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怎么精读《水浒传》?
优质回答:
怎么精读《水浒传》?
回答这个问题,涉及的是怎样读一本经典著作的范畴。由于各人的读书偏好不同,读书方法不同,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下面仅就本人在这方面的认识,谈几点粗浅认知。
一、首先当然要通读全书
谈到怎么样精读,当然首先要通读一遍全书,不然就谈不到精读。
通读的过程,就是把全书的概貌稔熟与心。开头结尾,起承转合,整部书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其中有哪些重点情节,重点人物,他们的命运如何,最后的结局如何。这些都要先弄清楚,并在脑海里形成初步印象。
说到具体要求,起码要对水泊梁山的形成起因弄清楚,先是以王伦为首,宋万,杜迁、朱贵等人占山为王,后来加入被XX逼上梁山的林冲。晁盖吴用阮氏兄弟等人智取生辰纲,被官军追捕逃上梁山,王伦不容留他们,导致林冲火拼王伦,推举晁盖为梁山之主。
这是一个重要转折。
之后晁盖阵亡,宋江接替山寨之主,开始谋求招安,几经周折,终于成功被朝庭招安。至此水泊梁山已不复存在。
这是又一个重要转折。
招安成功,被朝庭利用,攻打南方农民X军方腊,一百单八将损伤大半,回到京城,已是日落西山。招安的主导者宋江被毒死,军师吴用在宋江坟前自缢身亡。梁山好汉们的英雄一世,全面结束。
这是通读全书要得到的最基本收获。只要能复述出上述情节,说明对《水浒传》有了初步了解。
二、重读全书,对人物形象加深认识
第二次通读全书,最低标准是要对全书的主要人物在心里刻下烙印。因为是人物撑起全书的骨架,没有人物形象,再好的作品也只能是个空架子。
本人以为,在民间耳熟能详的人物主要有宋江,吴用,晁盖,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X,戴宗,柴进等。他们都属于一线人物,他们每一个人的身后,都要跟着一个甚至几个精彩纷呈的故事。比如武松打虎,武松斗杀西门庆,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雪夜上梁山,智取生辰纲,宋江怒杀阎婆惜,X卖刀,李逵杀四虎、三打祝家庄等等。是这些故事支起了《水浒传》的骨架。
在了解人物的过程中,没必要对梁山英雄排座次过份纠缠。像卢俊义,公孙胜等人虽然座次靠前,但他们的戏份过少,在全书中只是陪衬。还有呼延灼,徐宁,关胜,花荣,秦明,孙立,孙新,刘唐,阮氏兄弟,王英,扈三娘,解珍,解宝,杨雄,石秀,李俊,张顺等等都是二号人物。对二号人物的了解不用像一线人物那样透彻,只要稍微知道就可以了。
对人物有了深刻印象,就已经接近精读《水浒传》的边缘了。
三、全面理解全书的精髓所在
第三遍通读全书,就不能仅停留在看热闹,看故事的层次了。而是要通过细节,来观察分析这些人物,这些故事要说明什么,要表达什么。再精彩的故事,也是为主题服务的。塑造人物的X,更是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服务的。我们读一本书的目的,不单纯是要解决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不单纯是只为了看热闹。有意识也好,无意识也罢,只要读到全书的第三遍,势必要对书中描写的过程,产生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这才涉及到经典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精华所在。
我们说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称为经典,能够流传下来,总归会有他的经典之处。相信每一位读者在读到深处时,都会自然而然地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才是读书的益处,是经典带给后人不可磨灭的功劳。
前面说了,关于《水浒传》的主题,它要说明什么,每一位读者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能有分岐和争论。这在某程度上是好事,也恰恰说明了经典作品的价值所在。
本人以为,《水浒传》的主题和立意,是通过描写古代农民X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X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X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X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四、解决疑惑上的纷争,很有必要
千百年来,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宋江一意孤行地接受朝庭招安,最后导致梁山X全面失败耿耿于怀,也十分不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把它处理成一场人间悲剧。
本人认为,这也正是施耐庵老先生的高明之处。
首先,梁山好汉啸聚山林,就是为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过快活日子是他们的唯一政治目的。其实这都谈不上政治目的,只是过一天是一天而已。他们所谓的替天行道杀富济贫,口号虽然响亮,却看不到X众的响应,只不过是自唱自演而已。这种与X完全对立的观点,又怎么可能长盛不衰呢?
其次,宋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便总想给弟兄们找一条后路,也是为了给他本人找一条后路。这条后路,除了接受朝庭招安,别无它法。在历史的局限下,不能说宋江这种观点没有一点道理。
最后,宋江这种朴素的一厢情愿,当然不能被X无能X当道的朝庭所认可,更何况他们已经犯下了对当局来说不可饶恕的罪行。只能用假意招安而以毒攻毒的方式,让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攻打同样是农民X军的方腊。朝庭等于是一箭双雕,把两支农民X军都消灭干净。
所以说,施耐庵老先生这样处理全书的结尾,从历史上看,是符合逻辑的,也是无可挑剔的。
本人以为,只有这样,才应该算是精读了《水浒传》。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需要对水浒感兴趣,达到把电视剧翻烂的地步,再买几本关于水浒讲评的书籍,不过好像关于水浒的不多,人们更对三国感兴趣【也可能我个人偏爱三国所以这么觉得】剩下的就是日积月累关于水浒的小故事。
其他网友回答
想要做到精读《水浒传》,个人认为做到以下X便可以事半功倍。
深谙《水浒传》历史背景
《水浒传》中的故事背景是北宋末年,当时的北宋朝廷内有方腊X,外有辽金侵袭,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节,而后在金国骑兵的铁蹄下,发生了靖康之难(公元1127年),就是岳飞那首《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那句: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金国军队对宋朝百姓的恶行以及造成的惨状罄竹难书,以至于连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北宋皇帝,都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逃到南方的北宋遗民建立了南宋X,这些人基于对朝廷和军队的失望,逐渐在民间来时流传一些侠义故事,这类故事经过说书先生的不断加工和改变,形成了《水浒传》最初的故事蓝本。
所以明白这个历史背景,我们就会明白为何《水浒传》的后半部分要一直围绕“招安”展开,虽然今人看起来有些憋屈,但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恰恰可以在平方腊、征辽国 、灭田虎 、打王庆的过程中找到负面情绪的发泄渠道。熟悉《水浒传》成书过程
了解完《水浒传》的历史背景,我们再来了解下其成书过程,在最早记录之一《(大宋)宣和遗事》,便有多位梁山好汉的身影。而后每个英雄的但以故事也逐渐成型,最后到元末明初,有施耐庵汇编整改给如今的《水浒传》,当然后来又经过明清书商的几次修改,以至于现如今依然存在所各版本的《水浒传》。
了解了这点,就会明白为何《水浒传》中前面会有多个围绕单一主角的英雄故事,原因无他,最开始它们就是单独的一个故事,是施耐庵把它通入进了《水浒传》。也会明白为何有这版本中征辽国 、灭田虎 和打王庆,梁山好汉中竟然无一阵亡,便是因为这几个情节都是明清书商后加进去的,为了不与原作征方腊的情节冲突,因为不得不给每位英雄一个“免死金牌”。当然你也可以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验证,相信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参X人经验
《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几百年的时间里有着无数人阅读,并产生自己的感悟,所以我们想要精读《水浒传》不妨先参X人的经验。
比如明末清初的才子金圣叹就是《水浒传》在忠实粉丝之一,为此他甚至将《水浒传》列为第五才子书(前四位的分别是《庄子》、《离骚》、《史记》和杜甫律诗)。金圣叹最具争议的便是将原本120回的《水浒传》腰斩为70回,故事到了梁山大聚义便截然而至了。
金圣叹之所以这样断,是因为在70回前是各路英雄投奔梁山的过程,并在70回达到故事X,这之后的招安,在金圣叹看来犹如狗尾续貂。而我们按照他的这个思路,再回过头来看《水浒中》,是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上就是关于精读《水浒传》的一些心得和感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既然谈到了精读,在这里也说下对当下学生中所谓的一些精读看法:
精读《水浒传》,岂不就是一句话:
一帮走投无路的人上了梁山,杀人放火为招安,而后浴血疆场的故事。
是不是变得索然无味了,不再有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也不再有让人大声叫好的快意恩仇,有的只是冷冰冰的叙述,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
所以精读可以,但不建议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读课外书与太多功利性的干扰。因为在孩子当中提倡所谓的精读,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这往往是家长和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功利心,就连读一本小说,看一本名著,都要寻找精读的门路。
殊不知,名著(小说)本身源自生活,是无数人生经历的浓缩,需要人一遍遍的去品,而不是功利的一遍就看出个所以然来。
读书,尤其是读名著重在过程,读完不一定需要立刻有所顿悟,可以放松心情,剩下的交给时间。
其他网友回答
水浒中108将为重要线索,108将对应天三十六罡和七十二地煞,所以读书前先把这两个内容整理出来,108将都是谁,三十六罡和七十二地煞又是什么,再把所有章节回目看一遍,对整本书有个整体的印象。然后在读书的时候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带着线索去读。每次看书前规定章节和时间,自己提出问题,就读书时每篇课文有个读后思考问题一样,看完书后对着问题思考回答,就又是一个回顾总结的过程,加深记忆力。 看书时,先看回目,回目是一章内容的概要,极具凝练性。108有些人物单独一章,可算作传记,所以讲述这些人光辉事迹的回目最好能够背下,以便自己能够在朋友跟前显摆,你给朋友将武松打虎,在讲之前来一句“《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那跟你开门见山的讲效果绝对不一样,而且带着显摆的念头,你在记忆的时候更加深刻。另外,买本《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学习下古人是怎么读书思考的,报有一种欣赏的心态去读,带着思考的态度去看《水浒传》的,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其他网友回答
一部水浒传可一分为三,前是英雄人物列传,如开场史进,继而智深,又引出林教头,又再引出X,再又出刘唐及晁盖吴用及阮氏白胜等人,间述宋江。由宋江引一干人物出场,犹以武都头为胜景。至聚义厅止为一段。
中为曾头市起经忠义厅至108将齐,其间阴谋诡计,惨无人道之事层出无穷,以滥杀无辜为能事,以践踏人性称多智,真无用也!犹以为逼朱仝上山而使李逵斧劈一个幼童更让人震惊。宋江以人心肝下酒之事比之犹为不及。
后半招安就无所可看了,只记得智深坐化,行者隐居。
一部水浒传,看似为英雄作传,实则为作者X。且不说108将中真有用有几人?更不说其中代表底层的有几人?不是公务员就是土豪还有帝二代。他们的收入靠打劫,打劫的对象除晁盖一伙打劫的生辰纲是X资产外,其余打劫的都是平民百姓。从思想上来看,水浒传摆脱不了传统的忠君思想,反X不反皇帝是宋X重要处事原则,也是作者的观点。
108人中,各有不同背景,有不同的心态。X主动上梁山的好像只有林冲,其他除了吴用使计外都是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聚集在一起。
但从文学方面来讲,水浒传的文学价值不可估量,从写人述事描景等都勘称一绝。特别是前半部的描写可以说无多用一字亦无少写一字,用现在的口语说就是完美了。
仁者智者。对水浒来说,从幼时就开始接触了,对其中人物大半烂熟于胸,但真要读懂,可以说还差得远。以上一家之言,不足为道,望方家见谅。