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常言“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真正的涵义是什么?
优质回答:
真正的尊重普通民众的发言权,发挥众人智慧的优势。毛X说,X众是真正的英雄,尊重X众的首创精神,任何一个天才,甚至诸葛亮,先知先觉的人,也要发扬X,集思广益,甚至超过某个人的智慧。毛X运用这个精典格言,办事充份发扬X,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其他网友回答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是民间流传很广的俗语,意思是说,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但是,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加在一起,人多力量大,依靠集思广益,发挥出的作用,完全抵得上诸葛亮一个人。这句话的本意是指,一个人即使再有能耐,他的智慧和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瞧X众的力量,每个人奉献一点智慧,依靠积少成多,众志成城,一X普通人也能干出让人惊叹的大事。
就像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断,当一把筷子团结在一起,会无限增加强度和韧性,想折断并不容易。
面对一个问题,一个人即使有经天纬地的才华,在考虑问题时,通常是单向思维,总有他想不到的地方,在全面性上总要欠缺一些。
当几个人同时面对一个问题时,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一样,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出的结果就要丰富许多,全面许多。
因此,从古至今,想干大事的人都喜欢成立智囊团,招揽天下的能人来为自己效力。如,三国里刘备帐下能人很多,除过诸葛亮之外,还有庞统、法正、徐庶等人,他们与诸葛亮一起,共同组成了刘备的智囊团。
实际上,“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这个典故来源于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诸葛亮在三国鼎立时期,不但是著名谋士,还是一名能工巧匠。某天,他受东吴孙权的邀请,来到东吴都城建业(今南京),准备给孙权建造一座高大上的佛塔。诸葛亮是聪明人,立马想到借助建造佛塔的名义,来打探东吴的真实国力,为以后收拾东吴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诸葛亮发挥自己的本事,设计了一座高度超过20丈的佛塔,给塔顶上又设计了一个高度为5丈的铜葫芦,铜葫芦的重量达到4000多斤,仅仅铸造这只葫芦,以东吴目前的实力,似乎很难办好。
然而,又不能让诸葛亮笑话东吴没有能人,于是,孙权命人在城墙大门旁贴了一张告示,招贤纳士,如果有人能攻破这道难题,重重有赏。
一个月后,仍然不见动静,孙权急得满头大汗,诸葛亮则幸灾乐祸,等着看东吴出丑。
建业城正门门口有三个相貌丑陋,目不识丁的皮匠,被当地人称作“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这样傲慢无礼地刁难东吴人,就决定回击诸葛亮,为东吴人挽回颜面。
三个皮匠首先砍伐了一棵十几米高、两米粗的大树,通过雕刻和拼接,把大树制作成一个葫芦模型,接着,以木葫芦做胚子,用许多张水牛皮蒙在表面,一针一线缝制成牛皮葫芦,然后,在牛皮葫芦上竖着划出一条等高的口子,掏出木葫芦,又把牛皮缝好,就这样制作好了铜葫芦的模子。
最后,把牛皮模子埋在沙土里,给模子里面浇筑铜水,最终,做好了诸葛亮所要求的铜葫芦,尺寸、重量都不差。恃才傲物的诸葛亮看到亮铮铮的铜葫芦后非常惊讶,赞叹东吴是藏龙卧虎之地,不敢久留,就起身告辞。
东吴人欢天喜地,议论纷纷,说着说着发明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这句俗语。
在后来不断流传中,由于谐音关系,这句俗语逐渐变成了目前的固定句式。
其他网友回答
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吧,三个人的智慧总比一个人的智慧多。当然若要真正理就不好解说,古今中外,有多少人能有毛X的智慧。话题幽默解说
其他网友回答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俗语简单理解就是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加起来,集思广益,也能想出比诸葛亮还要周全的计策,三个人的智慧加起来也能顶得上一个诸葛亮的聪慧。
用现在话理解:就是一个人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他也只有一个脑袋,一双手,凡事亲力亲为,总会有他疏忽大意,想不到的细节之处!那必定是干不过一个团队的。因为团队是分工明确,分工X,遇到问题,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大家一起解决问题,效率更高!
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
先来看看这句话的出处
刻意查阅资料,这里有一个典故: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
这句俗语的具体表达?
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有丝毫联系的。依据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是古代做皮货生意的人,或者制作动物皮张生意的人叫皮匠。而诸葛亮呢,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军事统帅,二者原本是无法联系上的,别说三个臭皮匠,就是三十个恐怕也不顶一个诸葛亮。
缘由:“皮匠”实际是取用了“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的“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于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俗语由此而来!
总结,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句俗语利用比喻的说法告诉我们:
1、几个普通人的才智综合起来也可以得出正确的方案,能和有一个很聪明的人能得出正确的方案一样。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特别聪明的人是很少的。就像“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意思一样。不过没有了这种很聪明的人,人们依旧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只是耗费的时间稍微长点罢了。
2、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更不要小看一X人,一个人的智慧或许不如你聪敏,但是一X人的智慧加起来,那就是一股不容小嘘的力量,一个巴掌拍不响,一X人的掌声那就是如雷贯耳。
人多智慧多,人多力量大。在生活中也好,生意场上也罢。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敌,往往看似平淡无奇,风平浪静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爆发的无限潜能,或者让人为之惊骇,一招制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