大臣,其本意是想让他们带着大汉平稳的渡过刘弗陵幼年时期,让大汉不会出现“主少国疑”,继而影响到大汉的X根基。而之所以有四位,我想根本原因还是武帝希望四人之间能够相互钳制,相互平衡,不至于皇权旁落。

但是,让武帝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四人会不顾君臣伦理,不顾武帝恩惠,为了权力,置大汉江山于不顾,是相互争斗不休,甚至是X欲夺权。

原本武帝是希望由他们来替自己整顿这经济破败,民生凋零的大汉天下,毕竟这四位大臣在内政上皆是一把好手,尤其是桑弘羊,更是X时代最为知名的理财专家之一。因此,如若他们四人精诚合作,大汉定能再次恢复往日的荣耀。可是,事实上并没有,大汉非但没有恢复往日的荣耀,反而因他们的争权夺利,加剧了内部的混乱。此后,在昭帝最后的六年时间里,大汉虽在昭帝、霍光的共同努力下,经济、民生得到了较大的恢复,但并未根本的解决自武帝以来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直到宣帝刘询的继位,武帝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影响到西汉X的经济、民生等问题才得到较大的改观,并且在昭帝殚精竭虑的治理下,西汉走向极盛时期。宣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视选贤任能,减轻百姓负担,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贤臣循吏辈出,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史称“孝宣之治”。

政治上,为根治朝堂上日益X的吏治问题,刘询奉行“吏不廉平则治道衰”的治腐思想。先是隐忍六年,将在朝堂上盘根错节,身为X源头的霍家连根拔起,清除了霍显、霍云、霍山、霍禹等霍家巨贪。之后,刘询又建立一套完善的对官吏的考核与奖惩制度,不定期派使者巡行郡国,对二千石官员的工作进行考察。考察完成后,则是“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对于政绩突出的官员,或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或爵关内侯,升任九卿或三公。对有过的官吏,则严惩不贷。

在刘询对于吏治的大理整顿下,西汉的政风吏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这些被刘询提拔上来的循吏或良吏,因他们执法公平,恩威并施,所以西汉的X得以得到较大的稳固,“所居民富,所去见(被)恩”,故而得到时人好评。对于宣帝时期的吏治,历代皆是盛赞有加,史称“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军事上,刘询是降服匈奴,囊括西域,大破西羌,成功的维护了西汉在东方的绝对霸权。宣帝一朝,在对外战争上,西汉取得的最为显著的成绩,就是设置西域都护府,将辽阔的西域彻底纳入到中原王朝的X范围中。

经济上,刘询先是调整经策,以武帝生前所颁布的“轮台诏令”为基本依据,总结了汉武帝时期所推行的各项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大刀阔斧地对国内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减少对外征战,及徭役和赋税,继而减轻百姓的负担,让百姓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从而改善国内经济问题。

之后,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为遏制土地兼并问题,刘询即位后,先后三次下诏将“赀百万者”的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然后将其留下来的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同时,为让无地的百姓也有耕田可耕种,刘询还把国家苑囿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豪强的控制,重新变为国家的编户。

在刘询所颁布的各项有利国内经济、民生恢复的政策下,西汉国内经济逐渐繁荣,农业更是连年丰收,谷价创造了汉代的最X,百姓的生活是越来越富足安定。

可以这么说,西汉若无汉宣帝,断然不可能有210年的国祚。正是因为宣帝的存在,此前被武帝弄得是民生凋零、经济惆怅的西汉天下,才得以恢复,并达到极盛。也就是在宣帝的励精图X,西汉才会有二百余年的国运,并让“汉”之名成为华夏X的称呼。

总的说,以宣帝的功绩,他的成就的确不逊于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