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生于富足盗贼出于贫穷的意思(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

网友提问:

农村俗语“礼义兴于富足,盗贼出于贫穷”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优质回答:

此言所讲为实际情况,但细细想来,前者有点虚伪,争抢更多财富时,就不会讲礼仪了;后者属于无奈,为了生存,还要什么道德尊严?

其他网友观点

这句话的含义,如果只看字面,往往容易理解的有偏差,不可断章取义。

01原文出处

“礼义兴于富足,盗贼出于贫穷”,来自《增广贤文》,出自《管子?牧民》:“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举辟则可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管子》,是中国古典经济学轻重之术,是黄老之学的代表作。其中,牧民篇是全书总纲。

农业时代,生产生活依赖天时,贯穿古今八千年的月令X,此即是“务在四时”。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管理目标是均平,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有载的唯一一个将储备上升到调节市场经济平衡高度的国家,“仓廪”即是储备。

古代先哲认为,人的X是无限的,如果一个人想要什么而得不到满足,就会去追求,但是如果只一味地追求而没有限度,就会发生争斗,有了争斗就会陷入混乱。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政治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去平衡这种矛盾,此即是“礼制”或“度制”。

国有四维,即礼、义、廉、耻。

02礼义,平衡有限自然资源和无限人类X之间的矛盾

综合原文前后的讲述,“礼义兴于富足,盗贼出于贫穷”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在强调礼义在政治经济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强调,礼的首要目标即是经济上的。这一观点抛出来,可能很多人都觉得纳闷不解,容笔者慢慢说来。礼制成熟于周代,是人们政治、经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是要实现动态平衡。

表现在社会层面,就是平衡各阶层。百姓均平,自然就是各阶层都能实现相匹配的富足。如果兼并之徒兴起,资源垄断成为一种常态,那必然是“盗贼”四起。

其他网友观点

你好,我现在来回答礼仪出于富足,盗贼出于贫穷,这个农村俗语。有没有道理呢?

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能绝对的来按贫富

区分。

如果人们富裕了,首先就要想到进行精神上的追求。自然要讲究礼仪,文化,精神的文明。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缺,生活很富足,一般是不会去做盗贼的,他为什么还要去抢?为什么还要去偷呢?

如果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人,在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里,做盗贼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人要追求自己基本的生活需求,那就是吃饱饭,穿暖衣,当在十分饥饿的时候,不得不去偷抢。这就是现实。

当然,我们农村也有很好的习俗,偷抢毕竟是很不道德的事,并非所有的贫穷的人都去做。这跟一个家庭的家风,社会的风气都有关系。

从心理学上讲,人如果没有到了迫不得已的情况,一般不愿意去做伤天害理的事的,也是X无奈的。

我们应该尽快的劳动致富,让人们的生活尽快富足起来,只有物质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才会更高。更注重礼节。

其他网友观点

有道理,礼仪在富足的情况下是得于兴盛,在温饱没有保障的情况部分人会有不好的想法容易误入歧途,这个情况和“温饱思X,饥寒起盗心”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道理人人都懂,小情绪时常有,不过,做人还是“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乃能服人!!!

其他网友观点

穷则思盗,富则兴邦,非常有道理。

所以,才主张共同致富,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

时代提高了非常好的平台和机遇,每个人都要把握住。

其他网友观点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